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博物館

東平博物館

山東東平縣博物館2011年1月正式開館,博物館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高18.3米,內設閱覽室、展覽室、儲藏室等功能區,建築造型體現東平文化底蘊,突出東平“漢文化”、“石文化”、“水文化”三大特色,整體造型平面為“東”字,由白佛山登高下望,博物館就是一枚刻著“東”字的巨石印章,象徵東平的印記;建築周邊由景觀水系環繞,內外水景互為映襯,象徵東平歷史源遠流長。

基本信息

簡介

東平博物館正景東平博物館正景
山東東平縣博物館2011年1月正式開館,博物館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高18.3米,內設閱覽室、展覽室、儲藏室等功能區,建築造型體現東平文化底蘊,突出東平“漢文化”、“石文化”、“水文化”三大特色,整體造型平面為“東”字,由白佛山登高下望,博物館就是一枚刻著“東”字的巨石印章,象徵東平的印記;建築周邊由景觀水系環繞,內外水景互為映襯,象徵東平歷史源遠流長。
東平博物館按照國家一級館標準建設,集中展示歷代文物和民間流散文物萬餘件,展區面積8000餘平方米,地下室設漢畫像石墓展廳,一層設學術報告廳,二樓主展區設文明起源、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精品石刻等展廳和多媒體廳,三樓主展區設書畫方誌、歷史名人、民俗風情、東原文化等展廳。
建成的博物館共分為8個主展廳,分別是:

文明起源展廳

以古遺址為載體,採取場景復原與古遺址、出土文物相結合的方式,集中展示東平文明起源。西周、兩漢至晉代東平為國,後又曾為郡、府、路、州,長時期為我國北方地域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陶器瓷器展廳

陶瓷是一種立體的民族文化載體,近年來東平出土了大量的的陶瓷文物,不乏精品。此展廳主要展示漢代陶器、漢唐陶俑、唐、宋、元、明、清各時期瓷器等共600餘件,其中漢代陶廚房為國家一級文物,漢代彩陶俑、唐代陶馬、瓷枕、注子等為國家二級文物。

玉器青銅器展廳

東平境內出土的青銅器,鑄造技術精湛,式樣精巧新奇,紋飾細密華麗,有周代青銅劍、箭鏃等兵器,漢代銅鏡和洗、鼎、壺、爐等生活器物,其中包含很多重器,如晉代虎符、宋代鐵觀音等。出土的玉器數量雖然不多,但不乏精品,如新石器時代玉斧、漢代憲王陵出土的銅縷玉衣片、漢代玉杯等。這些對研究古代東平地區的文明發展狀況、社會結構乃至風俗習慣、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宗教信仰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精品石刻展廳

東平縣的摩崖刻經和摩崖石窟造像,年代跨度大、數量多、內容豐富,堪稱“石刻博物館”。東平作為儒家文化發祥地之一,又是宗教文化興盛區,境內至今保存大量的石刻文物。包括漢畫像石、石刻造像以及大量的碑刻、墓誌和造像題記組成。石刻中石雕的人物、動物,浮雕的人物、車馬、屋宇、禽獸等圖像,石刻的文字等,既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有哲學、文學、史學、禮儀等方面的內容,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

書畫方誌展廳

展出從宋代到近現代館藏部分書畫作品。其中明代大畫家仇英的9米長卷,另外還有聖旨、經卷,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以及全國、省內著名書畫家的作品。另外還展出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陸帥正、杜琴堂的書法作品,齊白石弟子趙華岩的繪畫作品,吳澄航的隸書作品。方誌類有清康熙《東平州志》以及乾隆、道光、光緒、民國時期的州縣誌。
展出族譜、地契、分家憑證,吏部執照、小刀會劇本、父子狀元老照片、連環畫等。設元朝雜劇台,真實復原當時元雜劇繁榮的場景。

歷史名人展廳

東平歷史上湧現出了一大批名人志士,他們用自己的才華機智,在文學藝術、醫療科學、農業技術、民間工藝等方面創造了一個個輝煌,為中華民族的科學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主要有齊國皇后“無鹽醜女”鍾離春;西漢經學家夏侯勝勝、夏侯建;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僧侶書法家安道壹、宋代父子狀元梁顥、梁固,民族英雄戚繼光;偉大小說家羅貫中等。客居東平的名人有劉蒼、阮籍、司馬光等。通過多媒體、圖片、實物等多種形式,利用有限的空間,展示他們各自的風采。

民俗風情展廳

東平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東平勞動人民創造了在物質上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工具,在精神是傳承有序的禮俗用具。主要展示:東平服飾、禮節、稱謂、婚禮喪葬風俗以及傳統體育等。東平民居代表性土屋、馬車、轎子;木工、石匠用具、農具、餐具;工藝美術製品類;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等。

東原文化展廳

以歷史為脈絡,展示東平由古至今的滄桑變遷。東原文化不但源遠流長,且豐富多彩,她是齊魯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東原府學名噪一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