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生

李迎生

李迎生,男,1962年生,安徽省桐城縣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迎生,男,1962年生,安徽省桐城縣(現桐城市)人,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工作系及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兼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華中師範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2006)。曾任國務院學位辦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論證專家組副組長(2007-2009),多年擔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工作專業負責人,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工作系首任系主任,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月刊學術顧問(2006,1-2008,12)。目前兼任國務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評估專家組成員, “中國社會保障論壇”(國務院34部委主辦)組委會專家組成員,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工作》月刊執行編委(主編),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北京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研究院學術諮詢專家,北京社會建設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社會政策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福利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理事,中國殘疾人事業研究會理事,《甘肅社會科學》學術諮詢專家,《殘疾人研究》(中國殘疾人事業研究會會刊)編委,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社會學文摘》、《社會工作》(南昌)學術委員會成員。

主要經歷

無內容

工作經歷:

1987年7月碩士畢業後參加工作,其中1987年7月-2001年8月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2001年9月轉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2003年起社會學系與人口學系組建社會與人口學院)工作,2002年6月起擔任教授,2004年6月起擔任博士生導師。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社會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人民日報》、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美國)、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美國)、Asian Profile(加拿大)、《東海大學學報》(日本)等中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一百餘篇,出版《轉型時期的社會政策:問題與選擇》(獨著)、《當代中國社會政策》(第一作者)、《為了億萬農民的生存安全: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獨著)、《社會保障與社會結構轉型》(獨著)、《殘疾人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研究》(第一作者)、《現代社會學》(獨著)、《社會工作概論》(主編)、《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學》(二人合著)、《社會保障實務大全》(合著)、《走向更加公正的社會——弱勢群體與社會支持》(合著)等30餘部,近年作為主持人或主要成員(分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國際合作類重要科研項目10餘項,其中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社會政策改革與創新的基礎理論研究”(主持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社會快速轉型期的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主持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遷研究”(主持人)、國家發改委項目“農村社會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農村社會保障子項目負責人)、國家民政部2006年年度重點項目“我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規範化程式研究”(分課題負責人)、教育部重點項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中的社會政策問題研究”(主持人)及“當前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的政策體系與實施模式研究”(主持人)、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國家級重點項目“殘疾人社會保障狀況及發展問題研究”(主持人)、北京市市長委託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全面構建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問題研究”(首席專家之一,排名第二)等。獲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多項。近年在社會政策、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弱勢群體問題、社會福利、住房、教育、醫療、社會工作與社會管理等研究領域提出的不少觀點、思路及建議等引起了學術界、決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分別接受過新華通訊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日報》、《人民政協報》、《瞭望新聞周刊》、《瞭望東方周刊》、《中國青年報》、《法制日報》、《財經時報》、《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社會報》、《中國勞動保障報》、《21世紀經濟報導》、《第一財經日報》、《國際先驅導報》、《文匯報》、《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社會保障》、《新京報》、《北京晨報》、《競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美國)、《紐約時報》(美國)、《讀賣新聞》(日本)、《日本產經新聞》、德國之聲、《環球郵報》(加拿大)、法國經濟新聞、新加坡《海峽時報》、《香港商報》等國內外眾多重要媒體的專訪或訪談。
教育經歷:
· 2000年12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獲博士學位。
· 1987年6月畢業於山東大學社會學系,獲碩士學位。
· 1984年6月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政教系,獲學士學位。
出國(境)經歷:
· 1999-2000年在日本東海大學任交換研究員,期間任早稻田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會會員,訪問早稻田大學多次,並訪問鹿兒島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
· 2001年7月訪問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等地。
· 2002年3月考察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多家社會福利機構。
· 2006年7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主辦的“全球化背景下兩岸三地的社會政策: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
· 2009年7月,作為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赴澳考察團成員之一先後訪問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墨爾本)、拉籌伯大學(墨爾本)、南澳大利亞大學(阿得萊德)、昆士蘭大學(布里斯班)、昆士蘭科技大學(布里斯班)、悉尼大學(悉尼)及新南威爾斯大學(悉尼)等澳洲名校的社會工作院系,就澳洲高校社會工作教育的歷史、現狀、評價體系及其與中國合作的前景等方面問題同相關院系領導、教師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 2010年8月2日-12月15日,應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IUC)社會工作學院院長Wynne S. Korr的邀請,在該院擔任高級訪問學者。
· 2010年10月6日,應美國Rutgers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Richard Edwards的邀請,為該院教師及研究生做“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的學術演講。
· 2010年10月4日,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Jeanette Takamura的邀請,為該院教師及研究生做“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的學術演講。

教授課程

社會政策前沿、中國社會政策、本土社會工作、社會工作導論、社會工作行政、比較福利制度、當代社會工作、社會保障學、社會學概論、城鄉社會學等。

研究方向

社會政策理論與套用、當代社會工作與社會管理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統籌發展問題、弱勢群體與社會保護、社會福利問題的比較研究等。

科研項目

1, 社會工作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民政部重點招標項目,2011,12-2012,6,主持人。
2, 社會工作在加強與創新社會管理中的功能與作用研究,民政部招標項目,2011,6,主持人。
3,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社會政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9-2012,主持人。
4, 社會工作者與志願者在落實“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工作中的功能與作用研究,民政部招標項目,2009年度項目,主持人。
5, 社會建設視角下社會政策改革與創新的基礎理論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7,6-2009,12,31,主持人。
6,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中的社會政策問題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主持人,2006,6-2009,6。
7, 北京市全面構建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問題研究,原北京市市長王歧山委託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及北京市社科規劃辦重點課題,2007,6-2007,12,首席專家:鄭杭生、李迎生。
8, 殘疾人社會保障狀況和發展研究,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辦公室招標課題,重點課題,主持人,2007,4-2007,9。
9, 我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規範化程式研究,國家民政部2006年年度項目,擔任分課題“城市低保工作中的分類施保問題研究”負責人。
10,北京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制度研究,北京市民政局,項目負責人,2004,12——2005,12;
11,農村社會發展研究及對“十一五”計畫的建議,國家發改委,子項目負責人,2004,5-10;
12,“211工程”社會學重點項目“改革以來我國城鎮居民收入的變化和社會結構變遷”;主要成員,2003-2005;
13,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3-20004,主持人。
14,中日社會保障政策比較研究,中日合作項目,1999-2000,中方負責人。
15,社會保障與社會結構轉型研究,2001,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主持人。
16,社會轉型加速期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2-2004,主持人。
17,當前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的政策體系與實施模式研究,教育部十五社科規劃項目,2002-2004,主持人。
18,社會工作專業(本科)主幹課程建設,人民大學教學改革項目,2003-2004,本人為主持人。
19,《社會工作概論》,北京市十五精品教材立項項目,2002-2004,主持人。
20,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研究,國家教育部九五社科規劃項目,1996-2000,主要承擔者之一。

科研成果

一、著作類:
1、 《當代中國社會政策》,專著,第一作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 《中美社會福利體制比較》,論文集,收入本人與張志遠合作論文《中國社會政策的城鄉統籌發展問題》。
3、 《社會工作概論》(第二版),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11》(鄭杭生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本人與博士方舒撰寫其中《十二五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一章。
5、 《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關係研究》(社會工作政策與實務研究叢書之一),民政部社會工作司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收入本人主持的民政部2009年度重點課題成果《社會工作者與志願者在落實“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工作中的功能與作用研究報告》(112-240頁)。
6、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10》(鄭杭生主編),本人與博士後李玲撰寫其中《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發展》一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 《大國策:全球視野中的社保路徑》(唐晉主編),收入本人論文《志願服務與弱勢群體的權利保障》、《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過渡模式”設計》、《市場轉型期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進展與偏差》等文,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5。
8、 《大國策:全球視野中的就業與收入分配》(唐晉主編),收入本人論文《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現狀的社會學分析》一文,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5。
9、 《名家談金融風暴後的中國經濟》,和訊網主編,收入對本人的專訪文章《推行全覆蓋難在農民對社保缺乏信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9。
10、 《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8·社會學》,李強主編,本人與孫平合作撰寫第十七章《中國社會政策研究三十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11。
11、 《轉型時期的社會政策:問題與選擇》,專著,獨著,44萬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7。
12、 《殘疾人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研究》,專著,合著(第一作者),25萬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2。
13、 《為了億萬農民的生存安全: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專著,獨著,26萬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4、 《中國社會學30年(1978-2008)》(鄭杭生主編),專著,作者之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5、 《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上、下卷,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組委會主編),收入本人獲獎論文《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目標定位的系統思考》(下卷)及本人與韓央迪等合作的獲獎論文《超越統合救助模型》(上卷),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16、 《走向更加有序的社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7》(鄭杭生主編),本人撰寫其中《快速轉型時期的代價支付與社會矛盾》一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7、 《走向更講治理的社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6》(鄭杭生主編),本人撰寫其中《社會互助與社會建設》一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8、 《中國社會政策:特點與經驗》(景天魁主編),專著,合著(撰寫其中《轉型期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回顧與反思》一章),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19、 《社區概論》(於顯洋主編),本人撰寫其中《社區服務》一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0、 《社會保障與社會結構轉型:二元社會保障體系研究》(2001年度北京市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專著,獨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1、 《社會工作概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編,獨立撰寫50萬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2、 《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5》(鄭杭生主編),本人撰寫第二章《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3、 《資產建設與社會發展》(高鑒國、展敏主編),收入本人論文“我們需要一種什麼樣的社會保障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4、 《走向更加公正的社會——弱勢群體與社會支持》(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2-2003)(鄭杭生主編),本人與鄭杭生先生合寫主報告《社會分化、弱勢群體與政策選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5、 《A HISTORY OF CHINESE SOCIOLOGY (NEWLY COMPILED)》(《中國社會學史新編》英文版,與鄭杭生先生合著,張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6、 《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鄭杭生主編),本人撰寫其中二章《城市化》及《社會政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7、 《現代社會學》,專著,獨著,31萬4千字,北京,首都師大出版社,1995;
28、 《社會學專業主幹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國家教育部高教司主編,與多人合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9、 《開拓與集成——社會學家孫本文》,作者之一,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0、 《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學》,專著,與鄭杭生先生合著,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9;
31、 《中國社會學史新編》(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專著,與鄭杭生先生合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2、 《歷史中的性》,主譯者之一,獨立完成5萬字,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33、 《軟科學大辭典》,方法部分主編及主要撰稿人,獨立完成10萬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34、 《社會保障實務大全》,編委及主要作者之一,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
35、 《中國勞動人事百科全書》,作者之一,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
36、 《青年學大辭典》(編委及主要作者之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37、 《社會學中國化:中國大陸學者的看法》(徐經澤主編),本人為作者之一,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
以下專著系即將出版:
38、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成思危主編),專著,合著,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即將出版)。
二、論文類:
1、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Background,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美國SSCI,第一作者,與紐約大學教授韓文瑞博士、羅傑斯大學教授黃建忠博士合作),Summer,2012。
2、 《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與李文靜合作),《河北學刊》,2012年第4期。
3、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社會科學》(上海),2011年第5期,與韓文瑞、黃建忠合作。
4、 《我國社會政策的城鄉統籌發展問題》(與張志遠合作),《河北學刊》,2011年第2期;《新華文摘》,2011年第16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工作》,2011年第9期。
5、 《全球社會管理模式轉型的中國對策》,《人民論壇》,2011年第10期。
6、 《現代社工、義工事業興盛的條件和機制》(與方舒合作),《河北學刊》,2010年第4期。
7、 《中國社會可能出現“M”型分化》,《人民論壇》,2010年第16期。
8、 《中國社會工作模式的轉型與發展》(與方舒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9、 《中國社會保障模式的轉型路徑》,《人民論壇》,2009年第28期。
10、 《公益·公平·多元·整合:“新醫改”的社會政策內涵》(與張瑞凱、乜琪合作),《江海學刊》,2009年第5期。
11、 《社會政策與反貧困: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與乜琪合作),《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6期。
12、 《刺激內需應大幅度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學習與實踐》(本刊特稿),2009年第5期。
13、 《社會保障制度的中國模式》,《人民論壇》,2009年第5期。
14、 《對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發展方向的思考》,《河北學刊》,2009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工作》及《市長參考》,2009年第5期(轉載)。
15、 《構建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北京市為例》(與韓央迪、張瑞凱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16、 《推行全覆蓋難在農民對社保缺乏信心》(記者易蔚),和訊網“和訊評論”專欄“改革開放30周年·百名專家系列訪談”專題,2008,12,5。
17、 《中國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現狀及完善策略》(與孫平、張朝雄合作),《河北學刊》,2008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9年第1期。
18、 《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推進策略》,《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工作》2009年第1期(創刊號);《新華文摘》,2009年第4期。
19、 《西方社會工作發展歷程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學習與實踐》,2008年第7期。
20、 《構建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及其路徑》,《社會科學》(上海),2008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8年第9期。
21、 《如何應對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挑戰》,《中國社會導刊》,2008年第4期。
22、 《農村社會政策的改革與創新》(與張朝雄合作),《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8年第5期。
23、 《英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概況及其啟示》(與張朝雄、孫平、張瑞凱合作),《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8年第1期。
24、 《解決流浪乞討問題應當貫徹分類原則》,《中國民政》,2007年第11期。
25、 《北京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生存狀況探析》(與周妤合作),《西北師大學報》,2007年第6期。
26、 《讓住房保障惠及城市中等收入層》(特稿),《學習與實踐》,2007年第9期。
27、 《矯枉過正: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制度的實證分析》(與呂朝華合作),《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28、 《關注中等收入者安居制度設計》,《文匯報》,2007年8月22日。
29、 《制度建設與社會公正》,《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5期。
30、 《進展與分歧:近年我國社會政策研究述評》(與孫平合作),《社會學》(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第6期。
31、 《社會轉型加速期的代價支付及其補償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18期轉載(第12-16頁)。
32、 《社會轉型加速期的弱勢群體問題:特點及其成因》,《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33、 《加快與和諧社會建設相配套的社會政策建設》,《河北學刊》,2007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7年第8期。
34、 《超越統合救助模型:城市低保制度改革中的分類救助問題研究》(與韓央迪等合作),《學海》,2007年第2期;《社會保障制度》(人大複印報刊資料),2007年第7期。
35、 《“救助管理”取代“收容遣送”之後——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北京日報》,2007年4月9日第18版。
36、 《城市低保制度運行的現實困境與改革的路徑選擇》(與肖一帆合作),《江海學刊》,2007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14期(第160頁)摘編。
37、 《城市低保制度仍存三大突出問題》(和肖一帆合作),《人民論壇》,2007年第4期。
38、 《當代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開拓者》,《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1期。
39、 《“救助管理”取代“收容遣送”之後: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制度運行的實證分析》,《公共管理高層論壇》,第四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
40、 《城市低保制度的改革路在何方》,《文匯報》,2006年12月1日《文匯情況》(內參版)。
41、 《社會政策與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護》(和劉艷霞合作),《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6期。
42、 《覆蓋城鄉居民的社保體系需要制度銜接——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迎生》(專訪;記者:陳雲),《中國社會保障》,2006年,第11期。
43、 《和諧社會視野下的社會保障》(與鄭杭生合作,第二作者),首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北京,2006,9。
44、 《加快慈善公益事業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中州學刊》,2006年,第4期。
45、 《專家聚焦分配製度改革》(李迎生等四人),《同舟共進》,2006年,第8期。
46、 《弱勢兒童的社會保護:社會政策的視角》,《西北師大學報》,2006年,第3期;《社會學》(人大複印報刊資料),2006年,第7期。
47、 《慈善公益意識的養成靠什麼》,《文匯報》,2006年,4月18日。
48、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定位新探》,《社會》,2006年,第2期。
49、 《農村養老保障改革的“過渡模式”設計》,《中國社會保障》,2006年,第3期。
50、 《扶助弱勢群體 呼喚政策“合圍”》,《人民論壇》,2006年,第1期。
51、 《開放性與主體性:考察中國社會學發展歷程的一種角度》,《人文雜誌》,2006年,第1期;《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52、 《社會政策與社會和諧》,《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12期;《社會學》(人大複印報刊資料),2006年,第4期。
53、 What Kind of Social Security for China? A Review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 Vol.27, 2005(3), Washington, USA.
54、 《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過渡模式設計》,《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年,第10期;《社會保障制度》(人大複印報刊資料),2006年,第1期。
55、 《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現狀的社會學分析》,《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5期;《社會學》(人大複印報刊資料),2006年,第1期。
56、 《論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角色》,《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4期;
57、 《計畫經濟時期的農村社會保障建設評析》,《河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58、 《市場轉型期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進展與偏差》,《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社會保障制度》(人大複印報刊資料),2005年,第11期。
59、 《“西部計畫”是大學生了解社會的視窗》(專訪),《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年,第10期;
60、 《志願服務與弱勢群體的權利保障》,《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三期;《社會學》(人大複印報刊資料),2005年,第7期。
61、 《中國早期社會學中的馬克思主義學派》(和鄭杭生合著),載《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鄭杭生社會學學術歷程之一》,第478-50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2、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模式選擇》,《科學社會主義》,2004年,第四期。
63、 《中國應探索建立“行乞信任機制”——訪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迎生》(專訪),《人民政協報》,2004-6-21,(3)。
64、 《是城市新的增長點還是貧民窟的前身》,(專訪),《中國社會報》,2004年6月12日第一版。
65、 《社會轉型與社會保障——工業化國家現代社會保障制度變遷的啟示》,《學海》,2004年第二期;
66、 《社會轉型期的乞丐問題》,《人民日報》,2004年4月21日,第14版;
67、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應當實現城鄉銜接》,《當代財富報》,2004,3,20,論壇版。
68、 《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城鄉銜接的基本思路》,《問題與思路》(中國人民大學內部刊物,系學校承認的核心期刊之一,提供高層決策參考),2004年第3期;
69、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模式》,《紅旗文稿》,2004年第2期;
70、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社會救助制度的全面轉型》,《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6期;
71、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的合理選擇》,《發展論壇》,2003年第9期,《社會保障制度》,2004年第1期摘編;
72、 《解讀社區服務的性質與功能》,《中國社會報》,2003-6-25,“社區專刊”第三版;
73、 《值得重視的社會保障學》,《學習時報》,2003-3-24,第五版;
74、 《當代西方社會福利問題的四大熱點》,《學習時報》,2003-7-14,第五版。《中國社會報》轉載;
75、 《從分化到整合:二元社會保障體系的起源、改革與前瞻》,《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8期;
76、 《相對獨立:鄉鎮企業(小城鎮)社會保障的制度設計及演變趨勢》,《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社會保障制度》,2002年第11期;
77、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3年第5期轉載;
78、 《一種有特色的社會救助模式:昆明孤殘兒童家庭寄養模式評析》,《雲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79、 《以城鄉整合為目標推進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第1期;
80、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與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寧夏社會科學》,2002第1期;
81、 《探索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整合之路》,《浙江學刊》,2001第5期。《社會保障制度》,2002年第1期;
82、 《農民進城與擴大城市社會保障覆蓋面》,《社會保障制度》,2001年第5期;
83、 《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大趨勢》,《未來與發展》,2001年第4期;
84、 《論我國農民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標與現階段的政策選擇》,《社會學研究》,2001第5期;
85、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China’s Social Security System》,《Journal of Tokai University》,NO.29,Tokyo,Japan,3,2000;
86、 《Towards a New Type of Enterpris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Asian Profile》,Canada,12,2000;
87、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ualistic Nature of Urban-Rural Society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Autumn,1994;
88、 《中國的失業現狀和失業保險制度》(上、下,日文),日本,《靜岡勞動經濟月刊》,1999年第12期、2000年第1期;
89、 《我國城鄉二元社會格局的動態考察》,《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
90、 《中國早期社會學中的社區學派》(和鄭杭生合著),《政法研究》,1998年第3期;《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鄭杭生社會學學術歷程之一》,第4440-459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91、 《中國早期社會學中的綜合學派》(和鄭杭生合著),《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6期;《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鄭杭生社會學學術歷程之一》,第421-439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92、 《中國早期社會學中的鄉村建設學派》(和鄭杭生合著),《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3期;《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鄭杭生社會學學術歷程之一》,第460-477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93、 《改革與生活方式》(與徐經澤、李小方合作),《理論學刊》,1985年第2期;
94、 《青年期的煩惱及其克服途徑》,《中國青年》,1985年第2期;
95、 《城市發展應當兼顧三大效益》,《山東經濟戰略研究》,1987年第2期;
96、 《論我國城市發展的最最佳化目標》,《福建論壇》,1987年第10期;
97、 《論世界城市化模式演變的一般趨勢》,《國外社會學》,1988年第1期;
98、 《關於現階段我國城市化模式的探討》,《社會學研究》,1988年第2期;
99、 《社會群體的兩種形式》,《中國社會學函授大學校刊》,1988年第3期;
100、 《人際關係淺談》,《中國社會學函授大學校刊》,1988年第4期;
101、 《對“以小城鎮為主體的城市化模式”的幾點不同意見》,《社會科學評論》,1989年第5期;
102、 《農村社會學研究初探》,《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2期;
103、 《論中國城市化戰略的階段特徵和區域差異》,《未來與發展》,1989年第5期;
104、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市化模式的選擇》,《城市開發》,1989年第10期;
105、 《經濟社會學的歷史發展》,《國外社會學》,1989年第1期;
106、 《農村社會學與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民日報》,1989年5月13日;
107、 《論農村社會學的套用功能》,《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3期;
108、 《論農村社會學的學科性質》,《社會科學輯刊》,1990年第3期;
109、 《近年中國都市社會學研究進展》,《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年鑑》,1990;
110、 《1989年的城市社會學研究》,《城市問題》,1990年第2期;
111、 《差別發展:我國城鄉發展的最佳戰略選擇》,《未來與發展》,1990年第3期;
112、 《閒暇時間與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學研究》,1991年第3期;
113、 《關於代溝的社會學思考》,《青年研究》,1991年第12期;
114、 《"城鄉一體化"評析》,《社會科學研究》,1992年第2期;《新華文摘》摘編;
115、 《世界城市化趨向與城市社會的未來》,《未來與發展》,1996年第1期;
116、 《現代社會中的離婚問題:成因與影響》,《人口研究》,1997年第1期。
117、 《論現代城市社會運行與發展的特點和趨勢》,《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
118、 《我國社會轉型加速期與城市社會問題》(和鄭杭生合著),《東嶽論叢》,1996年第6期;《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鄭杭生社會學學術歷程之二》,第259-271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主要榮譽

1、 《為了億萬農民的生存安全: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專著,獨著,2008年獲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2、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國家級課題“殘疾人社會保障狀況和發展研究”獲國務院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領導小組頒發的一等獎(“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國家課題一等獎”),2007。
3、 作為“社會學理論課程教學團隊”(帶頭人:鄭杭生教授)主要成員之一入選2010年度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及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
4、 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
5、 《超越統合救助模型:城市低保制度改革中的分類救助問題研究》(與韓央迪等合作),第二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優秀論文獎。
6、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目標定位的系統思考》,論文,唯一作者,第二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優秀論文獎。
7、 《社會工作概論》,主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2005)。
8、 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4),主要成員之一。
9、 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主要成員之一。
10、 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主要成員之一。
11、 《社會保障與社會結構轉型》,第八屆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著作獎,2003。
12、 1995年度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師獎。
13、 《軟科學大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中國人民大學優秀著作一等獎(1992),主要成員之一。
14、 《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學》(專著,黨建讀物出版社,1999),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第二獲獎者。
15、 《中國社會學史新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國家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2002,第二獲獎者。
16、 《關於現階段我國城市化模式的探討》(《社會學研究》,1988、2),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1991),《社會學研究》創刊十周年(1986-1996)優秀論文獎(199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