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絕句》

《杜陵絕句》

《杜陵絕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全詩僅四句二十字,寫作者登長安杜陵望城外五陵所見的景象,表現了孤獨·寂寞的情緒。

作品原文

杜陵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杜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為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位於渭水南岸。
五陵:唐顏師古在《漢書》注文中指出:”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漢高祖葬長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陝西省鹹陽市附近。五陵,後來多指豪門貴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門貴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這裡指渭河水,位於今陝西省境內。
流光:流動的光彩或光線。
白話譯文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顯得格外明亮,太陽餘暉在遠山中間慢慢消失。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天寶二年(743),李白待詔翰林,奉詔侍從游宴,作應制詩(奉皇帝的命令而寫作的詩文)多首,與好友遊歷山水,曾出現“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的局面。但在天寶二年秋,遭到朝中其他人的排擠,並在次年被貶出長安,於是產生了隱居山林的想法。

作品評析

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的杜陵原上,是西漢後期宣帝劉詢的陵墓。五陵是漢代長安城外五個漢代皇帝陵墓所在地,分別是高祖的長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陽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李白登杜陵望五陵是不能望到的。這就留給讀者許多想像的空間,登高望遠,就有一種透視的效果,遠遠望去,迷濛一片,什麼都隱在在朦朧中,落日的餘暉照在秋水上仍然是明朗的,那是想像,是虛的,而遠山卻被落日的流光湮滅了,這是可見的,是實寫。五陵被湮滅了,寓意是就是時間和空間能夠改變一切。對於李白來說,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他可以浪跡天涯,四海為家,這是空間對人的檢驗。李白的詩句千古不朽,而帝王的豪華的陵墓卻被時間所淹沒,這就是時間對人的檢驗。

此詩從情緒上看,有些許的落寞,仿佛是李白第二次入長安時所作。從對仗上看,應該是絕了,都是對仗,尤其是後兩句堪稱絕對。而從音律上看,“落”字明顯出律了。這就是李白,不願意被聲律束縛。這首五絕很有韻味,用字相當精當。李白這台“數位相機”真會攝影,沒有親眼看到此景的人是絕對寫不來的,完全可以與“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媲美,一秀美一雄奇。另外,此詩也可以佐證菩薩蠻是李白的作品,所以李白也是詞的鼻祖。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