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朴[宋代理學家]

李朴,字先之,李潛長子,宋代理學家。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進士第。

基本信息


簡介

李朴李潛長子,字先之,江西省興國縣逕口(今埠頭鄉風岡村)人。宋代理學家。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進士第。調臨江軍司法參軍,移西京(洛陽)國子監教授,為大理學家伊川程頤所器重。移虔州(贛州)教授,因直言隆太后不當廢處瑤華宮事而被停職。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純禮,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聞玉音,對朴說:“某事豈便於國乎?某事豈便於民乎?”朴回答說:“承旨知而不言,無父風也。”純禮泣下。右司諫陳薦朴,有旨召對,李朴首言:“熙寧、元豐以來,政體屢變。始出一二大臣所學不同,後乃更執圓方,互相排擊。失今不救,必至不可勝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學,不求諸己,而惟王氏之聽,敗壞心術,莫大於此。”權奸蔡京惡其鯁直,復為虔州教授。後任肇慶府四會縣令,改承事郎,知臨江軍清江縣事,廣東路安撫司主管機宜文書等職。欽宗即位後,改任著作郎,半年內五次升遷,至國子祭酒(最高教育行政長官),因病未到職。高宗即位後,改任秘書監,詔書未至而去世,享年65歲,追贈為寶文閣待制,官其子孫二人。朴自為小官,天下高其名。著有《章貢集》20卷。是著名詩人,《千家詩》中輯有其詩作。其生平載《宋史·李朴傳》。

內容

李朴[公元一o六三年至一一二七年]字先之,虔州 興國人。生於宋仁宗嘉佑八年,卒於高宗建炎元年,年六十五歲紹聖元年,(公元一o九四年)登進士第。移西京國子監教授。程頤獨器許之。移虔州教授,以嘗言隆佑太后不當廢處瑤華宮,忌者欲擠之死,朴泰然無懼色。徽宗即位,召對,言甚切直。蔡京惡之,復以為虔州教授;又罷為四會令。欽宗在東宮,聞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歲凡五遷。高宗初,除秘書監,未至卒。朴著有章貢集二十卷,《宋史本傳》及豐清敏遺事並傳於世。

《宋史·李朴傳》

李朴,字先之,虔之興國人。登紹聖元年進士第,調臨江軍司法參軍,移西京國子監教授,程頤獨器許之。移虔州教授。以嘗言隆祐太后不當廢處瑤華宮事,有詔推鞫。忌者欲擠之死,使人危言動之,朴泰然無懼色。旋追官勒停,會赦,注汀州司戶。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純禮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聞玉音,謂朴曰:“某事豈便於國乎?某事豈便於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無父風也。”純禮泣下。右司諫陳瓘薦朴,有旨召對,朴首言:“熙寧、元豐以來,政體屢變,始出一二大臣所學不同,後乃更執圓方,互相排擊,失今不治,必至不可勝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學不求諸己,而惟王氏之聽,敗壞心術,莫大於此。願詔勿以王氏為拘,則英材輩出矣。”蔡京惡朴鯁直,他執政三擬官,皆持之不下,復以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論朴為元祐學術。,不當領師儒,罷為肇慶府四會令。有奸民言邑東地產金寶,立額買撲,破田疇,發墟墓,厚賂乃已,朴至,請罷之。改承事郎,知臨江軍清江縣、廣東路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欽宗在東宮聞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歲凡五遷至國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書監,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贈寶文閣待制,官其子孫二人。朴自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將強致之,俾所厚道意,許以禁從,朴力拒不見,京怒形於色,然終不害也。中書侍郎馮熙載欲邂逅見朴,朴笑曰:“不能見蔡京,焉能邂逅馮熙載邪?”居官所至有聲。在廣南,止其帥孫竢以文具勤王,不若發常賦助邊。破漕使鄭良引真臘取安南之計,以息邊患,人稱其智。朴嘗自志其墓曰:“以天為心,以道為體,以時為用,其可已矣。”蓋敘其平生雲。有《章貢集》二十卷行於世。

一門七進士

一門七進士”的基本情況

 李邁是晟公5世孫,其4世孫李濱,生李穎、李潛、李渾三個兒子,其中李潛、李渾均中進士。李濱將三個兒子在興國縣境內分家,長子李穎遷縣城南門外,成為興國塘頭李氏的開基祖。次子李潛遷鼎龍長信,三子李渾在良村。奇怪的是,我依據塘頭李氏的家譜考究“一門七進士”的典故,而在產生這個典故的宋代,進士卻全出在長信李潛、良村李渾二房。

宋朝興國晟公李氏“一門七進士”基本情況表

 姓名字號登進士時間最高職務著作備註
 李潛君行治平4年公元1067年司空、中書令理學家謚“文簡”
 李朴先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國子監祭酒《章貢集》20卷著名理學家、詩人
 李格正之元豐2年公元1079年煥章閣待制
 李楫齊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翰林院承旨
 李開瑞子元宣和6年公元1124年晉陽縣知事
 李渾君慶嘉佑元年公元1057年秘書省校書郎
李存崆峒二老元豐己未2年公元1079年詩集4卷與陽孝本合稱“崆峒二老”
 李謙和卿白雲居士淳熙2年公元1175年左司諫文集40卷
從表內時間看,第一個進士李渾是公元1057年考取,第七個進士李開瑞是公元1124年考取,在67年間,李家考取7個進士,平均不到10年考取一名。而且在紹聖元年,李朴、李楫兄弟同時考取,這在封建社會的科舉時代是一個地方或一個家族的巨大榮譽。
 李潛一家三代人,出了父親李潛,兒子李朴、李格、李楫,孫子李開瑞5個進士,李渾一家5代中,出了父親李渾、兒子李存、玄孫李謙3個進士。這樣一共8個進士。為什麼卻有“一門七進士”的說法呢?原來李謙中進士已經是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和其曾祖父李存中進士元豐2年(公元1079年),已經過了96年,而李氏“一門七進士”的說法,早已揚名全國,成為一句“成語”了。
 

“一門七進士”的事跡

 

興國李氏的“一門七進士”在歷史上影響很大。第一個進士李渾,就以文學和品德著稱於世。他長期任職南安軍(今大余縣)司理,政績卓著,宰相司馬光親薦其為秘書省校書郎,南安府祀為名宦。
李潛是宋代名士,生性耿介,愛民如子。他知新乾時,正在推行鹽法,民間破產者十之六、七,他下令“聽民便”,公然抗拒執行朝庭推行的擾民之法。
李謙官至左司諫,每上書必義正辭嚴,慷慨激昂,人稱“台諫手”(意思是上書諷諫皇帝的好手)。因直言上書多次貶官,後辭官歸隱,自號“白雲居士”,在家鄉耕田讀書自娛,著有文集40卷。
李存考中進士後,不願為官,與陽孝本一起隱居在贛州通天岩內讀書,和陽孝本產並稱為“崆峒二老”。
 七進士中最為著名的是李朴。宋代著名詩人、理學家,其思想:“以天為心,以道為體,以時為用”在當時影響極大。李朴為人清高梗直,原為國子監教授,因直言隆裕太后廢除瑤華宮不當被停職,徽宗即位後復職。李朴才高八斗,名重一時,許多許多達官顯貴求其一見而不可得。當時中書侍郎馮某,欲以路途邂逅的方式求見,李朴惡其為人,拒不下車。後因拒見權奸蔡京,再貶為虔州教授。宋欽宗即位後,李朴半年內升官5次,授官國子監祭酒(最高教育行政長官)。李朴著有《章貢集》20卷,惜已不傳。《千家詩》載有其“中秋”詩一首。宋高宗即位,晉升李朴為秘書監,詔書未達,李朴已故。後歸葬興國寶城鄉長信里(今鼎龍鄉長岡水庫內)木口山。
興國晟公李氏“一門七進士”在北宋曾經名噪一時,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可惜後人未能珍惜,將他們的著作散失迨盡,他們的高風亮節也淹沒在歷史風塵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