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鐵器

東周鐵器

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的早期鐵器時代。商代鐵刃銅鉞的發現,表明金屬鐵早在3000餘年前即已被人們認識和利用。但中國開始冶鐵和使用鐵器的確切時間是在春秋時期,最早的人工冶煉的鐵器──銅柄鐵劍出土於甘肅靈台的一座春秋早期墓中。初期製作的鐵器多是削、凹口鋤(耒)、刀等小工具,但已有鍛制的中碳鋼劍、白口生鐵鑄的鼎等製品。戰國中期以後,鐵工具在農業、手工業中逐步取得支配地位,在社會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戰國中晚期煉鐵技術進一步提高,鐵器的出土已遍及七國地區,並見於北方的東胡、匈奴和南方的百越。

東周簡介

首都洛邑,滅亡君主共25位:周平王、周赧王。成立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滅亡於前256年秦國攻入洛邑時。周朝京都於前770年自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東周鐵器東周形勢圖
前770年—前256年),之前國都在鎬京的時期則稱為西周。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帝,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外族犬戎騷擾,便遷都洛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

在東周時期,鐵器被廣泛使用。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口激增,原來各諸侯國之間的無人地帶,已不存在。各國因爭奪土地或者水利資源,衝突時起。銅錢開始流行,出現一定的商品經濟和商人階層。教育向平民普及。貴族與平民間的界限也被衝破。社會產生了一種革命性的變化,周王朝建立的宗法封建制度,已經不能適應這一變化。

器類與器形

東周鐵器的器類有農具、手工具、兵器和雜用器,而以農業、手工業工具為大宗。農具有V形鏵冠、、鋤、(耒)、鏟、錘等多種。同一類型的農具又有不同形式,如有長方板楔形和長條橢圓孔形,鋤有六角形、梯形、凹形鐵口鋤和五齒鋤;鐮有矩鐮、爪鐮等。手工業工具有斧、錛、鑿、錐、錘;兵器有劍、戟、矛、匕首、胄;雜用器有削、刮刀、環、鉤、帶鉤以及作為青銅器的附屬部件的鼎腳和鏃鋌。

重要發現

1976年湖南省博物館在長沙楊家山的一座春秋晚期墓(第65號墓)

東周鐵器東周鐵器
中發現鋼劍、鐵鼎形器各一件。劍長38.4厘米。隨後在窯嶺口一座春秋戰國之際的墓(第15號墓)中發現鐵鼎1件,重3250克。1978年河南省博物館在淅川下寺一座春秋晚期墓中,發現玉柄鐵劍1件。戰國早期的鐵器,有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鐵帶鉤5件,其中2件錯金嵌玉;陝縣後川第2040號墓的金質格首鐵短劍1件;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出土的鏟、斧、錘、鑿等鐵工具20件;洛陽水泥製品廠遺址中出土的鐵錛、鐵鏟共3件,其中2件經檢驗為生鐵柔化處理的韌性鑄鐵件。戰國中晚期的鐵器出土數量更多,重要的有河北興隆燕國礦冶遺址中出土的鋤、、鐮、斧等工具的鐵鑄范;易縣燕下都44號墓出土的鐵兵器50多件;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出土的鐵農具、手工具95件;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中出土的採掘鐵工具斧形鑿、錘、四棱鑿、鋤等。

東周鐵器的套用

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鐵器已形成一種新的生產力,登上

東周鐵器東周鐵器
了歷史舞台。部分農業和手工業已開始使用鐵器,但這時鐵農具的數量不多,種類也不全,在農耕中還沒有占據支配地位。鐵制的手工業工具也未達到取代青銅工具的程度。戰國中期以後,鐵器已推廣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手工業部門中,已經基本上代替了木器、石器、骨器、蚌器和青銅器,初步取得支配地位。V形鏵冠套接在木犁前端,利於破土翻地,它的出現標誌著牛耕的推行;鐵厚重堅實,利於墾荒挖溝;五齒鋤齒條高寬,適於整地、施肥;鋤、鏟、利於中耕、鬆土、除草;鐵鐮利於收割;斧錛的大量出現,利於開發山林、擴大耕地面積。這幾種主要農具,在出土鐵器中占有很大比例,遍布於中國南北各地,其基本形制,一直影響於後代。在手工業中,主要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鐵制的。《管子·海王篇》記載:耕者必有耒、耜、銚、鐮、、等農具;工匠必有斧、錛、鑿、鋸、錘等工具;女子必有針、刀、錐。鐵器成為社會生產各部門所必需,這應是戰國晚期社會的真實情況。

鐵工具的普遍使用,加速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兼併戰爭的進行。特別是塊煉滲碳鋼及其淬火工藝的掌握,直接套用於製造武器和防護裝備的生產。在這方面,楚、燕走在其他各國的前頭,主要的武器已基本使用鐵製品。根據《戰國策》和《韓非子》等文獻記載,當時三晉和齊國的鐵制武器已相當可觀,但考古資料還比較貧乏。至於當時生產水平比較落後的秦國,從秦兵馬俑坑的發掘資料看,主要武器仍舊是青銅製品。但不論是秦還是楚、燕,當時的鋼鐵武器都不足以裝備所有的軍隊,鋼鐵武器最終取代青銅武器,到東漢才實現。

冶煉工藝

目前的考古資料表明

東周鐵器東周鐵器
:中國至少在春秋晚期已掌握了冶鐵技術早期鐵製品多為“塊煉鐵”,即在較低溫度的固體狀態下用木炭還原法煉成的比較純淨的鐵。這種鐵較軟,需經鍛造後才可制器。與此同時,在煉爐中冶煉的生鐵鑄器已出現,為增加其強度和韌性,當時還使用了熱處理技術。中國發明生鐵比國外要早1800多年,這是中國冶金史的一大成就。長沙出土的春秋晚期鐵器,經檢驗確定,鋼劍是含碳0.5%左右的中碳鋼,金相組織比較均勻,可能是經過高溫退火處理的,這表明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塊煉鐵已發展為塊煉滲碳鋼。另外,當時的白口生鐵也已發展為韌性鑄鐵。戰國中期以後,工藝技術獲得明顯發展,進一步提高了金屬鐵的性能。燕下都44號墓出土鐵器的金相考察說明,戰國後期的燕國,不僅在塊煉鐵中增碳製造高碳鋼,並已掌握了淬火技術。

根據出土鐵器及東周時代的冶銅技術推測,春秋晚期冶鐵應已使用鼓風豎爐。戰國時期的冶鐵遺址已發現多處,出土有熔鐵爐、鼓風管、煉渣及各種鐵器的陶范,在河北興隆還發現一批鐵制鑄范。興隆鐵范計有42副87件,包括農具、工具和車具的鑄范。范有內、外之分,有的是單合范,有的是雙合范,其本身就是很好的白口鐵鑄件。有些鑄范設有防止變形的加強結構和金屬芯,其設計和鑄造工藝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批鑄范的出現表明社會向冶鐵業和鐵工具的生產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也是當時廣泛使用鐵器的又一個例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