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鼓伎樂人物磚雕

伎樂人頭上包裹幅巾,幅巾上簪花。 楊升庵被貶滇南,簪花過市,人以為怪。 其實,簪花之風,在隋唐宋金時期非常普遍。

【杖鼓伎樂人物磚雕描述】

杖鼓伎樂人物磚雕,高30.5cm,寬16cm。
伎樂人頭上包裹幅巾,幅巾上簪花。身穿長袍,腰中系帶。杖鼓橫置,懸掛腰間。頭向左微側,左手上揚,右手執桴,擊打鼓面。此與《夢溪筆談》卷五“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杖。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記載相吻合。它表明遼宋金時期杖鼓的演奏方式有了變化。
遼宋金元時期,戲曲與說唱的種類很多,如嘌唱、叫聲、唱賺、覆賺、鼓子詞、淘真、涯詞、諸宮調、社火、雜劇、大曲等,除大曲外,其它演唱形式都比較靈活,場面也不大,伴奏的樂器有時只有拍板、板鼓等一二種。而大曲則規模龐大,使用的樂器包括大鼓、杖鼓、拍板、觱篥、排簫、笛、琵琶、笙、方響等,其中大鼓與杖鼓尤其不可缺少,如白沙宋墓大曲壁畫、宣化遼墓大曲壁畫、襄汾南董村金墓磚雕等,皆以大鼓、杖鼓為中心。從製作手法與藝術風格考察,此件作品與山西襄汾南董村金墓磚雕相似,時代應與之相同,地點可能在襄汾、侯馬一帶。值得一提的是,伎樂人頭上的簪花,不禁使人想起明代畫家陳洪綬所繪《升庵簪花圖》。楊升庵被貶滇南,簪花過市,人以為怪。其實,簪花之風,在隋唐宋金時期非常普遍。北宋朝廷舉行御宴,“真宗與二公(陳堯叟、馬知節)皆帶牡丹而行……真宗系取頭上一朵為陳簪之。”“寇萊公為參政,侍宴,上賜異花。上曰:‘寇準年少,正是戴花吃酒時’,眾皆榮之”(以上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三)。《夢梁錄》卷六云:“凡遇聖節、朝會宴,賜群臣通草花……自訓武郎以下,武翼郎以下,帶職人並依官序賜花簪戴。快行官帽花朵細巧,並隨柳條。教樂所伶工、雜劇色,諢裹上高簇花枝。”頭上簪花,為我們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風俗提供了形象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