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英[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古將村農民]

李淑英[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古將村農民]

李淑英,女,1946年生,昌平區流村鎮古將村農民。

1985年,見兩代智障的鄰家無力撫養新生兒,李淑英抱回嬰兒起名“來順”,從此承擔起撫養重任。1994年,來順的父親因車禍去世,一年後爺爺奶奶也相繼去世;李淑英又把來順智障的媽媽也接到了自己的家庭。二十幾年間,面對無數磨難,包括丈夫去世後擔子落在她一個人肩上,李淑英始終不改初衷;直至為來順娶上媳婦,用人間大愛詮釋了世間真情。

於心不甘抱來順

李淑英[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古將村農民] 李淑英[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古將村農民]

時間回到1985年3月8日的夜晚, 李淑英聽到鄰居黃進滿家傳來嬰兒的啼哭聲,是黃家智障的媳婦分娩了。李淑英跟家人打了一聲招呼,趕緊趕了過去。鄰家是一個兩代智障的家庭,李淑英實在放心不下。

看著這個小生命躺在黑呼呼的炕席上而四個殘障的成人不知所措,李淑英心疼的厲害。剛第三天,有精神病的奶奶就開始給這個才四斤多的嬰兒餵小米。李淑英實在看不下去了,當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孩子抱過來,她怎么也要給他養大!她說,“這四個人要有一個行的咱都不用管,咱不是怕這孩子被糟蹋了不甘心不是”。為了能讓孩子順順利利長大,李淑英給孩子起了個名,就叫“來順”!

時年39歲的李淑英,家裡並不富裕,大兒子剛剛國中畢業,在家務農,二兒子和女兒正在上國小,丈夫靠種地和做點零星鐵匠活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有了小來順之後,李淑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小來順身上。就在小來順來到李淑英家的第5天,突發高燒。當時,村里沒有公車,李淑英和來順的爸爸,硬是輪流抱著他走了五里沙石路,趕到興隆口坐公車去縣城看病。從出生到滿月、到幼稚園、到上國小,就這樣在頭疼腦熱磕磕碰碰中,小來順一天天長大。

生死磨難接踵來

在來順成長的30年間,李淑英經歷了太多的生活磨難。

1994年9月28日,第一個災難降臨了——沒病沒災的黃進滿被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生命。這年,來順還不滿10歲。這個殘缺的家庭,唯一可依靠的頂樑柱倒塌了。來順生父雖智力殘缺,但有力氣,是一家人生活的依賴。 一年後,來順的爺爺和奶奶也相繼去世,家裡只剩下來順的智障媽媽。李淑英實在看不了這種孤苦,她又做出一個決定:為了方便照顧,把來順的媽媽也接到自己家,從此兩家完全合成了一家,至今已近20年。

來順父親的車禍,車主賠償3萬多元。除了一部分用於來順的生活開銷外,其餘的她沒捨得花一分錢,在村委會的幫助下,三方面籌資,為來順蓋了四間新瓦房。而李淑英自家的房,為了減少開支,則是東拼西湊,全家動手湊合蓋起來的。

一個不太寬裕的家庭,負擔不斷加碼,李淑英有些喘不過氣來。1998年11月,第二個災難又撲面而來。李淑英的丈夫診斷出結腸癌,送到醫院後,醫生給出的結論是讓家人回去準備後事。丈夫接回家後,李淑英托人尋找各種偏方,又找村醫繼續輸液吃藥,她相信人世間總會有奇蹟出現。

通過一段精心調理,丈夫真的見到療效,身體一天天強健起來。丈夫體諒相濡以沫多半輩子的李淑英肩膀上的份量,做飯、洗衣、做家務,儘量多分擔一部分。轉眼6年過去,夫妻倆看到來順讀完了國中又考上了中專,心裡十分欣慰。但這一年丈夫結腸癌復發,再次住進醫院,這一次沒能闖過難關。丈夫去世給了李淑英沉重的打擊。

隻身挑起兩家擔

丈夫前後兩次住院,花去了近5萬元,對於這個家庭來講,已是天文數字了。丈夫去世後,李淑英的擔子更重了,退耕還林的樹要管,自留地要種,家務活有增無減。2008年底,李淑英生命里的第三次打擊來臨,她終於累倒了,因頸椎壓迫神經住進了醫院。李淑英住院後三天,來順殘障的生母不慎將胯骨摔折,也住進醫院進行手術治療。

李淑英的日子雪上加霜,考慮到以後的生活,李淑英在醫院怎么也住不下去了,她讓來順和自己的小兒子集中精力在醫院陪護好來順的媽媽,而她自己要求提前出院,繼續“扛起”這個家庭。轉眼到了農曆臘月二十八,醫院通知家屬,來順母親可以出院了。李淑英一大早就把廂房、窗台、灶台打掃得乾乾淨淨,又把吊炕燒得暖暖和和。李淑英為這個傻妹妹燒炕做飯,端屎端尿。

2002年,來順完成了兩年中專學業,帶著知識,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在居庸關下中德合資企業西普耐火材料廠上班了。小來順在李淑英鄰里情深人間大愛的庇護下,終於長成了一個有出息的孩子。

人間大愛高於天

李淑英[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古將村農民] 李淑英[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古將村農民]

轉眼間來順已經27歲了,女朋友已經交了好幾年,李淑英心裡非常高興。她老早就忙活著做被子籌辦婚事,在村里跑前跑後請大家光臨。2013年10月6日,李淑英為來順舉辦了一個歡歡樂樂,體體面面的婚禮,要讓已經故去的爺爺、奶奶、爸爸含笑九泉。來順感念養育之恩,堅持讓李淑英坐到母親的位置上,他要敬上一杯茶。但李淑英因為丈夫去世了村裡有老理兒,怎么也不肯坐,她說兒子將來過得好比什麼都重要。

事後有記者採訪李淑英,問了她比較敏感的三個問題:第一,當初抱養小來順在民政局辦沒辦手續?第二,如果沒辦收養手續,“母子”關係不受法律保護,後不後悔?第三,孩子大了、結婚生子了,是不是還能像對待親生母親一樣孝敬你?

李淑英說,當初沒辦手續,一來咱有兒子,能允許收養嗎?二來人家就這么一個兒子,咱怎么能收養呢?第二,這事兒是我自個兒願意的,永遠不會後悔。第三,我兒子(來順)和我親生的沒有區別,對我口口叫媽。我病了,他帶我去看病,需要攤錢的時候,他和他們(指自己親生兒女)一樣給錢。這孩子打小兒就沒讓我著過急,聽話。我只是告訴他,你倆哥哥都沒給我惹過事兒,你也不能給我惹事兒。他說您放心,絕對不會。結婚了,他回家來還塞給我錢,怎么會不孝順呢!

李淑英還說,這么多年,為了“自願”這倆字兒,她一分錢也沒和國家要,沒給國家添負擔。“我能扛,這不都扛過來了?!”

李淑英撫養大的、沒有血緣關係的“親兒子”黃來順,對“媽媽”滿懷感恩和欽佩。“我媽是一個特別樂觀的人,為我們家吃了一輩子苦。她總說,多苦咱不也過來了!我心裡特別心疼也一直不安。從小我就立志將來一定好好報答,這是必須的。我從沒叫過一聲‘大媽’,這就是我親媽。”

李淑英的事跡感動了流村鎮,感動了昌平,感動了北京。2010年以來,她先後獲得北京市三八紅旗手、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第八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第二屆“感動昌平十大道德楷模”等諸多榮譽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