松毛蟲狹頰寄蠅

松毛蟲狹頰寄蠅

松毛蟲狹頰寄蠅分布於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河南、陝西、湖南、江蘇、浙江、江西、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基本信息

松毛蟲狹頰寄蠅松毛蟲狹頰寄蠅
毛蟲狹頰寄(Carcelia matsukarehae)是松毛蟲重要的寄生天敵之一。在控制松毛蟲自然種群增長中起重要的作用。分布於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河南陝西湖南江蘇浙江、江西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9~10mm。成蟲體黑色,覆灰白色粉被,間觸角、肩腫、側顏、翅肩鱗、附節和腿節均黑色,下須、小盾片、後腫、上片、前線基鱗均為黃色。寬大於複眼寬的1/2,、間額兩側緣大致平行,與側額等寬,外頂鬃毛狀與眼後鬃無區別,額鬃有3根下降至側額,最前方一根達觸角第二節末端水平,觸角第三節為第二節長的3倍,側顏裸,中部窄於觸角第三節,中顏板子,下顎須棒狀,唇瓣肥大。部背面具5個黑縱條,中鬃3+3,背中鬃3+4,翅內鬃1+3,肩鬃3根排成一直線;小盾端鬃粗長,小盾兩亞端鬃的距離大於亞端鬃至基鬃的距離;翅R4+5。脈基部具1—2根小鬃,M脈角直,心角至翅後緣的距離與至m-cu橫脈的距離相等。下腋瓣中部不向上圓形拱起;前足爪長於第五分階節,前足具後鬃2根,中足膠節具腹和前背鬃各1根,後背鬃2根,後足基節後表面被毛,後氣門前肋被毛。下腋瓣黃白色。腹部黑色,覆黃白色粉被,第二背板全部黑色,第三至第五背板基部及兩側覆黃白色粉被,後緣具不規則形白黑斑,第二、三背板各具中緣鬃,第四背板具緣鬃1行,第五背板具不規則的心鬃和緣鬃;尾葉末端尖,側尾葉鐮刀形,長於肝尾葉。

生物學特性

此種寄蠅為全國各個區的優勢種,由北向南1年可發生l—2代,為松毛蟲和松茸毒蛾最重要的天敵之一,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其寄生生物學為胎生型。成蟲於5月中、下旬將成熟卵產於寄主體壁上,產出後立即孵化為幼蟲井鑽入其體腔,在侵入孔上形成呼吸漏斗,根據這一外觀可以鑑別害蟲是否被此種寄蠅寄生。寄蠅幼蟲在寄主體內發育的時間長短,個體之間差異很大,這是因為奇主幼蟲從2齡至5齡均可被寄生,但蠅蛆發育成熟的時間均在寄主的期,脫蛆後入土化蛹。9-10月間寄生3、4齡寄主幼蟲,以1齡蠅在寄主體內越冬。

防治方法

1.季苗圃地新生幼苗是防治的重點。當成蟲開始出現時,及時噴灑2.5%澳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敵敵畏1000倍液,消滅成蟲。

2.在苗圃地,經常檢查幼苗,當發現嫩尖被害時,及時剪除燒毀,以消滅其中的幼蟲或踴。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