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賓

李鴻賓(1767-1846)字象山,號鹿苹一作睦平。其先世隸明九江衛屯軍籍,後定居德化縣白鶴中鄉(今九江縣沙河街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舉於鄉,嘉慶六年(1801)中進土,初選庶吉土,散館授檢討。九年、十二年先後充雲南、貴州鄉試副考官,十三年充湖南鄉試正考宮。

基本信息

1.清朝兩廣總督李鴻賓

十四年二月授山東道監察御史,稽察南新倉,疏言漕運“規禮”弊端;九月轉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次年巡視西域,獲東字門命案兇犯,受嘉獎。十六年遷吏科給事中,十七年十月轉工科給事中,十八年九月巡視東漕,屢“疏陳時政利弊”:又以“山東、河南、直隸毗連之地頻年遭兵條上善後事”,尤其是參與訪查前河督李亨特“食劣不職狀得實以聞”,始受器重。十九年五月賞三品頂帶,授東河副總河。時微山湖蓄水盡涸。運河淤塞,鴻賓以往巡漕講求疏泉濟運,三是卻奏請攔河築壩,引河水灌湖,使瀦蓄充盈,足濟來年漕運,被褒獎賞換二品頂帶二十年正月,擢河東河道總督,“由諫官不三年而膺方面,為時所罕”。同年五月丁母憂,嘉慶帝還特賜祭一壇,賞銀三百兩,由江西巡撫委官致祭。
二十三年九月服闋,署禮部右侍郎,命往河南、山東審定獄案,並查勘黃、運河湖水情況。二十三年三月調署兵部左侍郎,四月授廣東巡撫。二十四年五月授漕運總督,八月復授河東河道總督。十月,因河決蘭陽封儀及對岸馬營壩堵築不力受飭,自陳不勝河督之任,遂革直以郎中銜留河南專司大工錢糧。二十五年初,命管山東運河事務兼署山東巡撫,專駐張秋辦理釘樁、塔橋及堵繞事宜。十二月,授安徽巡撫。道光元年(1821)六月,復授漕運總督。
二年九月,改授湖廣總督。先是湖廣行銷淮鹽用封輪法,大商壟斷而小商向隅,後改開輪又有跌價搶售之弊,鴻賓議設公局僉商經理,自是鹽無私賣,價無私跌,試行二月余,商無虧本之虞,民無增價之憂,著令遵行。
六年五月,調兩廣總督。時廣州十三洋行允與外國商船貿易,獲行甚厚,英領事頻地“欲以洋廝容阿華充商,諸商不允,乃賄鴻賓得之”。自是外人蔑視中國官吏,日益滋事,以致鴉片流行日廣,漏銀外洋,屢禁不止,貽患海疆。十年九月,朝廷反以鴻賓“屢疏陳查禁之法及禁種罌粟,並增築虎門六角炮台以資控御”得法,授協辦大學士,仍留總督任。次年八月,又以其“剿平崖州黎民起義”有功,入覲賞戴花翎。十二年,則以鎮壓連州瑤民起義“辦理不善,耽延月日”,使“將棄兵勇多有傷亡”;加之欽差大臣禧恩等奏言“粵兵多食鴉片,不耐山險,
鴻賓陳奏不實”等罪責,被拔除花翎,褫職逮治,次秋遣戍烏魯木齊。十四年二月釋回,七月低京,賞賜“編修”。十五年告老歸籍,杜門著述(後因家道中落,歷經兵燹,遺稿無存)。二十六年卒於沙河本宅。

2.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李鴻賓

李鴻賓,1960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籍貫遼寧省海城市。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主要經歷如下:
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書(本科),1983年7月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3年9月-1986年7月: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書(研究生),1986年7月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6年7月-1988年6月: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助教。
1988年7月-1992年9月: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講師。
1992年10月-1998年8月: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副教授。
1998年9月-2001年7月: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在職)。
2000年11月-現在: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教授。
2003年10月,晉升為歷史學專門史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
2004年3月,受聘任歷史系主任。
(1)論文、文章和書評類:
1、《唐代西州市場商品初考》,《敦煌學輯刊》1988年1、2期。
2、《謀士敬翔》,《文史知識》1988年11期。
3、《唐代“作人”考釋》,《河北學刊》1989年2期。
4、《五代樞密使(院)研究》,《文獻》1989年2期。
5、《沙陀貴族漢化問題》,《理論學刊》1991年3期。
6、《唐代樞密使考略》,《文獻》1991年3期。
7、《唐高宗武后東巡及其政治的轉化》,《理論學刊》1992年2期。
8、《<水部式>與唐朝的水利管理》,《中國水利》1992年3期。
9、《唐代和雇對官私手工業的影響》》,《山西大學學報》1992年2期。(又收錄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經濟史》1992年第6期)
10、《史道德族屬及中國境內的昭武九姓》,《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3期。(又收錄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第7期)
11、《大谷文書所見鑌鐵鍮石諸物辨析》,《文史》34輯,中華書局1992年5月版。
12、《史道德族屬問題再考察》,《慶祝王鍾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3、《唐蘭夫人、何少直墓志銘再考》,《考古與文物》1993年5期。
14、《郭崇韜其人其事》,《滄桑》1994年2期。
15、《論裴度》,《滄桑》1995年1期。
16、《西域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載《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17、《唐玄宗擇相與開元天寶年間中樞政局》,《文獻》1995年3期。
18、《唐朝三受降城與北部防務問題》,《長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19、《論唐代宮廷內外的胡人侍衛》,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
20、《僕固懷恩充任朔方節度使及其反唐諸問題》,《民大史學》(1),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版。
21、《唐代四種官類工匠考實》,《文史》42輯,中華書局1997年1月版。
22、《唐代墓誌中的昭武九姓粟特人》,《文獻》1997年1期。
23、《隋唐的家庭與社區聚焦》,《光明日報》1997年5月13日
24、《粟特人的入華與消融》,載《中國文化雜說》第五卷《民族文化卷》,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25、《李懷光之叛與中唐政局——兼論朔方軍的變化》,《民大史學》(2),民族出版社1998年2月版。
26、《羈縻府州與唐朝朔方軍的設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8年3期。(又收錄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8年第5期)
27、《論唐德宗時期朔方軍的改制與政治走向》,中央民族大學1997年度《學術論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8、《朔方軍的建置發展與胡兵蕃將》,載《北大史學》第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9、《東突厥的復興與唐朝朔方軍的設定——兼論唐朝控制北部邊地的方式及其轉化》,載《民族史研究》第1輯,民族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30、《唐朝後期的朔方軍與西北防邊格局的轉變以德、順、憲三朝為例》,載《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31、《唐朝中央王權的衰落:地方勢力與民族勢力的結合》,《民族史研究》第2輯,民族出版社20001年2月版。
32、《唐代的民族交融與政治發展》,《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33、《論唐朝的民族觀念》,《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34、《唐代前期胡族南下及其分布格局》,《民族史研究》第3輯,民族出版社2002年3月版。
35、《中西學術之間:榮新江教授〈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 第4期。
36、《論漢唐對北部邊地的防禦——從長城說起》,丁新豹等主編《中國(香港)長城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長城(香港)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0月版。
37、《唐朝對河北地區的經營及其變化》,《民族史研究》第4輯(總第6輯),民族出版社2003年3月版。
38、《隋初王朝統轄之下的河北》,載李鴻賓編《史事探微——陳連開教授從教五十周年紀念文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9、《慕容三藏的家世與漢化——慕容三藏墓志銘考釋》,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40、《尉遲迥事變及其結局——新舊時代轉變的表征》,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41、《隋朝中央與河北地方之關係》,載《煙臺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2)個人學術專著:
1、《唐朝朔方軍研究——兼論唐廷與西北諸族的關係及其演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唐朝中央集權與民族關係——以北方區域為線索》,民族出版社,2003年。
3、《隋唐對河北地區的經營與雙方的互動》,主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
(3)參加撰寫的學術著作:
1、《中國全記錄》(五代部分),台北:台灣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2、《中國事典》(作者之一),瀋陽:瀋陽出版社1992年7月版。
3、《長城百科全書》(長城區域歷史分卷主編、長城區域人物分卷副主編、長城關隘分卷副主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版。
4、《資治通鑑大辭典》(編委),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
5、《長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個人完成編輯工作),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6、《國學通覽》(編委),北京:民眾出版社1996年9月版。
7、《中國社會通史·隋唐五代卷》(副主編),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8、《中華風雲人物通覽》(隋唐分卷副主編),武漢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9、《中國改革通史·隋唐五代卷》(副主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0、《民族史研究》第4輯(總第6輯)(執行主編),民族出版社2003年3月版。
11、《史事探微——紀念陳連開教授從教五十周年學術文集》(主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原上海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

1946年于山東1946年于山東
李鴻賓(1912.11.15~2000.11.15)曾用名李文華。江西省寧都縣東山壩鎮城源村人。1930年參加革命。193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5月由地方轉入中國工農紅軍並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加入紅軍前在地方村、鄉、縣從事共青團工作,擔任少共區委書記。加入紅軍後歷任紅五軍團十三師政治部組織幹事、民運幹事、陝北瓦窯堡紅軍學校一連排長。抗日戰爭時期歷任甘肅慶陽縣三十里舖中心區委書記、驛關縣委組織部長、鎮寧縣委宣傳部長、隴東地委統戰幹事、八路軍陝甘寧邊區保全部政治教導大隊總支書記、八路軍警備三旅九團一營教導員、該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軍區警衛旅一團政委、淮海戰役國民黨起義部隊組織部長、解放上海後任上海淞滬警衛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建國後歷任華東軍區公安部幹部管理部副部長、1956年北京政治學院畢業後任上海警備區後勤部政委、上海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副軍級離休。(按正軍職待遇)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中央軍委頒發的二級紅星榮譽功勳章。2000年11月15日因病於蘇州逝世。
1952年於上海1952年於上海

1962年於上海1962年於上海

1966年於上海1966年於上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