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永福寺

杭州永福寺

杭州永福寺位於靈隱寺西約一華里處的石筍峰下,自東晉慧理禪師開山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據清康熙年間《杭州府志》卷三十二《寺觀》載,永福寺坐落於飛來峰呼猿洞對面的形勝山下,舊分上下兩寺,與下天竺(舊稱翻經院)等寺一樣,同為慧理禪師開山創建。據載,東晉鹹和元年(362年),西印度高僧慧理來杭卓錫築庵,接連興建了靈鷲,靈隱等十座道場,永福寺是其中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杭州永福寺

 一、永福寺歷史沿革
杭州永福寺位於靈隱之西約一華里處的石筍峰下,自東晉慧理禪師開山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據清康熙年間《杭州府志》卷三十二《寺觀》載,永福寺座落於飛來峰呼猿洞對面的形勝山下,舊分上下兩寺,與下天竺(舊稱翻經院)等寺一樣,同為慧理禪師開山創建。據載,東晉鹹和元年(362年),西印度高僧慧理來杭卓錫築庵,接連興建了靈鷲,靈隱等十座道場,永福寺是其中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劉宋元嘉年間(公元424—453年),有慧琳禪師繼慧理開山後築庵於石筍峰下。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吳越王錢元瓘於石筍峰下建晉圓院,又與山同名為資嚴寺。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改額為永福寺。
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郡守祖無擇愛石筍之勝,乃於寺旁建庵,名鄴公庵。
北宋時期,永福寺內方丈四壁多有趙閱道、蘇東坡、秦少游等人的留題與竹畫。
南宋鹹亨年間(1265—1274),宋度宗之母隆國夫人據永福寺為香火院,並斥資擴建,宏規巧構,丹矆相輝,碧光琉璃瓦覆蓋於頂。逝後以寺超然台為葬,移寺於西,自此一寺兩院。
元至元年間(1335—1340),清涼山僧人正宗卓錫東院,因其常衣白衲,人稱白衲庵。
明成化二年(1466),僧人古香於上院建海日樓。後於弘治年間(1488—1505),寺被洪水淹廢
明萬曆年間(1572—1620),寺得復興,由徐宏基題額為“永福禪林”。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僧靜昭駐錫復興。
清康熙十年(1671),東皋心越禪師移住永福,五年後,應邀東渡日本,弘傳曹洞宗並創壽昌派禪法,同時傳授琴學與書畫篆刻藝術,在日本佛教及藝術界均享有盛譽。永福寺隨後漸廢。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永福寺依原有規模重建,後又漸廢。
二00一年根據杭州市政府90號專題會議紀要精神,由杭州市佛教協會恢復重建並於二00三六月正式動工。
二00三年,根據杭州市佛教協會三屆四十七次常務理事會通過,由月真法師任永福寺監院。
二00五四月二十二日,經浙江省民宗委批准,恢復永福寺為宗教活動場所,即將正式對外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