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濠涌博物館

東濠涌博物館

東濠涌(Dōngháo Chōng)在廣州市越秀區境內。源於白雲山南麓麓湖,向南沿小北路、越秀路東側流至大沙頭西部的東堤鐵橋處匯入珠江。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時疏通成濠。長4225米,寬7~11米。因在廣州城東,故名。

基本信息

簡介

東濠涌博物館東濠涌博物館

東濠涌博物館是中國國內第一個城市水專題博物館,其具有的開放性,使其成為東濠涌親水生態休閒文化走廊的有機組成部分。東濠涌就像一根紅線,串起了沿線散布的眾多歷史文化資源,博物館則是其濃縮和精華。

東濠涌博物館於2010年10月28日正式揭開面紗,並向廣大市民民眾免費開放。

布局特點

東濠涌博物館掛上新牌匾東濠涌博物館掛上新牌匾

東濠涌博物館由廣州市東濠涌邊上兩座民國時期的紅磚建築改建而成,分A、B、C、D、E五個展廳,精緻還原廣州市河涌文化歷史。其牌匾文字由著名文博專家麥英豪從古隸書文字中精心挑選擇定。

博物館建築面積68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共五個展廳,分“東濠溯源”、“東濠蘊夢”、“東濠哭泣”、“東濠新篇”等四個專題,與普通博物館圖片+文字的模式不同,東濠博物館動畫、音像等手段,復原廣州千年河涌沿岸商貿人文盛況。

“東濠上河圖”里鱗次櫛比的商鋪、民居,再現了當年東濠涌沿岸繁榮的商貿實景;宋代六脈渠地圖、明代永利威酒肆實景、清代湛家花園視頻,都生動地述說著東濠涌沿岸的歷史風情和民俗文化。

在博物館中,觀眾不僅可以看到舊時廣州人日常使用的各種器物,還可以看到水上人家種類繁多的老船模型,例如沙艇、疍家艇、紫洞艇、舢板、駁船、漁船、屎艇……它們是河涌人家生活的剪影。

展品

東濠涌在明代以前是文溪的一條支流,北接雲山,南連珠水,明代成化年間開鑿為護城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是廣州目前(2012年12月)唯一按原貌保留的一條舊城護城河。它全長7000米,水量為市區各濠之冠,擔負著保衛城池及城內的排水、航運功能。如今東濠涌的護城功能已不復存在,但仍承擔著排水泄洪功能。

東濠涌博物館為廣州的河涌“樹碑立傳”引來各方回響。著名文博專家麥英豪先生還專門翻閱古書,從歷代書體中精心挑選出“東濠涌博物館”六個字,並加以調整改動作為館名。同時,越秀區還發動東濠涌周邊居民及熱心人士,開展“尋寶、鑒寶、獻寶”活動,市民民眾先後提供了各類圖片1200餘幅,實物文物數十件。

意義

東濠涌博物館的建立,首先是讓曾被外國人讚譽為“東方威尼斯”的廣州有了一座水主題的博物館,二是為小博物館的建設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樣例,三是還保留了兩座民國的老建築。雖然博物館的面積不大,展覽內容也主要集中在東濠涌一條河涌,尚未能全面顧及廣州整體的水文化,但讓人對未來廣州出現更加精彩、全面的水博物館充滿了期待。

參觀小貼士

地址:廣州市越秀北路南端
開館時間:上午9:00—下午6:00(逢周一閉館)

交通換乘:乘坐11路、54路、80路、184路、236路公車到大東門(越秀北路)站下車,步行50米即到。市民也可乘公交到大東門站或農講所站下車,步行約10分鐘到東濠涌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