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手

束手

束手,漢語辭彙。 拼音:shù shǒu 釋義:1、指捆住了手。2、 表示停止抵抗。3、表示無計可施。4、拱手。 語出《史記·春申君列傳》:“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羣虜者相及於路。”

詞目

束手

拼音

shù shǒu

基本解釋

(1) 捆住了手,比喻毫無辦法

束手無策

(2) 指不抵抗;投降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資治通鑑》

出處與詳解

1、捆綁雙手。
①《史記·春申君列傳》:“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羣虜者相及於路。”
②《舊唐書·懿宗紀》:“便令押衙李詞等各脫下衣甲,防虞官健束手被斬者八百餘人。”
③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晉兵四下圍裹將來,如饅頭一般,把秦家兵將,做個餤子,一個個束手受擒。”

2、 表示停止抵抗。
①《漢書·趙廣漢傳》:“﹝廣漢﹞使長安丞龔奢叩堂戶曉賊,曰:‘……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
②三國 魏曹操《與孫權書》:“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
③宋蘇軾《表忠觀碑》:“兵至城下,力屈勢窮,然後束手。”
④明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銘》:“癸亥正月,濰縣報稱守備張爾心密約副將李性忠於上元日舉兵叛。謀洩,監司皆驚怖束手。”
⑤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
⑥《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公子嘉伏地痛哭曰:‘先王以社稷宗廟傳於王,何可棄也?臣願與顏聚竭力效死!萬一城破,伐郡數百里,尚可為國,奈何束手為人俘囚乎?’”

3、表示無計可施。
①唐李白《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未下車,人懼之;既下車,人悅之。惠如春風,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側目。”
②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元符中皇子鄧王生月餘,得癎疾,危甚,羣醫束手。”
③清 鄭燮 《思歸行》:“臣幼讀書史,散漫無主張……所以遇煩劇,束手徒周章。”
④唐弢《瑣記》:“一個政權到了對外屈服,對內束手,只知道殺人、放火、禁書、擄錢的時候,離末日也就不遠了。”

4、拱手。
①五代崔道融《羯鼓》詩:“華清宮裡打撩聲,供奉絲簧束手聽。”
②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董如彪》:“狐突至如彪馬前,逡巡欲遁。董(董恆)急呼如彪射之。如彪但束手笑,狐遂逸去。”

相關成語

•束手無策

•【拼音】shù shǒu wú cè

•【解釋】:束:約束,捆綁。策:辦法。好像手被束縛住了,無法解脫。後泛指對遇到的麻煩沒有辦法解決,一籌莫展

•束手待斃

•拼音:shù shǒu dài bì )

•解釋:捆起手來等死。比喻遇到困難不積極想辦法,光坐著等失敗。

•束手就擒

•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讓人捉住。

•《宋史·苻彥卿傳》:“與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戰,然未必死。”

•束手坐視

•束手旁觀

•束手束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