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賓

在促進雲貴聯合反袁中,作了重大貢獻,被雲貴兩省尊為有功將領、護國元勛。朱德元帥雲南講武堂同學,金蘭之交。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李雁賓(1888—1950),字雲鶻,雲南永善檜溪人。1908年畢業於雲南優級師範,1909年考入雲南講武堂丙班,後以優異成績選到特別班學習,同時加入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

1911年,李雁賓講武堂畢業,分在蔡鍔為協統的陸軍十九鎮三十協七十二標任見習官,1911年參加昆明重九起義,授予連長職務。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後,北洋軍首領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職務,準備復辟稱帝。雲南唐繼堯為了擴大反袁力量,派李雁賓攜武器彈藥前往貴州王文華部下協訓親軍,密謀組織反袁力量。王文華任團長,李雁賓任團副、團參謀長。

1915年,唐繼堯囑咐李雁賓,在貴州加緊訓練新軍,聯絡各方反袁力量,調查各方虛實作好迎戰北洋軍團的準備。1915年3月及8月,王文華兩次派李雁賓為代表入滇,共商反袁大計。通過李雁賓在滇貴之間穿梭往來,建立了雲南貴州反袁聯盟。1915年冬,袁世凱復辟帝制公開化,李雁賓急速回滇。12月21日召開準備起義的第四次軍事會議,12月23日又召開第五次軍事會議。會後,蔡鍔唐繼堯戴戡李雁賓等39人歃血為盟為反袁莊嚴宣誓。12月25日,雲南宣布獨立,爆發護國戰爭。1月27日,貴州也宣布獨立。李雁賓在促進雲貴聯合反袁中,作了重大貢獻,被雲貴兩省尊為有功將領、護國元勛。

雲南起義後,李雁賓戴戡之邀,同赴參加綦江戰役,暫任右翼軍總司令部副官長,後任前敵指軍官,與熊其勛團長共同指揮戰鬥。

護國戰爭結束,原黔軍第一團擴編為陸軍第一師,李雁賓任參謀長兼第一旅旅長。

1917年,孫中山發動護國戰爭,號召各省出師討伐段祺瑞。8月,王文華就任黔軍總司令,任李雁賓為參謀長兼第一縱隊司令,率黔軍入川主攻重慶北洋軍長江上游司令吳光新部。經過激戰,北洋軍傷亡慘重,倉惶逃離重慶。黔軍於12月2日攻占重慶,李雁賓又率部繼續北進,攻占了隆昌、內江、資中、簡陽等地。

1918年,李雁賓返回貴陽,任貴州警察廳廳長。1921年,王文華遇刺身亡,貴州政局混亂,李雁賓不願陷入貴州政局內部的權力之爭,乃辭職返滇。

李雁賓返滇後,唐繼堯任李雁賓為雲南講武堂將校隊總隊附,唐自任總隊長。繼後李又出任雲南駐瀘代表,再後又任唐繼堯的總參謀長,以軍功累升為陸軍中將。時滇局混亂,戰火不止,李明哲保身,退隱昆明。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後,曾委李雁賓為雲南造紙廠廠長、雲南省政府總參議等職。

護國運動後,龍雲多次委李雁賓為代表,往返於粵、桂、滇、康間,與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劉汀劉文輝等聯繫,共商聯合反蔣事宜。1938年,川、滇、康三省曾密訂協定,一致抗戰聯合反蔣。龍雲又委李雁賓赴雅安,與劉文輝具體協商,達成協定。政治上由劉與共產黨聯繫,軍事上由龍主要負責。滇康共同投資成立“正成商行”,實行經濟合作,聘李為董事長。

抗戰時期,民主人士雲集昆明,民主運動此起彼伏。在學生運動中,李多次進言主席龍雲主持民主。1947年昆明學生舉行反美抗日運動,受當局鎮壓,李與白小松徐嘉瑞等知名人士,聯合上書省主席盧漢,聲援學生。中共滇、桂、黔邊區縱隊副司令員朱家璧,於1949年托人由尋甸致李雁賓親筆信,提出要李在上層人物中多做工作,要李的四子李師綱利用國民黨二十六軍軍部少校作戰參謀職務,為邊縱提供軍事情報,李同意朱的要求。1949年5—9月,二十六軍在滇東南對邊縱大舉進攻時,李師綱不斷向邊縱提供該軍歷次對邊縱的清剿計畫及作戰序列、武器裝備及全軍電台呼號、波長、聯絡時間等機密情報,並竊取一份四開版共481張的雲南全省軍事詳細地圖。這些情報資料均密運至昆明,由李雁賓設法轉交朱家璧。雲南起義時,李已病重住院,朱家璧於進昆後的第三天,在地下黨領導楊青田的陪同下前往醫院探視。

雲南起義前,李雁賓雖在病中,與白小松共商過渡時期如何支持新政大計,雲南起義後,又與白小松發動地方名流,籌組“擁政會”,擁護人民政府,李被推為會長。

1950年1月18日,李因心臟病在昆逝世,終年63歲。各界人士前往弔唁,省臨時軍政委員會主席盧漢也參加送葬。

李雁賓與朱德總司令,系雲南講武堂同學,私交深厚,在講武堂讀書時結為金蘭,李還將三子李師弼作為朱德的螟蛉之子。1922年,朱德離滇赴德國前,將其在昆的紅花巷四號及小梅園巷三號的一半房產送給李,所用家私書籍亦一併贈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