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鎮[東門鎮]

東門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扶綏縣南部,是自治區小康示範鎮、全國重點鎮。

基本信息

 

null東門鎮

 

鄉鎮建設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東門鎮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協調、全面、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三級聯創”為契機,加大力度開展以“五村、兩規範”、“五個好”鄉鎮黨委和村黨支部、“四個好”鄉鎮站所等基層組織建設,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黨員的模范先鋒帶頭作用不斷增強。以廣西重點鄉鎮、全國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建設為契機,確定“農業穩鎮、工業強鎮、項目興鎮”的發展思路,多元化籌措資金,加大力度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城鎮經濟和園區經濟,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
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東門鎮積極創新經營城鎮策略,通過抓好項目建設,促進城鎮化建設。近年來,該鎮依託“全國重點鎮”和“自治區小康示範鎮”的政策優勢,實施項目工作“一把手工程”和項目建設“保姆式”服務模式,制定出台一套完整的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強化全民招商引資意識,推行招商引資“無門檻”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外商到東門鎮投資置業。此外,該鎮還積極改善投資環境,採取多種形式進行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東門南華麩酸項目、東門景華木業、永福膠合板廠、特種水產養殖場、東門汽車站、東門商住小區、東門海方燃氣儲配站、東門復混肥料廠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東門鎮。僅2007年,該鎮共引進項目資金2.5411億元。同時,該鎮積極引導和支持東門南華公司調整企業戰略,拉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初步形成 “甘蔗—蔗糖、谷氨酸、肥料—甘蔗”的閉合循環發展模式,進一步提高蔗糖附加值和綜合效益,形成產業集群,使東門南華公司成為洋浦南華集團的核心企業。

建設成就

東門鎮在三個文明建設中碩果纍纍:獲得扶綏縣2002年度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鄉鎮一等獎和財稅收入優秀獎的光榮稱號。
2003年11月份該鎮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自治區小康示範鎮,成為自治區22個小康示範鎮之一,是崇左市唯一一個自治區小康示範鎮。
2003年獲得了“甜鄉杯”鎮容鎮貌競賽一等獎、扶綏縣三個文明建設綜合評比二等獎、文明鄉鎮和小康文明村建設第一 名、為民辦實事第二名。
2004年2月被列為全國重點鎮,同年又榮獲扶綏縣三個文明建設和項目建設兩個特等獎,安全生產工作一等獎 ,“甜鄉杯”鎮容鎮貌優勝獎。
2005年5月31日,《東門鎮總體規劃修編》(2004—2020年)通過了自治區建設廳專家的論證評審。同年,榮獲自治區“南珠杯”評比先進集體獎。
2006年六6月,洋浦南華糖業集團投入2.9億元對東門南華公司進行日榨甘蔗2萬噸技改項目,該項目已於2007年1月竣工投產,至此,東門南華公司真正成為全國最大的製糖生產企業;2006年11月,集團投資5.3億元年產5萬噸谷氨酸項目開工儀式在東門舉行,根據集團計畫,同時在東門設立年產12萬噸甘蔗專用複合肥項目。隨著谷氨酸項目、甘蔗專用複合肥項目相繼落戶東門,東門南華公司已初步建立了“甘蔗→製糖→谷氨酸→肥料→甘蔗”閉合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隨著項目的深入推進和完善,東門南華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將初具規模。
2007年,為了實現城鎮化的科學發展,東門鎮充分發揮區位、交通和土地優勢,按照全區“小康示範鎮”的標準,高規格高標準高起點地抓好城鎮規劃工作。先後投入40多萬元,由自治區建設廳組織委託廣西城鄉規劃設計院進行《2005年—2020年東門鎮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已於2007年12月通過評審,並得到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批准,為東門鎮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更高的平台。
東門鎮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走活了城鎮化建設一盤棋,使城鎮化真正產生帶動經濟發展的效應。目前,該鎮城區面積達4.6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1.98萬多人,與2006年相比,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近3000人,城鎮化水平達到了43%。2007年,東門鎮完成社會生產總值6.85億元,同比增長16.47%;完成財政組織收入6743.18萬元,同比增長169.3%;農民人均純收入3951元,同比增長42%。

二、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

概況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位於縣城所在地,是一個有1000多年的歷史重鎮。漢屬潭中縣地,南南梁,臨洋縣、唐為安修縣,寧開寶五年設定羅城縣。清朝鹹豐七年(1857)大成國起議軍攻占羅城,改名為朝陽縣。十一年(1861)清軍占羅城,又復名羅城縣,一直沿襲羅城縣至解放初期。
1983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這後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區的批准,東門鎮、東門鄉於1991年11月合併為現在的東門鎮人民政府。東門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東門鎮與本縣小長安鎮為鄰,西與四把鎮接壤,北與本縣橋頭鎮為界,南達柳城縣沖脈鄉。全鎮總面積為259.33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為2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43484畝,其中水田26361畝,旱地為17168畝。
地形、地貌、氣候
地形:該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盆羅鐵路和羅宜二級直達縣城,宜浮省道公路貫穿全鎮。該鎮距廣西重工業城市柳州120公里,處於全鎮交通的樞紐位置。
地貌:全鎮地貌類型構造、白雲岩及白雲質灰岩組成、伴隨較大谷地及弧峰、峰林比高200—360米,地表河流不發育,其東南部僅有個別小溪,峰林甚鬆散,伴隨較多寬闊的谷地,谷地中堆積物覆蓋較厚,撥地而直的弧較多。
氣候:該鎮屬亞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約18.9℃,年均雨量為1958毫米,全年無霜期320天,嚴冬期短,無霜期長,一年四季均可栽培農作物。
資源開發
土地資源:東門鎮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土地肥沃、土質疏鬆、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盛產水稻、玉米、烤菸、生薑、甘蔗、花生、木薯、棉花、蔬菜、油菜、水果、紅香蒜,是該鎮商品生產基地之一,也是發展輕工業和食品加工業的優越之地,2002—2004年全鎮建有葡萄示範基地3個,共有面積679.34畝,種草養牛基地2個,種植牧草100畝。
礦產資源:東門鎮境內主要有礦產資源,盛產無煙煤,石灰石、方解石、粘土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隨著工農業及第三產業的加速發展,東門鎮建設日新月異,內外商投資日益活躍,湧現出像寶玉制絲廠、龍潭水泥廠、橫山冶煉廠、天寶公司等。
林業資源:全鎮森林面積38475畝,土嶺宜種松木、杉木、板栗、毛竹、三華李、桃子、葡萄等。
水電資源
東門鎮境內水資源主要河流有西門河、灌溉農田700多畝,2000年投入815萬元,完成村及城鎮居民電網共133個台區的更新改造,解決了農村用電難和城鄉同網價問題基本理順了農村用電複雜關係,使民眾用上了放心電。
土特產品
(1)香蒜苔
別有風味的東門鎮土特產蒜苔,盛產于山區片,主要在德音村。風味獨特,還可以當著藥物用,他的作用可消炎,清熱解毒。於一九九二年曾由羅城縣外貿公司收購民間蒜苔包裝後出口到日本,近十多年來本地個體戶常收處銷售到全國各地。2004年種植面積674畝,純收產量145噸。
(2)生薑
東門鎮盛名的特產生薑,盛產于山區片,主要在三家村。其特點是:風味獨特,令人過口難忘,生薑呈鮮黃色,肉厚味美清香,是居家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除此之外,還可當著藥物製成藥品,其主要功能是清涼解熱、感冒發燒等功能。於1992—1997年個體戶收購生薑經過包裝後出口銷售到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2004年種植面積140畝,純收產量160噸。
山川、民俗、風土
東門鎮的山鄉風光奇異,景色迷人,猶如一個百里長廊。早在清初就有壯觀的羅城八景,八景就在東門鎮附近,他們分別是:丹鳳銜書、羅敦仙跡、西江印月、龍潭晚照、南山煙雨、黃泥瀑布、中寨鴛鴦等羅城八景。自古記載於羅城縣誌上,有詩曰:“龍潭晚照水悠悠,丹鳳銜書春夏秋,北嶺復鐘聲寂寞,西江印月影沒浮,南山煙雨連山溟,中寨鴛鴦逐浪流,直上黃泥看瀑布,仙人遺蹟樂登頭。”
此外,于成龍公園、平洛開無古寺是東門獨有的人文景觀,也是一方旅遊勝地。
豐富的民族文化,東門鎮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僅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物質財富,而且還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特別是仫佬族先民,他們在開始這蠻荒之地的艱苦奮鬥中,沒有忘記精神財富創造開發,並且把這筆財富繼承了下來,給今天的民族文化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東門鎮主要是以仫佬族為主,其次是壯、漢、侗等各個民族組合,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平時講話用仫佬族語,寫字用漢語、方塊字,演唱民歌時用漢語言土拐話,也用仫佬族語。
仫佬族的民族,內容豐富多彩,有走坡歌、祝壽歌、婚禮歌,婚禮包括接親歌、新人入屋歌、口風歌、民歌、古條歌、歌唱歷史事件和人物等的敘事歌,還有隨口答等。
如隨口答歌,也就是短歌:
1、風吹木葉堆打堆,
九冬十月好燒灰,
田裡活路忙不過,
哪有賢心把妹陪。
2、竹鞭打水浪飛飛,
我倆結交不用媒,
不用牛羊不用酒,
唱道山歌牽手回。
東門鎮大事記
1、東門鎮、東門鄉於1991年11月合併為現在的東門鎮人民政府,原來的東門鎮辦公地點設在公安局對面,合併以後的東門鎮辦公地點設在保育院對面,2001年至今設在環城路大轉盤旁邊。
2、1999至2004年爭到122萬元資金投入農村沼氣池和田地頭水櫃建設,共建沼氣池989個,田地頭水櫃1724個,自業水引水工程處,民眾的生活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
3、2000年至2001年爭取上級資金815萬元,完成了農村及城鎮居民遇網共133個台區的更新改造,解決了農村用電複雜關係,使民眾用上了放心電。
4、1999—2004年多方籌資、民眾配套集資116萬元,修建5條20公里的村級公路,49公里的屯級路及37公里的蔗區公路,改善了部分村屯不通車、行路難、運輸難的歷史舊貌。
5、積極發動部分有條件的村屯自籌資金進行巷道道路硬化建設33公里,有力地促進了創建文明村屯活動中該鎮的順利開展,給民眾生活帶來了方便。
6、2000年多渠道籌資250多萬元,建成鎮黨委、政府綜合辦公大樓。
7、2000年至2004年多渠道籌資600萬建成了大福、勒俄、德音、沖洞、燕塘、章羅、古耀、鳳梧等村民委辦公樓。
8、2004年黨委、政府已投資4萬,計畫在三年內投資15萬元建橫岸村大呇屯小康生態文明村。
9、2003年12月22日,該鎮順利通過市、縣兩級“普九”評估驗收。
10、讓民眾儘快脫貧奔小康,鎮政府帶領民眾建立了烤菸、生薑、山野葡萄、養殖等基地26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