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太極拳

李氏太極拳

李氏太極拳是以太極拳的搬攔錘、肘底錘、撇身錘、指襠錘、栽錘等五錘為基礎,揉入太極十三式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創編而成。李氏太極拳講究練“理”、練“勢”練“氣”練“機”。以“理”為主導,明“理”才能“勢”正、“氣”暢、“機”靈。

拳法基本信息

李氏太極拳又稱太極五星錘,是近代著名武術家李瑞東和好友王蘭亭等集多門派的武術精華創編的。李氏太極拳是以太極拳的搬攔錘、肘底錘、撇身錘、指檔錘,栽錘等五

李氏弟子李氏弟子

錘為基礎,揉入太極十三式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創編而成。李氏太極拳講究練“理”、練“勢”、練“氣”、練“機”,以“理”為主導,明“理”才能“勢”正,“氣”暢,“機”靈。

拳法特點

體松舒展,剛柔相濟,連貫靈活,體用兼備。李氏太極拳全套動作120式,按春、夏、秋、冬四季分成四段,每段因四季不同,拳勢也有輕靈緩急,剛柔兇猛之分。認真練習定能體會到其精妙所在。

拳法歷史

李氏太極拳創始人李瑞東先生,名樹勛,字文侯,號瑞東,又號煙霞逸士武清城關鎮人。因鼻子扁平,人稱“鼻子李”。

1851年李瑞東先生出生在一個縣隸家庭。自幼酷愛武術,一生歷經六大名師傳授武功。初練少林等外家拳術,青少年時代曾拜河北饒陽戳腳門名師李老遂求藝九年,盡得其門真髓。青年時代與王子斌(即大刀王五)結義金蘭,互換拳藝,得王五所傳“山東教門彈腿”之精妙。

光緒六年,遇太極拳宗師楊祿禪大弟子王蘭亭,與其比武輸手,王蘭亭(永泰)代師(楊祿禪)授藝,與李瑞東先生結為師兄弟。此後,李瑞東先生隨師兄進京。並由王蘭亭引薦到京城王府任職。任職期間,在學習太極拳的同時,還曾拜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岳飛後嗣岳青山、河南嵩山少林寺住持龍禪法師等各派大家為師學習八卦掌技藝、岳家心意六合拳及嵩山少林寺內廊秘法拳。二十年(1894年)為慈禧太后作祝壽表演,顯露輕功絕技,被慈禧譽為“神鷹”,留宮內充任四品帶刀侍衛。

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先生曾經參與抗擊聯軍的戰鬥,死裡逃生。兩宮迴鑾後,先生與弟子李進修辭職回武清。從此在家中研究各派拳學,將自已平生所學六大門派武術之精華熔於一爐,系統地整理出了《太極五星捶》、《太極六十四式》、《十三外丹歌訣》、《太極內功運用》等,創造出了“李氏太極拳”。

由於武德高尚,功夫上乘,李瑞東先生曾在天津創辦“中華武士會”,並擔任會長。民國初,受命主持天下武林英雄會,任總裁判長並做上乘武功表演。1917年農曆正月初二李瑞東先生辭世,享年六十六歲。

李氏太極拳傳習至今已有五代,不少三、四代的老拳師現在仍致力於李氏太極拳的推廣和普及工作。李氏太極拳在京、津兩地和華北地區廣為流傳。近年來,由於武術事業的發展,也流傳到了港、澳、台、日本、韓國及歐美等地區。

李氏太極拳在完整地繼承六大門派拳法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獨特而完整的技術體系。內容豐富,集實戰技術與健身於一體,深受百姓喜愛。而且具有強大的兼容性,目前已出現體操化,舞蹈化的傾向。

不僅如此,李派太極拳傳承過程中還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口頭文學。“京東大俠”、“黑風大俠”、“鼻子李傳奇”等等小說、劇本、故事屢見不鮮。無論從李氏太極拳本身,還是這些流傳已久的藝術作品,都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