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漢語漢字]

杜[漢語漢字]
杜[漢語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杜,漢語常用字 ,讀作dù,最早見於甲骨文 ,其本義是一種木本植物,即杜梨,棠梨,為名詞。後引申為“利用土木築堤防洪”等義,作動詞用。《說文解字》認為“ 甘棠也”,字形採用“木”作邊旁,“土”是聲旁。 後有堵塞、封閉等意,即土塞木,或以木塞土。亦作姓氏。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主要來源:

字源演變

“杜”,形聲字,從木,土聲。“木”是樹木的總稱,“土”是聲旁,亦表義。

杜[漢語漢字] 杜[漢語漢字]
甲骨文、金文、 小篆、漢隸、楷書“杜”

“杜”的甲骨文字形是“土”在左,“木”在右。發展到金文後,開始變為“木”在左,“土”在右的字形,且“土”形部分變化較大,更為線條化。發展到小篆時,其字形基本承續金文,但更加整齊、規範了。隸變則把左邊的“木”形部分簡化了,變成了現代的標準化“杜”字形。楷書的“杜”則是上下左右,更為對稱的調整。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甘棠也。從木土聲。徒古切。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並動五切,音。《說文》:甘棠也。牡曰棠,牝曰杜。樊光曰:赤者為杜,白者為棠。《陸璣·草木疏》:赤棠,子澀而酢,無味。木理韌,可作弓乾。與《說文》不同。

又塞也。《書·費誓》:杜乃擭。《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凌政則杜之。

又《爾雅·釋草》:杜榮。《注》似茅,皮可為索。

又香草名。《屈原·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又繚之兮杜蘅。

又《方言》:東齊謂根為杜。

又澀也。

又《本草》:杜仲,藥名。

又《博雅·釋蟲》:杜伯,蠍也。

又姓。《廣韻》:本帝堯劉累之後。出京兆、濮陽、襄陽三望。

又《集韻》:董五切,音睹。姓也。楚有杜敖。

又《類篇》:同都切,音徒。亦姓也。晉有杜蒯。

杜[漢語漢字] 杜[漢語漢字]
杜[漢語漢字] 杜[漢語漢字]
《說文解字》“杜” 《康熙字典》“杜”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杜梨,棠梨,一種木本植物 birch-leaf pear 《齊民要術》:杜樹大者插五枝。 杜樹
一種香草《邢疏》:杜,香草也,一名杜,一名土鹵。
(Dù)姓
堵塞 Stop 《周禮·大司馬》:犯令陵政則杜之。 杜耳惡聞;杜禁
關門,封閉 close 《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陵政則杜之。 杜口;杜門晦跡
衝擊 impact 《管子·度地》:杜曲則搗毀,杜曲激則躍。

詳細釋義來源: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杜[漢語漢字] 杜[漢語漢字]
“杜”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杜[漢語漢字] 杜[漢語漢字]
“杜”字形對比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篆體“杜”隸書“杜”楷書“杜”行書“杜” 草書“杜”

字形對比、書寫演示參考資料: 書法欣賞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韻部 聲調
上古音系
廣韻 徒古 上聲
中原音韻 魚模合 魚模 去聲
洪武正韻 徒古 三薺 五姥 模 上聲
分韻撮要 第十二孤古故 陽去

音韻匯集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