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疆沙蜥

東疆沙蜥

東疆沙蜥,又名奇台沙蜥,有黑白相間的環紋,末梢黑色,背鱗平滑或雜有零星的微弱棱鱗,無腋斑。是新疆北部的主要蜥種,也是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名錄的一種,是珍貴的保護動物。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東疆沙蜥

中文目名:蜥蜴

中文科名:鬣蜥科

東疆沙蜥東疆沙蜥

中文屬名:沙蜥屬

中文俗名:奇台沙蜥

丁文名:Phrynocephalus grumgrizimailoi

英文名:Grumgzimailo's toad-headed agam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Bedriaga,1907

形態特徵

東疆沙蜥東疆沙蜥

尾腹面有黑白相間的環紋,末梢黑色,背鱗平滑或雜有零星的微弱棱鱗,無腋斑。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天山北坡荒漠乾草原、戈壁荒漠及準噶爾盆地南緣荒漠灌叢、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奇台沙蜥是新疆北部的主要蜥種,分布於天山北坡荒漠乾草原、戈壁荒漠及準噶爾盆地南緣荒漠灌叢、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奇台沙蜥是其分布生境中的優勢蜥種,數量較多,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也是新疆特有種。

食物

東疆沙蜥東疆沙蜥

東疆沙蜥以昆蟲及部分齧齒類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銳,具3個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寬,呈葉狀,具鋸齒狀切緣。以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為食者(如凱門蜥屬〔Dracaena〕)於齶後部有鈍圓的牙用以碾碎。其下齶各牙內側有縱溝或褶用以引出毒液。東疆沙蜥的牙生於上齶骨、前齶骨及牙骨的邊緣,少數種生於齶上。胚胎期前齶骨上有「卵牙」,從吻部向前突出,用於鑽破卵殼,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為側生式,部分種為頂生式,避役的兩眼可獨立運動。東疆沙蜥有鹽腺用以排出礦物質鹽。肩帶存在。

運動

東疆沙蜥具四足,後肢肌肉有力,能迅速奔跑及迅速改變跑動方向,Cnemidophorus屬時速達24公里(15哩)。有幾科東疆沙蜥身體延長,四肢縮短,乃至無肢體。壁虎、鬣蜥屬(Uta)及Acanthodactylus屬的趾上多緣飾以增加其表面積並防止陷入沙中,壁虎能在垂直的玻璃板上爬行。避役每足5趾,藉皮膚構成的蹼分為內外兩組,在後肢外側3趾、內側2趾各成一組,前肢反之,適於抓握樹枝。某些地棲鬣蜥及agamids能以兩條後肢奔跑,奔跑時尾伸向後上方以保持平衡。飛蜥(飛蜥屬)體側有皮膜,可滑翔。東疆沙蜥雄體具成對的交接器官──半陰莖。王蜥能跑過短距離的水面。

習性

東疆沙蜥東疆沙蜥

東疆沙蜥生境各異,生活於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島中均可見。僅存的海生種為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Islands)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幾種東疆沙蜥部分水棲,食淡水生物。對東疆沙蜥最為重要的環境因素為溫度,許多種有其「最適溫度」,會曬太陽以升高體溫,使之高於氣溫。生活於寒冷地區的種冬眠。晝長對東疆沙蜥亦有影響。大部分東疆沙蜥為卵生,卵產於所挖穴中,樹木、岩石的裂縫中,或落葉層下。有些東疆沙蜥(尤其是生活於高海拔、高緯度地區者)為卵胎生或胎生。多無護卵習性。東疆沙蜥晝間活動,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曉之間活動,並能發出大聲(而大部分東疆沙蜥不能發聲)。東疆沙蜥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許多東疆沙蜥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東疆沙蜥得以逃脫。許多東疆沙蜥有領域行為(包括領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許多種有股孔,可能用來分泌化學物質以吸引異性。東疆沙蜥對於人的經濟意義不大。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製革。壁虎棲於居室,可捕害蟲,但可能傳播沙門氏菌。東疆沙蜥是生物學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飼為玩賞動物。

生活習性

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也是新疆特有種。

相關信息

標本館XJA
標本號0000352
目名Lacertilia
科名Agamidae
屬名Phrynocephalus
種名grumgrizimailoi
中文名東疆沙蜥
命名人Bedriaga
命名年代1907
物種代碼30170040
採集號R86710-078
採集日期19860710
採集方法網捕
鑑定人時磊
鑑定日期199511

保護措施

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同時也被列入《“三有”保護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