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棲筠

李棲筠(719年—776年4月16日 ),字貞一。趙郡贊皇縣(今河北趙縣)人。唐朝中期名臣,中書侍郎李吉甫之父、太尉李德裕之祖父。 李棲筠出身趙郡李氏西祖房 。天寶七載(748年),李棲筠進士及第,調緱氏縣主簿。安史之亂時,選精兵七千赴靈武,擢殿中侍御史,累官給事中、工部侍郎,因得罪宰相元載,被外調常州刺史,封贊皇縣子。大曆三年(768年)任蘇州刺史。 大曆七年(772年),入朝任御史大夫兼京畿節度使,有“贊皇公”、“李西台”之稱。代宗欲拜他為相,但因顧忌元載而止。李棲筠鬱憤成疾,於大曆十一年(776年)病逝,年五十八。冊贈吏部尚書,諡號“文獻”,後加贈司徒。有文集,早佚。《全唐詩》存其詩。

基本信息

史料記載

李棲筠,字貞一,世為趙人。幼孤,有遠度,莊重寡言,體貌軒特。喜書,多所能曉,為文章,勁迅有體要。不妄交遊。族子華每稱有王佐才,士多慕向。始,居汲共城山下,華固請舉進士,俄擢高第。調冠氏主簿,太守李峴視若布衣交。遷安西封常清節度府判官。常清被召,表攝監察御史,為行軍司馬。肅宗駐靈武,發安西兵,棲筠料精卒七千赴難,擢殿中侍御史。

李峴為大夫,以三司按群臣陷賊者,表棲筠為詳理判官。推原其人所以脅污者,輕重以情,悉心助峴,故峴愛恕之,譽一旦出呂諲、崔器上。三遷吏部員外郎,判南曹。時大盜後,選簿亡舛,多偽冒,棲筠判析有條,吏氣奪,號神明。遷山南防禦觀察使。會峴去相,棲筠坐所善,除太子中允,眾不直,改河南令。

李光弼守河陽,高其才,引為行軍司馬,兼糧料使。改絳州刺史,擢累給事中。是時,楊綰以進士不鄉舉,但試辭賦浮文,非取士之實,請置五經秀才科。詔群臣議,棲筠與賈至、李廙以綰所言為是。進工部侍郎。關中舊仰鄭、白二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磑利,且百所,奪農用十七。棲筠請皆徹毀,歲得租二百萬,民賴其入,魁然有宰相望。元載忌之,出為常州刺史。歲仍旱,編人死徙踵路,棲筠為浚渠,廝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賊張度保陽羨西山,累年吏討不克,至是發卒捕斬,支黨皆盡,里無吠狗。乃大起學校,堂上畫《孝友傳》示諸生,為鄉飲酒禮,登歌降飲,人人知勸。以治行進銀青光祿大夫,封贊皇縣子,賜一子官。人為刻石頌德。

蘇州豪士方清因歲凶,誘流殍為盜,積數萬,依黟、歙間,阻山自防,東南厭苦。詔李光弼分兵討平之。會平盧行軍司馬許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窺江、吳意,朝廷以創殘,重起兵,即拜棲筠浙西都團練觀察使圖之。棲筠至,張設武備,遣辯士厚齎金幣抵杲軍賞勞,使士歆愛,奪其謀。杲懼,悉眾度江,掠楚、泗而潰。以功進兼御史大夫。則又增學廬,表宿儒河南褚沖、吳何員等,超拜學官為之師,身執經問義,遠邇趨慕,至徒數百人。又奏部豪姓多徙貫京兆、河南,規脫徭科,請量產出賦,以杜奸謀。詔可。

元載當國久,益恣橫,代宗不能堪,陰引剛鯁大臣自助,欲收綱權以黜載。會御史大夫敬括卒,即召棲筠與河南尹張延賞,擇可為大夫者。延賞先至,遂代括。會李少良、陸珽等上書劾載陰事,詔御史問狀,延賞稱疾,不敢鞫,少良、珽覆得罪死。帝殊失望,出延賞為淮南節度使,引拜棲筠為大夫。始,棲筠見帝,敷奏明辯,不阿附,帝心善之,故制麻自中以授,朝廷莫知也,中外竦眙。棲筠素方挺,無所屈。於是華原尉侯莫陳怤以優補長安尉,當參台,棲筠物色其勞,怤色動,不能對,乃自言為徐浩、杜濟、薛邕所引,非真優也。始,浩罷嶺南節度使,以瑰貨數十萬餉載,而濟方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載所厚,棲筠並劾之。帝未決。會月蝕,帝問其故,棲筠曰:“月蝕脩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繇是怤等皆坐貶。故事,賜百官宴曲江,教坊倡顐雜侍,棲筠以任國風憲,獨不往,台遂以為法。

帝比比欲召相,憚載輒止。然有進用,皆密訪焉,多所補助。棲筠見帝猗違不斷,亦內憂憤,卒,年五十八,自為墓誌。贈吏部尚書,謚曰文獻。

棲筠喜獎善,而樂人攻己短,為天下士歸重,不敢有所斥,稱讚皇公雲。

人物評價

常袞:資樸厚之性,秉禮義之宗,其學博而精,其文簡而當。明以辨政,居宮可紀,秩更三署,名重一時。抗黃扉之論駁,舉冬卿之典制,自守毗陵,尤精藩職。初翦橫江之盜,猶多擊柝之虞,言撫傷殘,克施惠訓。清靜少欲,以臨其人,禮讓之風,行於東國。考其績用,實最方州,震澤之北,三吳之會,有鹽進銅井,有豪門大賈。利之所聚,奸之所生,資於大才,濟我難理。加以中憲,雄茲按部,慎乃教令,薄其征徭。無倚法作威,無割下附上,勉副朝寄,以綏一方。

權德輿:贊皇文獻公,以文行正直,祗事代宗,中行山立,乃協於極。初未弱冠,隱於汲郡共城山下,營道抗志,不苟合於時。

李湛:卿(李德裕)之宗門,累著聲績,冠內廷者兩代,襲侯伯者六朝。

宋祁:剛者天德,故孔子稱“剛近仁”。骨強四支,故君有忠臣,謂之骨鯁。若棲筠、鄘二子,其剛者歟!棲筠抗權邪,不及相;鄘得相,不願拜。非剛,疇克勝之?

王夫之:於稽其時,……盛王琦、豐王珙,皆隨駕在蜀;吳王祗、虢王巨,皆受專征之命;永王璘之出江南,業已抱異志而往;是蕭梁骨肉分爭之勢也。河北、雍、睢之義旅,罔測所歸;河西李嗣業,且欲保境以觀釁;安西李棲筠,愈遠處而無這從;李、郭雖心王室,且斂兵入井陘,求主未得而疑;同羅叛歸,結諸胡以內窺,仆固玢敗而降之為內導,以掣河東、朔方之肘;此漢末荊、益,西晉河西之勢也。

個人作品

李棲筠有文集,權德輿曾為之作序 ,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兩首。 《全唐文》錄其文兩篇。

軼事典故

李棲筠還沒有作官時,將要進京參加選官。當時揚州有個姓田的山人,是很出名的隱士,很有預見的能力。李棲筠就去拜訪他。問他自己將得到什麼官職。田隱士回答他說:“可作宣州溧陽縣縣尉。”李棲筠說:“我在朝廷的大臣裡面也有親戚和朋友,所希望得到的官職,實在不僅僅是這么個小官。”田隱士好半天才說:“官太大不行。不過我也沒有仔細思考,我寫封信給楚州白鶴觀的張師父,師父能知道。”

李棲筠到了楚州找到白鶴觀,那裡蒿草和榛柴堵塞了道路,好象沒有人住似的,敲門敲了半天,才有人答應,開門人把李棲筠領進去,見張師父是個年歲很大的老人。老人說:“姓田的無緣無故,胡亂講了一些話;你不是要知道將當什麼官嗎?他怎么說的?”李棲筠說:“他說我將當宣州溧陽縣尉。”老人說:“不對。將作魏州館陶主簿,但是以後就會當大官,聲名顯赫,不要介意現在的小官。”等到了京城,被授予溧陽縣尉。李棲筠驚奇怪異,以為張道士的話不準。過了幾天,皇上下敕令廢除以前的批註,改為館陶主簿。這才明白田張兩個都有道理。後來兩個人都不知道去向。田的弟弟作江州司馬,名叫士顒。

親屬成員

趙郡李氏西祖房部分世系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
李君逸([隋]謁者台郎)李肅然李載李棲筠李老彭(侍御史)
李吉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脩(楚州刺史)
李德裕(太尉)李椅
李渾(比部員外郎)
李燁(郴縣縣尉)
李自然李玄乂李叔度(左諫議大夫)李恭懿
李行諶
李行敏
李行恭李啟
李叔儀

表格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