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釀酒工藝

杜康釀酒工藝

杜康釀酒工藝是傳統手工技藝的一支奇葩,從夏人杜康“初作秫酒”開始,距今已有四千年歷史。因而人們尊杜康為“酒祖”。伊川是華夏先民活動的重要區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民間傳說,4000年前的夏人杜康在此發明了用秫米釀製白酒的方法,這種釀酒方法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繼承下來,並隨著人口的不斷遷徙帶到中華大地。

信息

所屬地區:河南

..

文化遺產名稱:杜康釀酒工藝
遺產編號:Ⅷ-1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伊川縣、汝陽縣
遺產級別:省

簡介

中國歷史名酒--杜康酒因酒祖始造而得名,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聞名遐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之後,

..

周總理提出“復興杜康,為國爭光”,爾後在省、市地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於1975年在杜康釀酒的遺址上建成了杜康酒廠,杜康酒汲取天賦甘美的杜康泉水,承襲古老釀酒遺方,採用現代化工藝,選用優質大麥、小麥做曲,以優質高粱為原料,採取土窖續渣法發酵、老五甑混蒸混燒而得原酒,後經陶缸酒海陳貯,自然老熟後精心勾兌而成,獨特科學的釀造工藝決定了獨特的杜康風格。所生產的杜康牌系列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好評。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微生物專家方心芳教授、中國食品工業部發酵工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熊子書、白酒專家高級工程師周恆剛、朱梅、龔文昌等分別對杜康酒題詞讚頌,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肯定。稱讚其品質:酒質入口綿,落口甜,芳香甘爽,諸味純正,回味悠長。《書•酒誥》“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孔穎達疏引漢應劭《世本》:“杜康造酒。”明許時泉《寫風情》:“你道是杜康傳下瓮頭春,我道是嫦娥擠出胭脂淚。”清陳維崧《滿江紅•聞阮亭罷官之信並寄西樵》詞:“使漸離和曲,杜康佐釀。”

..

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第五位國王,據《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在夏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覆地研究思索,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說文解字》註:“杜,甘棠也”)。
後世人為了紀念杜康,便將他尊為釀酒始祖。杜康死後,葬於造酒原址近旁,墓冢至今尚在,墓後側建有杜康廟,立有石碑、供奉、紀念、頌揚杜康造酒始祖杜康。

工藝簡介

 杜康釀酒工藝是傳統手工技藝的一支奇葩,從夏人杜康“初作秫酒”開始,距今已有四千年歷史。

杜康釀酒工藝杜康釀酒工藝

杜康釀酒工藝是將糧食固態發酵,再通過蒸餾將乙醇、酯類等酒味成分變成氣體,然後通過冷凝,“掐頭去尾”將其中的一部分餾分分離出來,從而成為清洌透明,柔潤芳香,純正甘美,回味悠長的杜康酒。傳說,這一技術是杜康發明的,因而人們尊杜康為“酒祖”。

杜康造酒工藝的歷史記載

史載:杜康牧羊於空桑澗(今汝陽縣杜康村),“余粥棄於桑,鬱積成香,竟有奇味,杜康嘗而甘美,遂得釀酒之秘”,從此以釀酒為業。杜康被周平王封為“酒仙”,杜康酒被封為“宮廷御酒”,杜康造酒之處被封為“杜康仙莊”。因而才有魏武帝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感嘆,詔代詩聖杜甫“杜酒頻勞勸,張梨不外求”的自豪。宋代理學家邵雍“吃一輩子杜康酒,醉樂陶陶”的絕唱。古籍中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都有過記載。

..

《說文解字》記載:“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禹的兒子啟建立的我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第五世君王。在夏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六甲,為保身孕性命,連夜逃到娘家“虞”,在“虞”地生下了兒子,母親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天智過人,以放牧為生,經常帶著秫米飯糰遊牧奔走,有時他所帶的乾糧食之不盡,就將吃剩下的飯糰放在桑樹的樹洞中,等到來天在吃。可由於放牧去無定所,竟將藏好的飯糰忘之腦後,日久天長,飯糰因造雨水的浸泡而自然發酵,就產生了醇甘美味,四處飄香,飲之欲醉的甘漿玉液。當杜康再次到此地放牧時,不僅為這醇香的玉汁所迷醉,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就反覆不斷地研究思索,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並對工藝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
麯(qu)在《辭源》的解釋為酒母,釀酒或制醬的發酵物,亦作“麯(qu)”。

..

麯或麴的簡化字為曲。酒麴的發展,經過不斷地技術改良,由散曲發展到餅曲,終於形成了大曲和小曲。大曲中主要微生物是麴黴,適宜於北方天氣寒冷的各省。製造大曲的原料為大麥、豌豆或小麥。因制曲原料為麥類,常稱為麥曲,其形狀似磚,又稱磚曲,其曲塊大和用曲量多,通稱大曲,用於釀造我國的傳統工藝名優白酒。小麯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亞熱帶的溫暖氣候,有利於生產小曲及其小麯酒。製造小曲的原料為大米或稻糠。以生長黴菌為主要微生物的酒麴為糖化發酵劑,複式發酵,半固態發酵為特徵,成為東方釀酒業的典型代表。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剩飯中的澱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郁的酒。在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中,採集的野果含糖分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易發酵成酒。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陽縣誌》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關於杜康遺址的記載。《伊陽縣誌》中《水》條里,有“杜水河”一語,釋曰“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汝州志》中說“杜康,在城北五十里,俗傳杜康造酒處”。《汝州全志》還裁有:“俗傳杜康造酒處”叫“杜康促”,“在城北五十里”的地方。今天,這裡尚有一個叫“杜康仙莊”的小村,人們說這裡就是杜康促。“促”,本義是指石頭的破裂聲,而杜康仙莊一帶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風化而成的。從地限中湧出許多股清冽的泉水,匯入旁村流過的一道小河中,人們說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這段河道中,生長著一種長約一厘米的小蝦,全身澄黃,蜷腰橫行,為別處所罕見。此外,生長在這段河套上的鴨子生的蛋,蛋黃泛紅。此地村民由於飲用河水,竟沒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莊北約十多公里的伊川縣境內,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傳也是杜康取過水的泉子。

歷史

【杜康酒】歷史悠久,三國時的曹操就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相傳杜康是中國用糧食釀酒的創始人,杜康當年釀酒的遺址在汝陽蔡店鄉杜康村。這裡三山環抱,一水旁流,民眾歷來多善釀酒。釀製杜康酒的泉水--酒泉,位於杜康村的酒泉溝里。酒泉水清洌碧透,味甜質純。每遇夏季,可聞到一股天然的酒泉香。杜康酒屬濃香型,以優質小麥採制高中溫混合使用,又精選糯高粱為釀酒原料,並採取"香泥封窖、低溫入池、長期發酵、混蒸續槽、量質摘酒、分級貯存、陳釀酯化、精心勾兌"等先進工藝。自1987年開始,洛陽每年舉辦"中國杜康酒節"。

傳統工藝

杜康酒傳統工藝為:肥泥老窖,固態續糟發酵,清蒸清吊,自溫養曲,低溫入窖,緩慢發酵(60天),雙輪底增香,量質摘酒,分級儲存,陳釀勾調。

..

生產選材

生產及選材方面:水(用甜水)、土(以黃粘土、沃土建池)、窖(培養窖泥)、糧(好糧食)、曲(多品種混合使用)、料(以稻慷作輔料)、酵(緩慢發酵,酒不出苦味)、醅(發酵的糟要壯)、吊(摘酒時掐頭去尾)、儲(陳釀)、調(調好味)、裝(包裝)、檢(質量檢查)、銷(銷售)、信(講求信譽)。

釀酒鼻祖——杜康釀酒鼻祖——杜康

工藝發展

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表明,伊川是華夏先民活動的重要區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民間傳說,4000年前的夏人杜康在此發明了用秫米釀製白酒的方法,這種釀酒方法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繼承下來,並隨著人口的不斷遷徙帶到中華大地各個角落。 兩漢以後,隨著社會的穩定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以及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私營釀酒作坊開始在各地紛紛出現,酒的質量也大為提高,並開始向社會精神生活領域滲透,尤其是與文化藝術的結合,使釀酒、飲酒呈現出典型的東方民族特色,東漢末年,曹操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來表達自己的遠大抱負。

..

魏晉以後,釀酒業又有所發展,據成書於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記載,在當時的首都洛陽,出現了酒業經營的集市,“御道南有洛陽大市…市西有退酤、治觴二里。里內之人多醞酒為業。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晞,以甖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蕃,逢路賊,盜飲之即醉,皆被擒獲,因復命“擒奸酒。”遊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唯畏白墮春醪’”(《洛陽伽藍記·卷四·城西》)。 宋代,文學家蘇軾稱讚:“酒是杜康造如流”,並立下了“從今東坡室,不立杜康祠”。易聖邵雍讚譽:“吃一輩子杜康酒,醉樂陶陶”,並選擇臨近杜康釀酒遺址的黑、白虎泉作為自己身後的“安樂佳城”。
元明以後,由於歷史原因,杜康酒一直無法形成比較穩定的生產規模,只有民間進行著小規模的家庭作坊式生產。
清末民初,祖居伊川葛寨鄉皇得地村的釀酒世家傳人何德斌遵古法釀酒,並將所釀之酒命名為“杜康酒”,其子何修路又在家傳工藝的基礎上,融入部分新技術,遂形成了杜康酒獨特的釀造工藝。
杜康“初作秫酒”的地方位於今天的伊川縣境內伊河流域一帶,古為京畿之地,經濟文化比較發達。伊川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降雨量633.4毫米,適宜的自然環境為傳統釀酒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傳承意義

杜康釀酒工藝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中國釀酒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人生產、生活方面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物質資料,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形式。一方面,酒以文而生輝,文因酒而增色,體現了很高的文化價值;另一方面,酒更多地體現了人的精神需要,它是表達情感、增進友誼、擴大交往、調節人際關係不可缺少的精神珍品,對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將產生重要的作用;學術方面,中國酒業已形成十大香型,諸多酒系,杜康釀酒工藝及文化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對於研究中華民族酒文化的傳承、歷史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發展現狀

今天,工業上生產酒精(乙醇),各種醇、醛、醚、酮等等產品,均是採取發酵、蒸餾、分餾的工藝。各種餾分雖然有嚴格的餾程要求,但遵從的卻是當年杜康發明出的方法。由此看來,杜康不僅僅是酒的鼻祖,而且還是現代有機化工的鼻祖。杜康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和貢獻功不可沒。

杜康釀酒工藝的恢復

杜康仙莊自杜康造酒以來,當地民間釀坊林立,世代傳承杜康釀酒技藝。水為酒之骨,杜康酒之所以香飄四方,與其選用優質礦泉水釀製密切相關。杜康礦泉水因含偏矽酸、鍶、鋅等40多種微量元素,1990年被國家地礦部鑑定為優質礦泉水。2002年國家質檢局認定汝陽杜康的原產地在杜康造酒的遺址—汝陽縣杜康村,汝陽杜康通過了“原產地標記註冊”,受到了原產地的註冊保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專家到杜康村實地考察論證後,命名汝陽縣為“中國杜康文化之鄉。”

..

釀酒技術的發展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然發酵階段,經歷數千年,傳統發酵技術由孕育,發展乃至成熟。即使在當代天然發酵技術並未完全消失。其中的一些奧秘仍有待於人們去解開。人們主要是憑經驗釀酒,生產規模一般不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
1968年伊川杜康酒廠的規模還很小,只有一個白酒車間,幾十個工人。當時,何修路調到伊川縣酒廠,看到廠里主要生產紅薯乾白酒,就提議把歷史名酒杜康酒恢復起來。這可是個大膽的想法,因為生產杜康酒要用糧食,那個時代,哪來那么多糧食生產酒呢?
他們去安徽亳州參觀了古井貢酒廠後,才下定了恢復杜康酒的決心。古井貢酒廠1958年建廠,1963年古井貢酒就成了全國八大名酒的第三名。全國八大名酒,河南竟一個沒有!這件事對他們啟發刺激很大,他們立刻成立了“恢復杜康酒考察研製組”,何修路挑選了9名青年技術人員開始了艱難的攻關。他們挖掘杜康酒的傳統釀造工藝,登門拜訪釀酒專家,到各大酒廠考察學習。1971年7月,杜康酒試製成功。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邀來我國訪問,9月29日,中日兩國發表聯合聲明恢復邦交。29日當晚,周恩來總理設宴招待田中。席間,熟悉中國文化的田中提到“天下美酒,惟有杜康,在座的郭沫若先生向田中介紹了杜康酒的歷史。據說周恩來總理曾指示調查河南省各縣的縣誌,要求恢復杜康酒的生產,還說要把釀好的杜康酒送給田中角榮。這個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的佳話成了當代杜康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到杜康,就會說到田中訪華,就會說到周恩來總理與杜康酒的故事。這個故事無疑從客觀上促進了杜康酒的發展。在上個世紀70年代,與伊川縣毗鄰的汝陽縣和陝西的白水縣相繼建廠開始生產杜康酒。
汝陽杜康,是1972年在改造民間作坊的基礎上興建而成。現發展為占地15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4.9億元,年生產杜康系列酒8萬多噸、優質酒精3萬多噸的國家大型一檔全民所有制企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