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日璐

束日璐

束日璐之子束星北先生出生的頭橋“束家老宅”,鄉民習慣稱之為“束家大瓦房”,該宅系束日璐先生的祖屋。 而頭橋鄉賢束增煦先生(束日琯、束日璐之父,束星北祖父)則又名束綸,因字號是“渭湟”“畏皇”,故而,他又常被稱呼為束渭湟或束畏皇。 束增煦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頭橋安帖人束日琯和束日璐,而束增瑞也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頭橋安帖人束日琅和束日琪。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出生頭橋

頭橋鄉賢束日璐出生於晚清時代的江蘇省江都縣九帖洲開沙念四圩(即今揚州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四圩組)。束日璐的故鄉揚州頭橋鎮史上原屬江都,後屬邗江,現屬廣陵。九帖洲與安阜洲均為組
束日璐先生故鄉揚州頭橋鎮
頭橋鎮的主要大洲,因此,束日璐先生的出生地“九帖洲開沙念四圩”又名“頭橋宦家碼頭念四圩”,1956年,根據“蘇民辛字第27697號”文和國務院“第25次會議”同意,析原江都縣之一部為邗江縣,頭橋隨屬,“開沙念四圩”當時屬江蘇省邗江縣頭橋鎮安帖村。
束日璐先生故鄉揚州頭橋鎮
邗江縣”的縣名由時任國務院內政部長的謝覺哉查考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史料後確定並沿用至今。2000年,根據“國函(2000)130號”文,撤銷原邗江縣,批准設立揚州邗江區,頭橋隨屬。2011年,經國務院、江蘇省批准,揚州市區行政區劃再度調整,析原邗江區之一部入廣陵區,頭橋再次隨屬至今。故而,原“江都縣九帖洲開沙念四圩”,即今“揚州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四圩組”。
束日璐先生故鄉頭橋鎮安帖村村部

親屬祖宅

束日璐先生祖父、父親等“束氏一族”,均為揚州頭橋鎮安帖村歷史上著名的“開沙望族”,束家世居於此,現有束日璐父親束增煦為頭橋《嚴氏族譜》作的《贊》文存世。
據束日璐先生的家譜頭橋《束氏族譜》記載,束日璐的祖父束履華,父親束增煦(又名綸,號渭璜、畏皇)曾在當時官府任多職,哥哥束曰琯,兒子束星北(束傳保)、束佺保,均為揚州頭橋安帖村著名鄉賢。
束日璐之子束星北先生出生的頭橋“束家老宅”,鄉民習慣稱之為“束家大瓦房”,該宅系束日璐先生的祖屋。這個古建築群坐落在今頭橋鎮安帖村四圩組,緊臨今頭橋夾江特大橋和沿江高等級公路頭橋段。史上束家老宅倚堤朝西,並排四個大門,前後兩進,大小30餘間。家塾、書齋單獨砌於箍江大岸上。南山頭特挑土疊成高地,栽竹種樹,蔚成園林,門前則是人工開鑿的束家荷塘。新中國建立後,對頭橋束家老宅逐年翻修,因此安帖村束家祖屋按當時門牌編號順序,被編為安帖村四圩組13號至今。
如今,這座現存於揚州頭橋鎮安帖村“束星北故居”,現為“揚州市邗江區第三批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
束日璐先生祖屋揚州頭橋安帖束家老宅

家族往事

輩份字號

束日璐和哥哥束日琯都是出生於頭橋鎮安帖村四圩組的揚州人,束日璐(束星北先生父親)字“勖儼”,因此,又被稱呼為束勖儼,而束日琯(束星北的伯父)則字“劭直”,因而,他又被稱為束劭直,“勖”字在古漢語中是“勉勵”的意思,“儼”意為“莊重”;而“劭”字在古漢語中則是“勸勉”之意,“直”則是“正直”。這兩個意思相近的字用在頭橋鄉賢束日璐、束日琯的字號中,也充分折射出他們平素莊重耿直,追求上進,虛懷若谷的高尚情操。
束日璐之子“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

據鄉賢束日璐、束日琯兄弟二人的家譜頭橋《束氏族譜》記載,束日璐先生的祖父是頭橋鎮安帖村鄉賢束履華先生,束家是開沙望族,系頭橋鄉境知名的大戶人家。束履華先生生前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束增熙,次子(二子)束增煦,三子束增祥和四子束增瑞,這四個兒子都是揚州頭橋鎮安帖村人四圩組人,均系“增”字輩的頭橋束家後人。頭橋鄉賢束增熙先生又名束錦,正因他字“織雲”,所以有又常被稱作束織雲。而頭橋鄉賢束增煦先生(束日琯、束日璐之父,束星北祖父)則又名束綸,因字號是“渭湟”“畏皇”,故而,他又常被稱呼為束渭湟或束畏皇。束增熙(束錦、束織雲)是束增煦(束綸、束畏皇)的兄長,故而,《束公畏皇事略》中才會記載:“公姓束氏,諱綸,字畏皇,江都人···從兄錦分主其事···佐錦治糧業···”。束增煦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頭橋安帖人束日琯和束日璐,而束增瑞也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頭橋安帖人束日琅和束日琪。束日琯、束日璐、束日琅、束日琪這幾個平輩兄弟,都是“日”字輩頭橋束家後人。束日琯、束日璐、束日琅、束日琪,其名字中的“琯”、“璐”、“琅”、“琪”,都和美玉有關,特別是“琯”字,這是一種玉制的古代樂器,六個孔,像笛子一般的模樣。“美玉”在中國人中往往得到萬般垂愛,古人常用玉來比喻人的德性,儒家講究“君子必佩玉”,“無故,玉不去身”等,“琯璐琅琪”出現在束家子孫的名字中,也是對他們高潔德行的寓意與願望。

承嗣詳情

由於束履華先生的四個兒子中,只有二兒子束增煦(束畏皇)和四兒子束增瑞各育有兩個子女外,大兒子束增熙(束錦)與三兒子束增祥均無子嗣。所以,為了能讓束增熙(束錦)和束增祥先生能夠後繼有人,於是根據頭橋當地風俗,束增熙的二弟束增煦、四弟束增瑞,各將自己的一個兒子承嗣給了束增熙和束增祥二人。於是束增瑞的大兒子束日琅被承嗣給了束增熙(束錦),而束增煦(束畏皇)的二兒子束日璐(束星北父親),則被承嗣給了束增祥。正因這次的承嗣活動,故而,束日琯、束日璐、束日琅、束日琪等頭橋束家兄弟的排名排序發生了變化。束日琅由於是承嗣給了束履華的長子束增熙(束錦),因此排行為老大,頭橋鄉境習慣稱作“束大”;束日琯(束星北伯父)因為沒有參加承嗣,故仍作為束履華的二子束增煦(束畏皇)的子嗣排為老二,所以頭橋人稱“束二”。而由於束星北的父親束日璐被承嗣給了束履華的三子束增祥,故而按頭橋風俗與束家族規,束日璐應排行老三,所以頭橋人稱“束三”;最後,因束日琪也如束日琯一樣沒有參加承嗣活動,故他仍作為束履華的四子束增瑞的子嗣被排行老四,因此頭橋人稱“束四”。於是,這便是束增熙(束錦)子嗣為束日琅(束大),束增煦(束畏皇,束星北祖父)子嗣為束日琯(束二,束星北伯父),束增祥子嗣為束日璐(束三,束星北父親),束增瑞子嗣為束日琪(束四)的原因。如今我們搞清楚了這層關係,也就不難理解《胡楊之魂-----束星北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之所以會記載束星北的啟蒙老師魏楚翹,稱呼束日璐為“三世弟”了。而與此同時,束星北的母親郭氏(束日璐之妻),會被頭橋人稱之為“束三娘”、“束三老太”,便是這個原因。

生前貢獻

現存著作

正因頭橋鄉賢束星北父親束日璐生前曾在清朝軍隊中任過參領一職,故而,他對當時晚清軍隊的情況尤為了解,鄉賢束日璐先生所著珍貴晚清軍事文獻《警戒勤務》一文,被收存在了清光緒珍貴軍事資料《學術》(公元1907年版)之中。頭橋鄉賢束日璐所撰《警戒勤務》一文,在清光緒版《學術》的第十一頁至第十四頁中收存,其中十一、十二、十三頁為文字頁主要內容。束日璐的著作《警戒勤務》真實地為後人展現了我國晚清軍隊的訓練、裝備、步哨勤務等有關情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警戒勤務》主要講述晚清時代清軍步哨的崗哨布置,各哨位之間的聯絡,上級軍官查哨,以及警戒保衛要員時的方法要領和注意事項等。從《警戒勤務》的內容來看,文中已經提到當時清軍士兵裝備的槍枝與彈藥盒,這說明頭橋鄉賢束日璐時代的晚清軍隊,已經列裝了早期的現代槍械。
束日璐現存軍事著作《警戒勤務》

赴美造館

民國四年歲次乙卯(公元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市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曾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這次民國時代稱之為“巴拿馬賽會”的該屆盛會上,曾有一組“界乎四面高大洋屋中”的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這就是占地面積約兩千平方米的中國館。該館為仿中國紫禁城格局,前為牌樓,後為短垣。正殿七間,仿故宮太和殿建築風格的迷你型(當時稱縮形)建築,多以“西門土(即水泥)及雕木等製成”。正殿兩旁的配殿“各五楹,樓之南北,各有小屋如廊”,其高度與正殿差不多。短垣仿中國萬里長城形狀,為上有女兒牆的雉堞式三面短圍牆。 民國三年歲次甲寅(公元1914年),民國農商部便派出頭橋鄉賢束日璐(束星北父親)等人士任監工,率工匠數十人赴美施工,大多建築構件都是提前“在中國營造,運美搭蓋”,轉運雕刻細料超過千噸。“填土築路,添建牆舍”,所用松木、水泥、金屬構件等材料及電燈、水管、移樹種花等,工程耗資約9萬餘銀元。

開發外埠

頭橋鄉賢束星北的父親束日璐先生,與一個民國時才出現的叫作“合興鎮”的近代小鎮的建立,還有些歷史淵源 。史載,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公元1918年),實業家張謇委託頭橋鄉賢束曰璐等人,到東部沿海墾荒植棉,以“合資墾植、施德於民”之意,取名“合德墾植公司”,投資75萬元,墾地3.5萬畝。民國十年歲次辛酉(公元1921年),頭橋鄉賢束曰璐又投資6萬元,在合德公司西北墾地3000畝,另立公司。民國十四年歲次乙丑(公元1925年),經兩家公司商定,以“合股投資、興辦農業”之意,遂改公司駐地為“合興鎮”,從此便拉開了這個近代小鎮建立的序幕。

回鄉救災

民國二十年歲次辛未(公元1931年),長江淮河發生了特大水災,鄉賢束日璐的故鄉頭橋沙洲全境受災,據鄉境史料文獻記載,當時在今頭橋鎮集鎮核心區(頭橋社區)及頭橋沿江村莊(安帖村、九聖村)等鄉境各地,組織開展捐資、募款、救濟、賑災工作的主要頭橋鄉賢人員中,便包括了束星北的父親束日璐、伯父束日琯,吳大觀的舅舅王鑑人(王繼先)、親戚陳養年,以及鄉賢鄂森和他的父親鄂錦波等頭橋鄉境著名人士,他們分別在故鄉頭橋集鎮、安帖四圩、安帖朱家大橋、九聖鄂家碼頭等鄉境地,通過多種方式救濟故鄉頭橋的父老鄉親,所以,這在《頭橋鎮志》上均有明確記載,至今許多頭橋老人都對束日璐等頭橋鄉賢們當年救災的義舉感恩戴德。
束日璐先生故鄉揚州頭橋沙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