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授田

杜受田,字芝農,山東濱州濱城南街杜家人。1787年(乾隆52年)出生,1810年(嘉慶15年)舉人,1823年(道光3年)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一進士,選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

杜受田生平

杜受田,字芝農,山東濱州濱城南街杜家人。1787年(乾隆52年)出生,1810年(嘉慶15年)舉人,1823年(道光3年)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一進士,選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1833年(道光13年)翰林大考,杜受田成績優秀,調任山西學政。1835年(道光15年)特召還京,入值上書房,從次年開始教授鹹豐讀書,四遷至內閣學士,皇帝特命專心培育皇子,勿需到內閣批閱奏章。1838年(道光18年)升任工部侍郎,再調戶部。1844年(道光24年)升任左都御史、工部尚書,任上書房總師傅。清末著名儒學家,道、鹹兩朝重臣,鹹豐帝的老師。一生“秉公端正,勵節直凊,經術淵醇,體用兼備”。深受道、鹹兩帝器重和同僚們的稱道。
杜受田門生故吏遍天下,1828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1832年,任雲南鄉試副考官,1841年、1847年任會試副總裁,1844年、1851年任順天鄉試正考官。
杜受田與鹹豐皇帝感情非同一般。1850年(道光30年)道光皇帝病逝,鹹豐即位,升杜受田太子太傅兼吏部尚書,因為吏部事務繁雜,調任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杜受田雖然未入軍機處,但國家大事、重要人事更迭,鹹豐皇帝必徵求他的意見,如林則徐、向榮等皆由杜受田保薦。1851年(鹹豐元年)又因為刑部事務較繁,調任禮部尚書,次年,因黃河決口長期未堵復,江北、山東一帶受災嚴重,奉命偕福州將軍怡良實施賑務。因在途中染病,於農曆七月初九日病逝於江蘇淮安清江浦。訊息傳到京城,鹹豐皇帝十分震驚,不僅停朝一日,而且命將棺木運抵北京,親臨祭奠,撫棺痛哭,贈太師大學士,諡號文正。所受禮遇,在整個清朝大臣中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農曆九月初三,杜受田生於濱城南街杜家大院。“生而岐嶷,面赤如丹砂,見者以為異征”。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二歲。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三歲。識字。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四歲。父杜參加乾隆皇帝東巡泰山召試,得山東第一,獲賜舉人。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五歲。祖父杜彤光辭世。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六歲。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七歲。入國小,據杜堮《石畫龕》記載:“幼時與群兒異,不好嬉戲而和諧無爭,亦無忤也。遇有爭忤,則一言解之。所見出群兒上,群覺其異,共樂附之。初學文,即近場屋(科舉考試)體裁。識者知為發科決策人也。”
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八歲。
1795年(乾隆六十年),九歲。
1796年(嘉慶元年),十歲。
1797年(嘉慶二年),十一歲。
1798年(嘉慶三年),十二歲。受父教誨拈史事作詩歌雜文。
1799年(嘉慶四年),十三歲。
1800年(嘉慶五年),十四歲。父堮教書於蒲台蓋氏之家,隨父讀書於其“竹後軒”。
1801年(嘉慶六年),十五歲。父堮會試第四十名,殿試二甲,朝考入選庶吉士。
1802年(嘉慶七年),十六歲。侍母進京,卜居沙土園。據其父杜堮《石畫龕》記:“教以作文詩法,輒能領受,以是樂而忘貧匱之患。迨隨宦京師,翰林清寂貧乏,艱難益甚,而學益進,嶄然頭角過儕輩。”
1803年(嘉慶八年),十七歲。回濱州應童子試,以第一名中秀才。
1804年(嘉慶九年),十八歲。科試第一,享受廩膳補貼。
1805年(嘉慶十年),十九歲。娶婦海豐張南一之女(受田高祖母之侄元孫女)。
1806年(嘉慶十一年),二十歲。居京,長子翰生。(居長壽寺街)。
1807年(嘉慶十二年),二十一歲。隨父移居香爐營。
1808年(嘉慶十三年),二十二歲。回山東應鄉試,途中遇洪澇受阻。隨父移居內城松樹胡同。次子喬羽(以上兩字合成一個字,讀音qiáo)生。
1809年(嘉慶十四年),二十三歲。居內城松樹胡同寓所,受父教。
1810年(嘉慶十五年),二十四歲。中山東省庚午科鄉試第四十四名舉人。據《石畫龕》記載:在京隨父居住期間。“惟與討論文章及古今事。風雨之晨,冰霜之夕,孤燈螢然不為倦,受益尤多。”
1811年(嘉慶十六年),二十五歲。考取景山官學教習。
1812年(嘉慶十七年),二十六歲。伯父樗園公辭世,受父命回里經理喪事。
1813年(嘉慶十八年),二十七歲。
1814年(嘉慶十九年),二十八歲。父堮病傷寒,數瀕危,侍湯藥,衣不解帶者數月。
1815年(嘉慶二十年),二十九歲。教習期滿,引見以知縣用。父堮放順天學政,隨侍。隨父移居宣武門外老牆根官房“英濟堂”。
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三十歲。隨侍父學政任。
1817年(嘉慶二十二年),三十一歲。隨侍父學政任。
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三十二歲。隨侍父學政任。
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三十三歲。九月,父任滿。隨侍回京。
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三十四歲。母辭世,哀毀骨立,勉強節哀,事事盡理,及百日離苫次,即晝夜侍候父親。
1821年(道光元年),三十五歲。父簡放浙江學政,隨侍。十二月出都。
1822年(道光二年),三十六歲。隨侍父浙江學政任。八月回濱州為母營葬事。九月入京,十月奉母柩回濱州安葬於祖阡。十一月復回京,寓宣武門外“英濟堂”。留京待會試。
1823年(道光三年),三十七歲。正月,服除。參加會試,中會元。隨即殿試,中傳臚,(即殿試二甲第一名),賜進士出身,入翰林;朝考入選第五名,改庶吉士。
1824年(道光四年),三十八歲。隨侍父浙江學政任。
1825年(道光五年),三十九歲。隨侍父浙江學政任滿,九月回京,居於宣武門外八寶店官房。
1826年(道光六年),四十歲。翰林院授職編修。
1827年(道光七年),四十一歲。任國史館協修。
1828年(道光八年),四十二歲。出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
1829年(道光九年),四十三歲。任國史館纂修,再升總纂。
1830年(道光十年),四十四歲。任國史館提調。
1831年(道光十一年),四十五歲。任鄉試磨勘官,參與恭繕宣宗《御製詩初集》
1832年(道光十二年),四十六歲。任雲南省鄉試副考官。任途遙遠萬里,柳往雪來。得詩若干首,又著《滇使紀程》。
1833年(道光十三年),四十七歲。七月大考翰詹,列二等第二名,升中允,先換頂帶。八月,奉督學陝甘(陝甘學政)。因次子杜喬羽(以上兩字合成一個字,讀音qiáo)的岳父任陝西巡撫,奏請迴避。宣宗帝改命與已放山西學政,正任在途中的羅文俊對調,任山西學政,九月出京赴任。
1834年(道光十四年),四十八歲。督學山西,補右春坊右中允,接著轉為左中允。
1835年(道光十五年),四十九歲。督學山西,升洗馬。巡行至聞喜縣,得報長子翰舉順天鄉試,次子喬羽(以上兩字合成一個字,讀音qiáo)成進士、改庶吉士。
1836年(道光十六年),五十歲。正月奉朱諭:“四阿哥著於四月初三日入學讀書,杜受田著充四阿哥師傅。欽此。”充日講起居注官,入直上書房。
1837年(道光十七年),五十一歲。京察一等,升右庶子。十二月升侍講學士。
1838年(道光十八年),五十二歲。轉侍讀學士。七月,升內閣學士。命“專心授讀,勿庸到閣批本”。十二月,升工部左侍郎。
1839年(道光十九年),五十三歲。八月,兼署工部錢法堂事務。
1840年(道光二十年),五十四歲。充朝考閱卷官。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五十五歲。充會試副總裁。閏二月,調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五十六歲。英國侵略者在東南沿海不斷挑釁,為抵抗入侵,見廣東生員張煥在其著《防夷書》中提出“木簰火攻”戰術,錄奏請行。上命沿海各省督撫速辦。針對給事中李純奏請準許增生、附生報捐為官,復設地方訓導一疏,上疏力陳利弊,認為“所益者微,所損者大”。此議遂停。十二月,充經筵講官。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五十七歲。充大考翰詹閱卷大臣。參加評議國史館在館纂辦各員考評。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五十八歲。二月,升都察院右都御使。管理戶部三庫事務。派經筵直講。派閱庶吉士散館卷。充順天府鄉試正考官。十一月,賜紫禁城騎馬。十二月,升工部尚書。
1845年(道光二十五),五十九歲。派承修東陵工程。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六十歲。派閱順天鄉試複試卷。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六十一歲。三月,充會試副總裁,充朝考閱卷官。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六十二歲。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六十三歲。派管理河道溝渠。二月,升上書房總師傅。九月,派閱順天鄉試複試卷。是年,其父杜堮重宴鹿鳴,賞頭品頂帶,加太子太保銜。
1850年(道光三十年),六十四歲。正月,道光皇帝辭世,鹹豐皇帝登基,即位不久,就下旨“杜受田著賞加太子太傅銜”,親書“達尊鍚類”匾額賜予受田父杜堮。二月,充實錄館總裁。三月,兼署吏部尚書。派復勘會試卷。四月,充殿試讀卷官。五月,派教習庶吉士,調刑部尚書。六月,授協辦大學士。八月,奉命專司堪辦《實錄稿本》,上諭:“實錄館纂辦稿本漸次成書,杜受田專司堪辦,毋庸赴刑部辦事。”因黃河淤高受病日深,奏請及時疏浚,得旨照辦。舉薦前總督林則徐、周天爵,前工部侍郎汪潤戚維禮,前戶部主事蔡庚颺,前提督向榮等被罷之名臣重新啟用。
1851年(鹹豐元年),六十五歲。校勘編次鹹豐詩稿,盤查三庫,派閱考試試差卷,充順天鄉試正考官。協助鹹豐帝重大政務。
1852年(鹹豐二年),六十六歲。宣宗梓宮奉安慕陵,派隨扈恭送神牌黃輿。返京,詔加三級。慕陵行釋服禮,命留京辦事。派復堪會試試卷,閱考試試差卷,殿試讀卷官。
奉命偕福州將軍怡良前往山東、江南查辦賑災事務,五月離京,一路風餐露宿,勘察災情,冒暑遄行,奏請截留江廣幫漕六十萬石,分發山東、江蘇災民。舉薦山東、江寧布政使劉源灝祁宿藻共同督辦賑災事務。並所察災情及實施方略及時奏請朝廷。六月十七日,冒暑抵達江蘇淮安清江浦,帶病巡查災情,並與劉、祁兩位布政使共議賑災章程,將賑災事務仔細籌劃寫成奏章。直到去世前一天,還向朝廷拜發奏折。七月九日,終因力疾治公勞累過度,觸發肝病不治,卒於任。
在臨終前,自度不起,仍操勞賑務,不忘國是,請隨帶司員至病榻前,口授遺疏叮囑皇上:“……。上不能盡忠補過,仰答君恩,下不能退食尋歡,長娛親至。……,惟念楚氛未靖,河患未平,度支未裕,數者均關艱巨。伏願我皇上,敬天法祖,勤政愛民,本兢業以敕幾,慎好惡以出治,崇節儉以勵俗,平賞罰以協中,聖德彌新,治功益懋,則我國長治久安,胥基於此。臣雖在九原,實有榮幸,……。”
七月十八日遺疏呈送到北京,“九重震悼,至哭失聲,輟朝一日。”傳旨加恩晉贈太師大學士,入祀賢良祠,照大學士例賜恤。賞給廣儲司銀五千兩經理喪事。命靈柩回京,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護送,準其入城治喪
七月二十六日,鹹豐皇帝下旨,特謚“文正”。
九月二十六日,靈柩抵京,次日,鹹豐皇上派恭親王奕 帶領侍衛十員前往奠醊
十月初四,鹹豐皇帝“親臨喪次,坐奠三爵。拊棺慘慟,左右侍從罔不隕涕。御前王再四籲請,逾時始止”。隨後召見其父杜堮、子杜翰、杜 及成年孫。
十月十九日,禮部尚書鎮國公奕湘奉旨送讀皇上祭文。大學士祁春圃題主。
十月二十日,奉旨靈柩暫安宣武門外觀音院。
十二月初十日,主入賢良祠,御製祭文。
1852年(鹹豐三年),四月初四日,靈柩起程回籍。鹹豐帝降旨恭親王奕 前往祖奠,目送。令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護送。加恩到籍後賜祭一壇,派散秩大臣承志前往祭奠。
四月十三日,靈柩到達濱城南街杜家大院。
四月二十七日,賜祭如儀。
十月初八日末時,安葬於濱城西北徐家園新阡。御製碑文.

濱州杜家滿門清官

.濱州杜家始祖杜雄飛於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北棗強移民舊濱州城內。約1500年左右,從第五代開始,通過科舉步入仕途,此後,歷代延綿不絕。濱州杜家共考取12名進士,在濱州首屈一指。濱州杜家“四世六翰林”“父子兄弟伯侄翰林”“一門之盛,甲於天下”,是全國知名的家族。到1931年,濱州杜家實掌一方事務,文官知縣以上,武將千總(正六品)以上的官員39人。難能可貴的是,所有這些地方首腦、封疆大吏、內閣重臣,有的因為剛正不阿被貶官,有的因為政見不同被罷官,也有的壯烈殉死,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清廉,當官為民辦實事,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佳話。
一、“青天”杜其萌
字於先,號果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舉人,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進士。初授浙江處州府(今麗水)推官,具體負責掌管訴訟、刑獄等事務。他辦事謹慎,秉公執法,據理向上級請求平反了被盜賊誣陷的青田縣民葉十三等十餘人的冤案。他在代理縉雲縣知縣期間,主持公道,拒絕說情,堅持將當地豪門大族為非作歹的家人繩之以法。他在任青田縣知縣期間,取締了不法鹽商利用計量器具盤剝農民的投機行為,狠狠打擊了不法商人。他從速從快處理了強奪民妻,強占民田的地方惡霸勢力,被老百姓呼為“青天”。青田縣的老百姓為他建立了祠堂,四時祭奠。處州府名宦、濱州鄉賢祠均有供奉他的牌位。因政績突出,升任刑部主事,再升任刑部湖廣司員外郎。濱州城內有專門為他建造的“進士坊”。
二、“慈母官”杜旻
杜其萌次子。字思齋。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舉人。初任直隸沙河縣知縣。他崇尚以德行政,注重教化,輔以刑罰,把事關民眾利益的十件大事公開,並且與民約定,按期完成。他又堅持從嚴治理的原則,凡明知故犯者必須予以重責。被當地人民稱為“慈母官”,民間流傳起了頌揚其事跡的歌謠。當他離任後,當地民眾感念他的恩惠,專門為他立碑紀念。後因政績卓著,升任安州知州、順德府同知(邢台)。濱州城內有專門為他建造的“天恩世錫坊”。
三、甘肅巡撫杜承式
字言卿,號象元。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舉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初任刑部主事,他具體管轄河南省的案件,對每起案件均謹慎對待,量刑從寬且不放過任何疑點,根據刑律,將死刑犯許大明等29人改判。至於其他從輕或減刑釋放者更多,一時監獄無冤民。因為政績突出,升遷刑部員外郎。再外任江蘇常州府知府,他精明能幹,治理得地方井然有序,被破格提拔為口北兵備道。他親自沿長城巡查各處險關要隘,執法嚴厲,兵民皆令行禁止。在歷次的官吏考核中,成績總是最優秀,再次被破格提拔為兵部侍郎,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身份任甘肅巡撫。因為與朝廷權貴不合,罷官家居。晚年,在家鄉為地方做了許多好事,濱州護城河的疏浚、城牆的維修等大規模工程,他均積極參與領導,出資、出力,頗得家鄉父老的好評。杜承式有5個兒子,長子杜伯達任過浙江省鄞縣知縣。史載他“丰姿玉立,疏眉修髯,望之若神仙中人,其才思灑落,每好尋勝探幽,行吟蕭散,無沾沾塵俗氣。”
杜伯達長子杜侗,字魯公,貢生。曾任浙江寧海縣知縣。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與本家杜亮曾共同出資並主持修建了濱州北部跨徒駭河的石橋,解決了當地百姓的出行難題,頗得家鄉父老的讚揚,進士張宣為此題寫了石碑。
侗長子杜述先,字裔魯,監生,曾任內閣中書。作為名門之後,他性情敦厚,篤親好友,好善樂施,每年都免費診治窮人,為許多無錢下葬的人解除了燃眉之急,凡民有所求者,無不竭盡全力。巡撫于成龍表其門曰:“寶田模範”。
杜侗次子杜紹先,字光魯,貢生。康熙五十年(1711年)任雲南曲靖府通判。他清正廉潔,饒有政績。雍正初年,任衢州府通判,他主持修繕了當地的白蓮書院,延請名師教授學生,又修復了收養院,用來專門撫養那些鰥寡孤獨者和流浪兒童。杜紹先為官15年,勤政愛民,絕大部分薪水都用到社會公益事業上,家徒四壁,自己有時甚至連粥都喝不上。病逝於任上。
四、海內直臣杜詩
字以興,號友白。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舉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初任戶部主事,管轄京城糧倉事務,以考核第一名的成績升任宣府(河北宣化)糧儲。他認真清理帳目、查驗貨物、革除陳規陋習,節餘白銀25萬兩上繳國庫,得到內閣大臣趙南星等朝廷內外的一致讚揚。再任兵部武庫司郎中。1613年,甘肅東部一帶社會治安急劇惡化,他奉命任參政,負責整頓莊浪道(甘肅莊浪一帶)。他廢除了以牛馬贖罪的舊法令,疏浚了被淤塞的水渠,吸引了周邊數以萬計的羌民。恰逢有羌民犯殺人罪,他說:“恩不立則散,威不行則驕”,毅然將其繩之以法,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當他升任山西按察使赴任時,當地民眾自發相送。不久改任湖廣驛傳道,他勇於任事,裁減冗員,懲治中飽私囊者,驛站車馬均用於正途,過往的王公大臣、督撫將軍無不收斂行為,他將驛站所節餘銀兩全部如數上繳朝廷。因為貴州、四川、湖南交界一帶多發生事故,朝廷命他以布政使身份巡撫辰州府、常德府等地,他不辭辛苦親自巡查各地,將一名叫周二的窩藏犯就地正法,將其掠奪的數百名良家婦女遣送回家。是年發生饑荒,他訪列出當地大戶名單,數次登門勸賑,又下令禁止私藏糧食,使百姓安度荒年。時有“常德耗恃巡道,常德豐賴杜公”的民謠。再升任江西左布政使,時宦官魏忠賢篡權,各地督撫大多聯名上書為其建造生祠,江西巡撫亦與杜詩商議建祠,他堅決不同意。內閣推薦他任浙江巡撫,最終因為得罪魏忠賢而於1627年冬被罷官。杜詩也被譽為“海內直臣”。1628年。崇禎皇帝清除魏忠賢閹黨,杜詩被任命為湖廣布政使,主管湖廣財賦期間,清正廉潔,上繳節餘銀兩47萬多,崇禎皇帝也為之動容,朝廷內外均稱其廉正。晚年,他告老還鄉,回到濱州城內居住。1640年,濱州遭遇荒年,杜詩主動向山東地方長官提出申請,減免了濱州部分稅糧,得到了家鄉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五、參政杜漺
杜詩之孫。字子濂,號湄村。天啟二年(1622年)出生,順治二年(1645年)舉人,也是清朝濱州的第一名舉人,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又是清朝濱州第一名進士。初任直隸真定府(河北正定)推官,他公正執法,多次平反冤案。1649年,清政府任命張存仁為直魯豫三省總督,鎮壓山東榆園抗清的農民起義軍,至1655年結束,共俘虜一千餘名起義軍戰士,交由杜漺具體負責審訊事務,他認為:“大亂之時,脅從者眾,渠魁既戮,余者當使歸農,以布國家威德”,隨處死一、二名首領,將其他人全部釋放,得到當地百姓的稱讚。開始,總督張存仁對此很不理解,不久就醒悟過來,並且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將他推薦給朝廷。於是,杜漺升任禮科給事中。當時黃河在荊隆口決口,已泛濫6年沒有治理,沿黃兩岸人民深受其害。他上書朝廷,彈劾管理河道大臣,請求派專職大臣巡河。他的建議被採納,久決的黃河很快被堵復了,為紀念他,百姓在決口的地方建牌坊,並且將這段河堤命名為“杜公堤”。任維揚(揚州)兵備道時,各湖洪水泛濫,他捐出俸祿製造救生船3艘,搶救出很多落水者。鑒於水鄉地價昂貴,他又在揚州所屬10州縣各置義冢5畝,讓那些死後無葬身之地的貧民安息,當地的百姓感其恩德,在揚州鳳凰台上為他建造生祠四時供奉。他一生共作河南、浙江等地方參政6次,經常與錢物打交道,離任後均留下好名聲。杜漺為官主張“興一利不如除一弊”,積極革除妨礙百姓生活的弊端。他晚年辭官家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病逝。
六、知州杜鼒
杜漺之孫。字羹臣,號毅亭。雍正四年(1726年)舉人,乾隆二年(1737年)進士。初任江蘇婁縣知縣,數月的積案均在短期內審理清楚。當時婁縣徵發民夫漕運,他革除了所有弊端,額外不取一粒米,深得民眾擁護。再被選拔到湖北負責審理大案、要案,他不用體罰而能夠很快得到實情,湖北巡撫以其才能卓著,保薦為湖北襄陽縣知縣。他在任公正廉明,俸祿之外,不取一分一毫。時值旱災,他祥察得失,力請賑災,節餘5000多兩白銀,部分官吏主張私分,他說:“先祖節餘40餘萬兩,如數上繳,傳為美談,我不能辱沒先人。”堅持上繳省庫,被巡撫立為官員楷模,通令全省學習,當地百姓感激其功德,在縣城嘉福堂為其設立牌位,四時祭奠,又立碑歌頌其德行。幾年後,升任廣西上思州知州,他鑒於上思州地處南疆,風氣未開,下令創建書院,聘請名師,購買書籍,並親自為書院訂立二十條規則,當地居民紛紛送子入學。又因為當地農作物產量較低,他捐資購進小麥良種,親自指導農民耕種,一年後小麥豐收,被上思州百姓稱為“杜公麥”。他勤於政務,為官清廉,病逝於任上時,家境相當貧寒,當地百姓感念其恩德,主動捐資助其靈柩返葬故里。
七、知縣杜彤輝
杜鼒次子。字曉亭,號耐可。乾隆三十年(1765年)被選拔為貢生。初任江蘇荊溪知縣,曾代理過宜興知縣,當地盛產名茶,進貢的數量很大,地方的一些不法官吏乘機勒索百姓,他通過詳細的調查,查清了原由,從嚴懲處了那些為非作歹的人,並且立碑宣示,永遠禁止額外增加百姓負擔,由此解除了人民的困苦。剛調任長洲縣知縣時,案件成堆,他處理果斷、判斷準確,迅速將積壓的問題全部妥善解決。他更以公正廉明著稱,在任時負責監工修築海塘大堤,完成的工程量超過從前而花費比以前少,有幾處需要改正的地方,他及時請求上級部門,據理力爭,最終獲得了批准,使當地百姓獲利。任直隸邢台縣令3個月,因過度勞累病逝於任上,時年尚不足32歲,其聰明才智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社會各界頗為之惋惜。
八、侍郎杜堮
杜鼒之孫。字次崖,號石樵,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出生。19歲時,以濱州第一名的成績中秀才。1790年,乾隆皇帝巡遊泰山,召試第一,恩賜舉人,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815年任順天學政,1819年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道光元年(1821年)任兵部右侍郎,隨即任浙江學政。1825年調回北京,先在翰林院,後轉吏部左侍郎,再任禮部左侍郎。1849年重赴鹿鳴宴,加太子太保銜。鹹豐二年(1852年)加禮部尚書銜。1858年以95歲高齡病逝於北京家中,鹹豐皇帝親往祭奠,贈大學士,諡號文端。
杜堮一生生活相當艱苦。中進士後,在北京為官,雖然高居侍郎,卻租住民房達26年之久,每到雨季,不僅屋內漏水而且害怕房屋倒塌。直到1826年,他從浙江學政調回北京,63歲時,才在北京買下一所房屋。杜堮關心國家前途命運,鴉片戰爭爆發後,他深感書齋里的文人不懂軍事之苦,於是又開始閱讀兵書,“可憐八十談兵略”,彰顯了愛國憂民之心。
九、“幹吏杜圻
杜鼒之孫。字季封,號小泉。嘉慶年間貢生,初任聊城縣訓導,代理長清縣教諭,以優異的成績升任雲南臨安府經歷。當時,雲南銅廠是全國極其重要的礦區,然而,年久積弊太深,很難根除。知府委任杜圻負責進行全面的治理,他經過深入調查,制訂出了詳細的規章制度,嚴格執行並從嚴約束管理者,很快使礦山走上正規。雲南地方有種植罌粟,吸食其液汁成癮的習慣,為害地方尤甚。知府素來佩服杜圻的才幹,也把治理鴉片的重任委交給他,他採取非常嚴厲的手段,在轄區內遍搜高山深谷,發現罌粟立即予以剷除。他又頒發了各種規定,嚴格執行,一時社會風氣為之一振。因為母親去世,杜圻回鄉守孝,最終病故於老家。
十、“鹹豐恩師”杜受田
杜堮獨子。字錫之,號芝農。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生,嘉慶九年(1803年)以濱州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嘉慶十五年(1810年)舉人,道光三年(1823年)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一,選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1833年翰林大考,杜受田成績優秀,調任山西學政。1835年特召還京,入值上書房,從次年開始教授鹹豐讀書,1837年升至內閣學士,再升為工部左侍郎,道光皇帝特命專心培育皇子,勿需到內閣批閱奏章。1840年又兼任戶部左侍郎。1844年升任左都御史、工部尚書,1849年任上書房總師傅,道光皇帝把培養皇子的重任全部交給了他。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病逝,鹹豐即位,升杜受田太子太傅兼吏部尚書,因為吏部事務繁雜,調任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杜受田雖然未入軍機處,但國家大事、重要人事更迭,鹹豐皇帝必徵求他的意見,如林則徐、向榮等皆由杜受田保薦。1851年(鹹豐元年)又因為刑部事務較繁,調任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1852年,因黃河決口長期未堵復,江北、山東一帶受災嚴重,奉命與福州將軍怡良實施賑務。因在途中感染暑疫及觸及肝氣病,於農曆七月初九日病逝於江蘇淮安清江浦,訊息傳到京城,鹹豐皇帝十分震驚,不僅停朝一日,而且命將棺木運抵北京,親臨祭奠,撫棺痛哭,贈太師大學士,諡文正,在整個清朝大臣中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杜受田任戶部左侍郎時兼管國庫,成為清王朝的財政大管家。他裁減了兩位管庫大臣,又與其他4位戶部大臣輪流到銀庫監督。原來,每位管庫大臣每月都有飯銀50兩,他建議把這一項開支革除了。在他的帶動下,廉潔奉公的風尚開始在管庫大臣和看守人員中逐漸形成。他到山東、江蘇一帶辦理賑災事務時,看到百姓生活艱難,截留了由江南供應京城的漕米60萬石分發給了災民。
十一、德州訓導杜受元
子宗之,號右圃。約1787生,早年在家鄉讀書,嘉慶九年(1804年)以濱州第三名的成績中秀才,1814年被選拔為貢生,到北京國子監學習,以教官職務獲選,任德州訓導。他以端正士林風氣為首務,以身作則,按月舉行科目考試,實行較為嚴厲的淘汰、處罰制度,使當地的學習風氣大為改變。
杜受元極其孝敬老人,自己做官在外,擔心父母孤獨,特意接兩位老人到署衙生活,雖然薪酬有限,但他總是設法為老人多準備幾種食品、蔬菜,侍候老人的飲食起居極其周到。為了使老人能夠精神開朗,他在學署的空隙地帶開墾出荒地,種植了四季花木,親自澆灌、修理,時常陪老人欣賞。道光十四年(1834年),德州運河決口,大水直灌城內,居民受災嚴重。山東河道官傳令命德州知州和杜受元率領各級官吏監督開挖支河、分頭堵塞決口,杜受元連續20餘天在工地上,直到工程完全結束為止。1851年去世。
十二、軍機大臣杜翰
杜受田長子。字鴻舉,號繼園。1806年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舉人,1844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1849年外放湖北學政。1852年,其父親杜受田去世時,杜翰正在湖北學政任上,奉命由湖北趕赴江蘇護送其父靈柩回京。1853年底,以工部左侍郎入值軍機,負責京城巡防事宜。杜翰素有才幹,勇於任事,頗得鹹豐皇帝的倚重和信任。再任軍機大臣、吏部右侍郎。鹹豐十年(1860年)任會試總裁。是年,隨鹹豐皇帝逃往熱河,任軍機大臣、禮部右侍郎。1961年鹹豐病重,杜翰以軍機大臣、禮部右侍郎兼任吏部左侍郎,再與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同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總攝朝政,成為著名的“顧命八大臣”之一,在阻止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一事上,杜翰與肅順立場一致,得到朝廷上下的稱讚。1861年11月,慈禧皇太后與恭親王奕欣發動“辛丑政變”,解除了8個贊襄政務大臣的職務,處死了載垣、端華、肅順3人,杜翰先是被革職發配新疆,未及成行便被赦免。從此閉門不出,僅過5年,於同治五年(1866年)鬱鬱而終。
古人評論杜翰“閥閱名門而無驕矜氣,賦性孝友,接物平和。”儘管他高官厚祿,卻不熱衷功名富貴,表現出一種高雅的志趣。
十三、欽差大臣杜喬羽(以上兩字合成一個字,讀音qiáo)
杜受田次子。字漢升,號筠巢。1808年生,道光八年(1828年)以濱州第一名的成績中秀才,1832年中舉人,1835年中進士,由翰林院編修歷任內閣學士兼工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禮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兼吏部左侍郎等職。鹹豐十年(1860年)以欽差身份任督辦山東團練大臣,負責鎮壓山東境內的反清力量。他主張裁撤冗員,精兵簡政,提高戰鬥力,節省開支,減輕農民負擔,一直未得施展才能,被同治皇帝撤回,同治四年(1865年)病逝京城家中。
他特別關注民生疾苦,時人評論他:“家境優厚,一生風順船正,為何那么多的憂愁呢?”他的《喜雨嘉蔭堂宴集》,“聞說今年節候遲,十日無雨苗枯死。沛然甘澍郊坰,優渥沾足禾盡起。野老披蓑走相呼,歲共有自今伊始。我聞茲語笑顏開,亦名吾亭以誌喜。”他為莊稼得救,百姓生活有著落而感到由衷喜悅,憂國憂民的心情躍然紙上。
十四、陸軍少將杜蔭
字樂園,光緒十三年(1888年)生,1963年2月在北京病逝。其父親杜家彬以軍功升用知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陣亡,杜家傳為護衛榮祿的武衛左軍首領薑桂題而死,獲“雲騎尉”世職。杜蔭檀是杜家彬的惟一兒子,世襲“雲騎尉”爵位。1907年,投效武衛左軍,歷任譯電員、軍需官等職。1912年,武衛左軍改為毅軍,任毅軍總軍需官。1922年,授陸軍少將軍銜,任財政部參事、所得稅處幫辦、會計司幫辦等職。1925年,任毅軍駐北京辦公處少將處長,1926年,再回財政部任職。1928年,脫離政界、軍界,在天津開辦啟明銀號,任經理。至1937年時,啟明銀號在北京、濟南、張家口、保定、西安等地設立了分號,業務盛極一時。抗日戰爭爆發後,啟明銀號大受挫折,慘澹經營,北京號一直延續到1952年。
杜蔭檀長期在軍界、政界、企業界擔任要職,其主要的來往對象,在中國近代史上均有一定的地位。1940年,張自忠將軍為國捐軀後,遺囑委託杜家負責處理遺產,照料家人,杜家盡心盡力地負責到1952年。解放後,他主動將在故鄉的房產捐給政府作為學校,當時是全濱縣條件最好的學校。杜蔭檀有1子1女,兒子杜祥德北京燕京大學畢業,女兒杜祥珍也大學本科畢業。2005年,杜祥德在北京去世,其3個女兒2個兒子均為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名牌大學畢業,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事業上頗有成就。

《清史稿.列傳.杜受田傳》

杜受田,字芝農,山東濱州人。父堮,嘉慶六年進士,由翰林院編修累官禮部侍郎,重宴鹿鳴,加太子少保,卒贈太傅,諡文端。
受田,道光三年進士,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一,選庶吉士,授編修。大考擢中允,遷洗馬,督山西學政。十五年,特召還京,直上書房,授文宗讀。四遷內閣學士,命專心授讀,毋庸到閣批本。十八年,擢工部侍郎,調戶部。二十四年,連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尋充上書房總師傅。
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歷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 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乾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三十年,文宗即位,加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書,調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田雖未入樞廷,國家大政及進退大臣,上必諮而後行。廣西軍事亟,受田數陳方略,薦林則徐、周天爵,先後起用。提督向榮老於軍事,以同列不和被謗,力陳輿論,數保全之。
鹹豐元年,調管禮部。二年,因河決豐北久未塞,山東、江北被災重,命偕福州將軍怡良往治賑務。疏言:“災廣民眾,賑恤不可緩,尤在得人。”薦山東布政使劉源灝、江寧布政使祁宿藻,皆持正有為,責成專任;請截留江、廣漕米六十萬石分給兩省;詔並允行。
受田自侍文宗學,未嘗離左右,當陛辭,不覺感戀流涕。在途觸暑染疫,力疾治事,與源灝、宿藻等覈定施賑章程,疏陳而不言病,至清江浦遽卒。遺疏念賊氛未靖,河患未平,尤以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崇節儉、慎好惡、平賞罰為言。文宗震悼,贈太師、大學士,入祀賢良祠,賜金五千兩治喪,遣近臣慰視其父堮,擢其子檢討翰為庶子,孫三人並賜舉人。復特詔曰:“杜受田品端學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特簡為朕師傅。憶在書齋,凡所陳說,悉本唐虞三代聖聖相傳之旨,實能發明蘊奧,體用兼賅。朕即位後,周諮時政利弊,民生疾苦,盡心獻替,啟沃良多!援嘉慶朝大學士朱珪故事,特諡文正。”謂其公忠正直,足當“正”字而無愧。柩至京,上親奠,撫棺哭甚哀,晉其父堮禮部尚書銜。
明年,上臨雍講學,復詔褒受田曩日講貫之功,即家賜祭一壇。及柩歸,命恭親王奠送,遣官到籍致祭,飾終之典,一時無與比。
子喬羽(以上兩字合成一個字,讀音qiáo),由翰林院編修累官戶部侍郎,督辦山東團練。
子翰,字繼園。道光二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鹹豐三年,降服闋,補庶子。文宗念受田舊勞,數月間迭擢工部侍郎,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辦理京城巡防事宜。翰勇於任事,甚被倚任。十年,隨扈熱河,以勞賜花翎。上崩於行在,穆宗即位。御史董元醇疏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載垣、端華、肅順等持不可,翰附之,抗言甚力,遂黜元醇議。肅順曰:“君誠不愧杜文正之子也!”既而,載垣等以竊奪政柄被罪,翰連坐,議革職戍新疆,詔原之,褫職,免其發遣。同治五年卒。

杜受田廉潔勤政的故事

受田以其學識、才幹和人品,深得道光皇帝的賞識。道光皇帝不僅欽定杜受田為四阿哥的師傅,把教育皇子的重任交付給他,而且還不時委以國家重任。雖諭令“專心授讀,毋庸到閣批本”,但還是安排杜受田一些重要差事。如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升杜受田工部左侍郎,十九年(1839年)又命以工部左侍郎兼署工部錢法堂事務。杜受田都是一邊悉心教授四皇子讀書,一邊圓滿處理部務。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初,杜受田完成了辛丑科會試副總裁的任務後,又接到調任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的任命。戶部三庫是大清財賦的匯集處,是大清王朝的錢袋子,即國家的金庫。主持三庫事務的官員當然是皇帝特別信任之臣,此時委派杜受田執掌戶部三庫,一方面說明道光皇帝對杜受田的信任,而更重要的則是處於內外交困的道光皇帝,面對英國侵略者賠款割地的無理要求,又要面對三庫內部管理的漏洞,必須選擇一個既善長理財又善於管理,忠於國家的人才擔任。杜受田的財政管理才能,早在歷次討論籌資的奏章中顯露。尤其是在任工部侍郎兼署錢法堂事務時表現出的理財天資,被道光皇帝所器重。自然這應付英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外患和加強三庫內部管理的重任,就落在了杜受田的頭上。
杜受田對大清銀庫的各種弊端早有耳聞,關於三庫胥吏貪腐之弊,關於貪腐手段的五花八門,世間頗有傳言。前幾朝掌三庫大臣以及胥吏作奸犯科者不在少數,最猖者便是人人皆知的乾隆朝貪官和珅,下效者也大都記錄在案。杜受田決心採取強硬措施整頓庫務,上任伊始,他便從懲弊立規入手,展開了對庫務的整頓。他明察賬目,核對庫存;暗訪胥吏,察蛛絲馬跡。他查實一庫丁盜銀,並以此為突破口,訂立寬嚴策略,展開了全面的清理整頓。最終,他查實了兩員管庫大臣舞弊,立即給予革職查辦的處分。緊接著杜受田親自兼任管庫大臣,開始了建章立制。他命令管庫大臣五日輪班,親自監視收發,他自己帶頭,每日坐廊檐下在當場監視銀庫出入,酷暑嚴寒,風雨無間。他嚴禁跟役與值庫丁胥私下接觸。他停發管庫大臣每月50兩飯銀歸公,茶食全部自帶等等。從此,三庫管理日新月異,庫員責任心提高,各種漏洞得以彌補,三庫開支得以節省。杜受田為皇帝應對外患解除了一大後顧之憂。

杜氏起源遷徙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四川等省。
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布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
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江蘇句容,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
杜氏在宋元期間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灣的,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歷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輝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矚目的大家族。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歷來十
分出色,出將入侯,不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揚名青史的傑出人物,在學術和文學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立下功勞。
東漢有兩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學術方面。他博學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推崇他為"國小之宗"。杜密,先後事恆帝和靈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蟬"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現尤為出色。大詩人杜甫,人稱詩聖,可謂家喻戶曉。為了和杜牧相區別,人稱"老杜"。杜牧,唐代又一個著名文學家。由於他為時稍稍晚於杜甫,所以被稱之"小杜"。但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比起老杜並不遜色。他的文字優美,寓意警拔。被譽為中國文壇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宮賦》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兒子杜苟鶴,在唐代末葉也是詩名滿天下。他的"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
杜鵑啼血,出自一個悽美的傳說。傳說古代蜀國國君杜宇,周代末年在蜀稱帝,號望帝。後來歸隱,讓位於其相。那時正當二月,子鵑鳥鳴,蜀人懷之,所以稱鵑為杜鵑。小小的杜鵑鳥,也是出自帝王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