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民點]

村[居民點]
村[居民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農村社區的基本單元。又稱村落。村的區位分布受氣候、資源和地貌等因素的影響。村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平原、河谷和丘陵,其次是草原和山地。在農業社會,村的區位分布反映著人口的區位分布。在村落密集的地域,村的人口密度較高。反之,村的人口密度較低。

基本信息

正文

農村社區的基本單元。又稱村落。人類在蒙昧時期,以採集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要食物,逐水草而居。當種植業和馴養家畜的發展可為人類提供穩定的食物時,人們便逐漸定居,村落由此形成。約公元前7800年的約旦河谷耶利哥遺址,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村落。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村落,是河南新鄭縣裴李崗文化遺址和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文化遺址,其年代可上溯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
村的區位分布受氣候、資源和地貌等因素的影響。村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平原、河谷和丘陵,其次是草原和山地。在農業社會,村的區位分布反映著人口的區位分布。在村落密集的地域,村的人口密度較高。反之,村的人口密度較低。村的自然形態,一般是沿江河呈條形,丘陵地區呈扇形,草原呈圓形,山地呈點狀分布。不同類型的村落,經濟活動的方式與文化傳統有著明顯的差異。自然形態的村即自然村,其經濟活動和文化習俗具有強烈的地域和傳統色彩;文化傳播以縱向為主,表現為鏈條式的運動模式,對長者和先輩的模仿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按行政管理需要劃分的行政村,一般來說,經濟活動輻射面廣,較少受地域的限制;文化傳播以橫向為主,表現為互動式的傳播模式或波浪式傳播模式。
村雖然是農村社區的基本單元,但一般又不具有法人的地位。在傳統社會,它主要靠血緣關係、宗教信仰和習俗來維持自身的存在。在村落中,主要依靠社會自治性組織發揮作用,此外還有宗族和宗教等方面的組織發揮一定的作用。這些組織的結構比較簡單,其主要功能是籌辦村的公益、服務事業,以及宗族、宗教和文化活動;調節、規範村民行為;維護和保障村的安全和利益;調解與鄰村的糾紛及防禦外侮等。這方面的功能直接沿襲了古代氏族社會的自治傳統,也是村內社會成員實現自我控制的一種管理方式。有些國家在被稱為“村”的區域,設立了行政建制。如加拿大、肯亞、蘇聯和美國的部分州,以村為基層行政單元,設有行政機構,依據法律規定管理本地的行政、經濟、社會等事務。在美國,村議會還行使州憲章規定的立法權。這些國家以基層政權形式出現的村與自然形態的村不同。前者是農業社區居住人口的行政聚落,後者是農業社區居住人口的自然聚落。
中國自秦漢以後,一直沿襲鄉政村治的體制,村為官民相兼的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一度將一個或幾個自然村組成行政村,或作為與鄉政權並存的基層行政組織,或是鄉政權的延續和輔助組織,執行或代行基層政權的職能,並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1982年頒布的憲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1987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進一步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配圖

配圖

拼音是cun的漢字

拼音是cun的漢字共有16個,如下:

|||||||||||||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