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外大街

三條東外大街

第一條東外大街

最早的東直門外大街有150多家買賣鋪子,其實是現在的東直門外小街
新中國成立後,東直門外大街曾三易其址。
解放初的東直門外大街其實是現在的東直門外小街。當時人們都習慣稱其為上關和下關。其街左右為東直門外南后街和北后街。說叫南后街、北后街,其實不過是附在大街左右的兩條車道溝而已。
在南后街的北側,是東外大街買賣鋪房的後門。現在的東湖別墅的位置是舊日的春場、春牛房及菜園子張記。在南后街的南側,除了西頭的馬家井有幾家住戶外,向東就是水溝、亂葬崗子、墳冢和菜園子了。
而北后街的南側則是貼附於東外大街北側鋪面房的後門。街的北邊則是水溝、葦塘和幾家糞場。再往北就是成片的莊稼地和漫荒遍野。
當時的東外大街也算繁榮和熱鬧,整條大街約三里,為走皇欞從橋頭到廣福院前鋪了石板路,共約222號門牌,150多家買賣鋪子。記得東外熱鬧的地段兒就算橋頭(指東直門外護城河上的石橋兩端,這裡說的橋頭泛指橋的東端與東外大街接壤處)和上關了。
臨近橋頭路北有和順轎子鋪、泰興齋冥衣鋪、仁和大車店、德順成鐵鋪等。
(按我的記憶這些店鋪依次為皮匠攤、龍春軒茶酒館、東發恆糧店、王記燒餅鋪,過冰窖口是鑫泉大車店、和順轎子鋪、泰興齋冥衣鋪、東泉興理髮鋪、通順鐵鋪、永利糧店、永長厚紙菸雜貨鋪、寶善首飾樓、榮和雜貨鋪、吉興米麵雜糧店、德泉涌粉房、天德合乾果鋪、富貴茶莊、萬豐號菸葉鋪、通聚館豬肉鋪、祥泰號切面鋪,過鐵匠口是德順祥羊肉燒餅鋪、德順興油鹽店、恆義居切面鋪、義順麩料店、診療所、聖鶴堂藥鋪、中和信糧店、寶元齋鞝鞋鋪、聚興德絨線鋪、永順興糧店、仁和大車店、德順成鐵鋪、同義德雜貨鋪、祁記燒餅鋪、中和福茶葉鋪、四合順豆腐房等,察慈胡同往後就是下關了。與之相對應的路南面,從東向西是孫記鞝鞋鋪、廣順車鋪、建生鑄鐵廠、文興永油鹽糧店、富興修補皮胎鋪、通順大車店、楊記燒餅鋪、一元堂藥鋪、永順棺材鋪、興華腳踏車行,過朝道胡同就是直記麻刀鋪、黃永林舊料廠、鳴三元服裝業、東泰興麻鋪、永龍館豬肉鋪、慶興糧店、孫記鐵鋪、東永順麻鋪、新光洋瓦廠、雲聚車店、雲會廠煤鋪、永合興絨線鋪、四合興麻鋪、興順成扁擔鋪、元或橈雜貨鋪、雙順公山貨鋪、東天順鐵鋪、順興染房、三義合理髮館、東興合煙鋪、東海泉水井、東盛大車店、泉順修理腳踏車鋪、桂源興紙店,過三輪車屋及南后街,把角有劉道和水果攤,過東河坊是大順泉茶酒館、把河沿,挨橋頭是文章號煙鋪。)
從以上的字號名稱來看,凡是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吃的、用的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當然,這裡既有售貨的門臉,又有製作的作坊,譬如像寶善首飾樓,就是屬前店後廠。記得當時看到有人進去買首飾,掌柜的要一邊囑咐後面叮噹聲“停”,一邊讓客人看各種各樣的首飾。染房、粉房(豆汁房)等,都是前店後廠。說到這裡,最熱鬧的地方還在於橋頭路南的大順泉茶館,這裡是當時的攢兒(就是人市,是瓦木匠和小工的集散地)。緊接著就是槓房和紅白案(廚子)的“承頭人”在茶桌上與顧主砍價說合,直至用人方和被用人方都滿意。
此外還有一撥人,就是菜經紀,也在茶館辦公事。原來東外的菜市在東河坊口裡,菜農把新鮮蔬菜運到這裡,由菜經紀按市場行情定出菜價,髮菜的和躉菜的都認為滿意合適,買賣就成交了。躉菜的把菜用獨輪車或排子車拉走,也有用扁擔和筐挑的,沿街叫賣,傍晚菜賣完了,回到茶館把菜錢交給菜經紀,菜經紀從中扣除一定的交易費,第二天在菜市上把錢再交給髮菜的菜農。後來,菜市挪到了冰窖口,即現在的107路公車總站。
相比之下,下關則比上關冷清了些。特別是從察慈胡同往東至鐵塔廟,這段多了幾家住戶,買賣家卻稀稀拉拉。 (挨著察慈胡同東界邊的鋪子叫東合興羊肉鋪,路北緊挨著依次有日升理髮館、義順軒切面鋪、利半理髮館、中華基督教及教屬附屬新德國小、三慶成糧棧、德順祥燒餅鋪、明月店大車店、福隆齋鞝鞋鋪、興隆大車店、義和公皮條鋪、東直門派出所,這兒有一條細胡同通棗店,過萬興大車鋪、興隆馬掌鋪、廣順車鋪和復興號皮子鋪又是一條細胡同通棗店,接著巨川泰油糧麵店、吉順興清記米糧油店,又一條寬胡同通棗店,下邊是孫記大車鋪、三義興理髮館、張記鞝鞋鋪、東來順車店內煤鋪、東和順木料鋪、和順車店、東天順大車鋪、德勝永煤鋪、永興合皮鞭鋪、寶順齋切面鋪、公興糧店、東德盛燒餅鋪、恆義居切面鋪、合信館豬肉鋪、同興永米麵糧店,過北二里莊南口,是雙順合燒餅鋪、東德順羊肉鋪、萬長涌酒館、德瑞興油鹽店、寶祥通油鹽雜貨鋪、德順木炭廠、大豐煤鋪、劉記燒餅鋪、魁龍車店、賣麩料、廣福院。至此,下關到頭。與之路南相對的,從東頭鐵塔、鬼王庵算起,向西有勝力花磚廠、編筐、雙合鐵鋪、二合春豬肉鋪、東記糧棧、東來大車店、恆茂掌鋪、萬青居茶酒鋪、公合茂煤鋪、三義合鐵鋪、東合順大車店,此處有南二里莊北口、茂昌鐵工廠、清真寺、天德盛棚鋪、聯合診所、東義合大車鋪、天豐煤鋪、合興成木廠,此處是春牛房、復興馬掌鋪、源祥席箔鋪、金廣元果店、耿記果店、公和草鋪、金記果店、隆盛大車店,至此就接上上關的店鋪了。)
由於下關的買賣較稀疏,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店鋪就逐漸被一些工廠兼併,如茂昌在這兒就不斷地發展,把棗店的大片空地合併一處成為三軋鋼。這條街就是現在的東外小街。1996年,這條街從察慈胡同以東進行房屋改造和開發,建成了察慈居民小區。

第二條東外大街

“大躍進”時的東直門外大街是現在的東直門外斜街
由於1958年“大躍進”時在酒仙橋建成電子城,天竺又修建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從東直門外橋頭以北的冰窖口、北后街鋪了一條至機場的雙行車道。於是當時的北后街,便成為通向城裡的交通樞紐,附近商業也日漸繁榮。副食店、飯館如雨後春筍般建了起來,就在這條街的副食店裡還出了一位享譽全國的勞模王煥貴。由於王煥貴的服務態度好,辦事周到,工作出色,待人熱情,受到顧客好評,連續多年被評為區、市勞動模範,並當選為區人大代表。這條街當時就被稱為東外大街,而原來的東外大街(即上下關)就冷落了。後來這條街在南后街定名為東直門外大街時改名為東直門外斜街。

第三條東外大街

一片片的使館區沿路兩邊拔地而起,比起原來的上下關和斜街確實配得上“東直門外大街”的名稱了
七十年代,在東直門外南后街,從橋頭向1958年建成的農展館修了一條筆直的六車道大馬路,附加行道樹、松柏綠籬,雙向腳踏車道。也許是財力關係,這條路斷斷續續修了五六年。單從馬家井到機車廠後身僅一公里長的路竟修了一年多。直到環城捷運竣工,東直門建起了立交橋,才打通東土城和香廠子至農展館的路。之後一片片的使館區沿路兩邊拔地而起,三軋鋼引資在春牛房建起了東湖別墅,一條正東正西的筆直大街通車了。同時路南也建起了高層居民樓(亦稱板樓)。
九十年代,路的西頭北側建起金健大廈,路南建起東城國有資產管理局等。依據1979年國務院305號檔案“關於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東直門南后街定名為東直門外大街。這條大街比起原來的上下關和斜街確實配得上“東直門外大街”的名稱了。

考證連結

解放前後,東直門地區除三道中街和東外大街兩側有200餘戶商鋪略呈繁榮外,其餘大部分土地是農田、菜地、葦塘、亂墳崗子、糞場、窖坑等。營房、九王墳、菱角坑、大土山、銅廠子等地名就能體現當時東直門外的景象。那時居民常說一句順口溜:“三道中街兩頭窪,不是死倆就是仨”(也有人說“十字街頭兩頭窪,不是死倆就是仨”)。
即便是20多年前,東直門地區還是以破舊平房為主的地區,唯一突出的便是工人體育館。隨後,葦塘、糞坑、冰窖坑等陸續被填平,並在其上建起了學校、長途汽車站、居民樓和寬闊的大街。現在的東外大街原叫南后街,本是一條大車道,路兩邊有一米多深的明溝,長滿了雜草。1986年,低洼的馬路被整修成柏油馬路,此時已名為東直門外大街。
從1989年至1994年,亞洲大酒店、港澳中心、保利大廈、東湖別墅、東城區少年宮等各具風格的建築在東直門地區拔地而起,胡家園小區、察慈小區等也相繼建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