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圈主義

松圈主義

松圈主義,是“90後”的專屬交際定義。是指對圈子若即若離。既不親近,也不疏離。利用圈子的優勢,包括歸宿感、安全感等,同時絕不接受圈子的束縛。

簡介

90後90後

一項名為“90後文化檢測”的調查顯示,90後在社會關係的處理上遵循這樣的原則:對社交圈子既不親近,也不疏離,他們懂得圈子保持關係的重要性,也很會組建圈子,以獲得更多資源,同時又絕不接受圈子的束縛。這種狀態與90後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一方面由於誕生在市場經濟年代,他們更懂得市場規則,講究實際;另一方面父母知識信息比較開放,和孩子的溝通能力大大提高。90後雖然缺少小夥伴,但和父母溝通多,從小變得比較大人。

“90後”不像多生子女那么有團體意識,也不像“80後”那么自做主張,他們喜歡圈子,但不代表他們樂於聽從組織的要求。

表現

永遠要當圈子裡年齡最小的那一個

“90後”對極端的個人主義是抱著不屑態度的,他們需要自己的圈子,喜歡圈子所帶來的夥伴歸屬感。不過“90後”往往覺得自己思想成熟,更傾向於和年齡稍大的人做朋友。17歲的深圳學生就覺得自己挺早熟,不論是外貌、神情還是思想。和同齡人玩不開,朋友中大多是“80後”,還包括“70後”。她曾經參加“創意市集”,在這個圈子裡,她基本是年齡最小的一個,不過只要她不說年齡,別人都以為她已經20多歲了。

深諳成人世界的諸多“交際潛規則”

有時候,“90後”處事會體現出你意想不到的圓滑老辣,他們甚至會像成人那樣算計,並且熟知成人社會的交易規則。一名90後小女孩,每次家裡買來水果或者禮物,都會讓年齡最小的她先挑,她總是挑最小的一個,還一臉乖巧地說:“要把大的讓給奶奶。”大人們往往對這個現代版孔融讚賞不已。結果思思非常坦白地說:“每次我都挑最差的,大人們就會很開心,忙著表揚我。結果不但最後還是把最大的給了我,還會給我買不少玩具。這就是策略。”

想成為圈子中的亮點,但不是異類

“90後”最看不慣人群中人云亦云的人,他們像“80後”那樣強調自我,唯恐圈子淹沒了自己的個性。可同時他們又不像“80後”那樣處心積慮地標新立異,在他們看來,成為異類“太裝了”,和成為隨波逐流者一樣,不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一名學生和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常常一起彈吉他、攝影,有次一個“很裝”“很自大”的同學希望加入這個圈子,被他直接回絕了。

自身利益是圈子內交際的核心標準

曾經有教育學者憂心忡忡地說,“90後”正日益成為理想缺失的人群。因為“90後”誕生在市場經濟的年代,他們越來越實際,更早導入了成人的心理機制,在交際上往往把自我的利益作為評判核心。

在圈子裡絕對直接,絕不瞻前顧後

“90後”在交際時更傾向於直接表達自身情緒,不像“60後”、“70後”那樣瞻前顧後,但也不是直接發泄,只要達到最直接目的就算成功。

最看不起“60後”、“70後”服從組織

當然,崇尚松圈主義的“90後”孩子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組織生活動物。他們需要社會關係網的存在,是為了滿足現在或將來可能產生的某種需要。可是要他們像“60後”、“70後”那樣“服從組織安排”,他們不會激進地反抗,只會淡然地表達自己的態度:辦不到。多數“90後”認為聽從組織是過時的表現。

特徵

1、擬成人化,簡單說就是很孩子樣的成人。

2、松圈主義者,既不是激進主義者也不是個人主義者。

3、在蹦極式體驗中尋找自我。

簡評

“90後”的松圈主義更適合當下這個社會

雖然“90後”標榜“非主流”,可現在的“90後”,尤其是已經上中學的孩子們特別“主流”。他們會比較聽從家裡的安排,乖乖讀書,準備報考父母推薦的專業,而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他們很早就知道要努力規劃人生,甚至包括人際關係資源的積累,因為這些都將對他們的未來有益。“60後”、“70後”受盡挫折到了30多歲才意識到的社交法則,“90後”早就掌握並運用嫻熟了。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很顯然,“90後”的松圈主義更適合當下這個社會。如果想在當下社會生存得更順暢,“60後”、“70後”也應該學學松圈主義。

松圈主義是很牛很理性,可惜沒人味

“80後”和“90後”在網上打得不可開交,曾經被稱作垮掉的一代的“80後”,現在也漸漸進入了反思期,為避免“90後”成為“爛掉”的一代,但人生不是說你現實你理性就什麼都爽了,該不如意的還是照樣不如意,年紀小小就懂這么些社交潛規則,“90後”再松圈,也沒人味。人生還是應當由天真期再到成熟期,跨過天真直接奔向成熟,就跟深圳沒秋天就要入冬一樣,太無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