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舉

語出:唐 裴度 《黃目樽賦》:“自合禮於宗彝,匪齊名於杜舉。” 宋 蘇軾 《見子由與孔常父唱和詩》:“願君倡此風,揚觶斯杜舉。” 清 錢謙益 《飲酒》詩之三:“此言當杜舉,聊用勒酒城。”

基本信息

簡介

公元前533年,晉國大臣智悼子荀盈去逝還沒有正式下葬,晉平公卻與音樂主管師曠及嬖臣李調喝起酒來,並擊鐘奏樂。這時御膳房總管杜蕢從外面走進門來,三步並作兩步地蹬上宴席前的台階,向晉平公請求把盞敬酒。晉平公點頭答應。杜蕢先斟滿一杯酒,捧給師曠說:“曠先生,喝掉這杯酒!”師曠喝過。杜蕢又斟滿一杯,捧給李調:“調先生,喝掉這杯酒!”李調也順從地喝過。杜蕢再斟滿一杯,面對著晉平公,二話沒說,一飲而盡,放下酒杯,起立,轉身就走。杜蕢的舉動把晉平公、師曠、李調君臣三人搞得面面相覷,“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晉平公急忙叫住正下台階的杜蕢:“蕢先生,等一下,看你剛才的意思,像是要開導寡人,所以我沒有和你搭話兒。你讓曠先生喝酒,是為什麼呢?”杜蕢重新入座,回答說:“曠先生是音樂主管,是幫君主您聽聲辯音的,是君主您離開身體的另一雙耳朵。甲子日和乙卯日是忌日,因此在子卯兩日,國君要撤去宴飲鍾樂,學子要停下學業,就因為忌日有所思念而痛心。君主您的大臣都是您的左膀右臂。

如果膀臂斷了,那樣的痛心不知比子卯日的痛心要厲害多少!作為樂師,曠先生應該聽到您心中痛苦的呻吟聲,但他還是陪您喝酒聽樂,說明曠先生沒有聽到應該聽到的聲音,您的這雙耳朵聾了。所以我請他喝酒。”“那么你讓調先生喝酒,又是為什麼呢?” 杜蕢回答說:“調先生是君主您的近臣,是幫您查顏對色的,是君主您離開身體的另一雙眼睛。服飾是用來表達禮儀的,禮儀是行事的規矩,行事就要有行事的態度,而態度會寫在臉上。今天,君主您的臉色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態度,調先生也沒有注意到這些,說明您的這雙眼睛瞎了。所以,我請調先生喝酒。”“那么你自己喝酒,又是為什麼呢?”“我杜蕢主管御膳房,是幫君主您品嘗滋味的,是君主您的離開身體的另一隻舌頭。味的作用在於理順心氣,心氣用來充實意志,意志用來確定言語,言語在於發出命令。今天,君主您離體的耳朵和眼睛都失職了,而君主您卻沒有發出讓他們復職的命令。這是我的罪過,是我沒有把握好滋味。所以,我罰自己喝酒!”晉平公聽罷,沉吟道:“寡人也有過錯啊!斟酒,罰寡人一杯!”平公喝過,杜蕢接過酒杯,高高揚起向四周傳示。這時晉平指示身旁的侍者說:“我死以後,一定要把這隻酒杯保留好,不準扔掉!”

意義

從此以後,人們喝過別人敬獻的酒之後總要揚起酒杯,這個揚杯動作就叫做“杜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