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武

李映武

湖南省祁東縣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映武黃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98年4月獲“湖南省鄉鎮企業家”榮譽稱號;1999年11月獲第四屆“99創業之星”榮譽稱號;2003年11月被中國鄉鎮企業協會、《中國鄉鎮企業導報》評為“中國首屆鄉鎮企業十大經濟人物”。李映武創辦的映武黃花集團也成為國家首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每年收購、銷售的黃花菜占全國總量70%以上,出口占85%以上。1997年,在省市各級領導的鼓勵下,黃花集團與菜農簽訂了菜價5年不降的收購契約,每公斤由1996年的6.8元提高到10元,並且5年期每年遞增上浮2%。

個人履歷

1960年-1973年在校讀書;

1974年-1978年祁東縣氮肥廠工作;

1979年-1987年在祁東石亭子鎮中學任教師;

1994年-2002年任衡陽鑫寶實業有限公司(中外合資)、祁東黃花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2003年任湖南映武黃花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個人榮譽

1998年4月獲“湖南省鄉鎮企業家”榮譽稱號;

1998年4月當選“中國國際商會湖南鄉鎮企業協會”副會長;

1998年獲“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廠長(經理、董事長)”稱號 ;

1999年當選為“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鄉鎮企業家委員會”理事;

1999年11月獲第四屆“99創業之星”榮譽稱號;

2000年當選 為“中國鄉鎮企業研究院”副理事長;

2001年11月獲“衡陽市農業科技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02年12月被評為衡陽市優秀企業家;

2003年1月被評為2002年度衡陽十大新聞人物;

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3年11月被中國鄉鎮企業協會《中國鄉鎮企業導報》評為中國首屆鄉鎮企業十大經濟人物。

人生經歷

李映武李映武

1994年,身為中學民辦教師的李映武先生看到學生讀書交不起學費而黃花菜又賣不出的困難,於是棄教從商,創辦湖南映武黃花集團有限公司,全身心地投入到黃花菜的生產、經營、加工和銷售事業中。隨後在公司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下,祁東的黃花菜產業扶搖直上,每年遞增2萬多畝,黃花菜由“上山”發展到“下田”,又從縣域西部向東部挺進。祁東縣已成為湖南、全國乃至全球種植黃花菜面積最大的產地。全縣現已有40多萬農民從事黃花菜產業化生產。黃花菜產量由1994年的3千噸增加到4萬噸,銷售價格由3.8元/公斤提高到10元/公斤以上。祁東縣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黃花之鄉”。依託黃花菜產業不斷壯大的黃花集團現已發展成為一家統領全國30多萬畝黃花菜基地,集種植、加工、銷售和科研於一體的中大型高新科技民營企業集團,擁有固定資產2.08億元,員工820人。總公司下設3個分公司,即衡陽深加工綠色食品廠、祁東黃花加工有限公司、陝西大荔縣綠色食品廠。國內設有甘肅、山西等6個大型收購點,國內外銷售網點共68個。全國黃花菜產業近100萬人加入到黃花種植行業中。

羅江村地處祁東縣石亭子鎮,是國家確定的黃花菜原產地,有“中國黃花第一村”之稱。李映武是羅江村村委會主任。1986年,他毅然辭去工作經營起黃花菜產業來。他與省農科院的專家一起,研究“脫水保鮮黃花菜”,歷經5年攻關終於成功,解決了雨天爛菜的難題,由此帶來了黃花產業的第一次騰飛,農民種菜熱情空前高漲。目前,祁東黃花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5萬畝,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李映武創辦的映武黃花集團也成為國家首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每年收購、銷售的黃花菜占全國總量70%以上,出口占85%以上。李映武也贏得了“黃花大王”的稱號。

1997年,祁東縣委、縣政府發出了“致富祁東菜農,5年發展10萬畝黃花菜基地”的號召。在縣委書記張自銀同志的領導下,黃花集團緊密配合,制定措施。同年5月,時任湖南省省長的楊正午同志視察了黃花集團。在他的鼓舞下,黃花集團與菜農簽訂了菜價5年不降的收購契約,每公斤由1996年的6.8元提高到10元,並且5年期每年遞增上浮2%。由於價格的提高,祁東掀起了史無前例的種菜熱潮,1997年種植面積翻了一番,到2001年全縣實現種植面積15萬畝,近40萬菜農加入黃花種植行列,稻田純收入超過了4000元,戶均收入達5200元。與1991年前的基本收入相比,從1997年到2005年共為菜農增收27.92億元,加上1996年前的3.36億元,共為祁東菜農增收31.28億元。甘肅、陝西、山西等黃花產區主援黃花集團聯姻,黃花集團1999年來為全國貧困山區種植黃花增收近?元。1998年,大荔縣種植黃花菜年產量不足800噸,但沒市場。在陝西大荔縣政府的盛情邀請和高度重視下,黃花集團順利進駐了大荔。從1998年起大荔菜農不但解決了賣菜難的大問題,而且價格提高了30%,種菜熱情高漲。黃花菜由1998年的800噸發展到2005年的8000噸,7年內為陝西大荔縣農民增收5.2億元。同時應甘肅、山西等當地政府之邀,黃花集團在甘肅、山西、河南等地均設立了收購點,在全國進行全面收購,7年時間為全國產區農民增收10億元以上。

李映武李映武

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使黃花菜市場疲倦,出口價大跌,黃花集團在祁東縣剛按出台的收購價收到40%時,銷售不暢,公司從發展產業和不失信於民出發,還是堅持按簽訂的契約保護價收購到底。雖然公司當年虧損670餘萬元,但菜農當年多增收6800餘萬元,銀行的利息增加498萬元,公司沒向國家提出補貼的要求。

“毒黃花菜風波”幾乎使產業崩潰,全國人大代表李映武情系菜農,不辱使命,保護了百萬菜農的根本利益,使產業不斷發展。他一邊安撫百萬菜農,一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組織公關,僅在瀋陽就花費了100多萬元宣傳費用,全年累計為此花費400餘萬元宣傳費。最後上書中央,請求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並妥善處理,此舉得到了溫家寶、吳儀、回良玉三位國務院正、副總理的支持。同時,黃花集團全面按契約保護價收購黃花菜,2004年為保護全國菜農6億元的利益,公司虧損3500餘萬元而使黃花產業得以繼續健康快速發展。

拖欠菜農

拖欠銀行貸款上億元 拖欠菜農、商販1700多萬元以經營、銷售黃花菜而享譽全國的湖南映武黃花集團如今因巨額欠款終成“明日黃花”。該集團今天之窘境,被指是市場無形之手與政府這隻有形之手博弈的結果。

老闆“跑路”又返回7月,正值黃花菜採摘旺季。

在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石亭子鎮羅江村,遍野的黃花和忙碌的菜農構成了一幅豐收而美麗的風景。曾獲“中國優秀企業”和“全國鄉鎮企業管理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的湖南映武黃花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黃花集團”)就坐落在這裡。

然而彼時,祁東縣卻因“毒黃花菜事件”而震驚全國。而今年4月,“黃花集團總裁李映武失蹤”的訊息又在該地黃花菜農和商販中盛傳,“失蹤”源於“企業陷入債務危機無力償還菜農和銀行欠款”。據當地村民介紹,李映武在公司門前留下一紙《告祁東黃花菜農、各欠款戶及外地外省欠款同志書》後,於4月30日出走,具體時間不明。

此時,當地政府相關統計顯示,黃花集團已累計拖欠170多個菜農、20個商販1700多萬元菜款,欠銀行貸款達上億元,已經資不抵債。

不過,兩個月後的7月,有村民告訴本報記者,“老闆已經回來收菜了”。

本報記者在黃花集團看到,一張桌子旁幾個菜農正將黃花菜放在秤上稱重,稱完的菜農則忙著領錢、數錢,還有菜農推著小車正往院子裡送菜。據門口的幾個村民講,幾個月前這裡人去樓空,聽說政府又借錢給企業了,村民又把菜賣到了這裡。

在總裁辦公室,十來個人倚牆而坐,他們都是替黃花集團收購黃花菜的商販和拿著白條來要菜款的菜農。剛被羅江村支書李聚寶從地頭叫回來的李映武面對記者,定了定神,再用遲緩而又茫然的眼神掃視著這十來個人後,告訴本報記者:“企業陷入今天的危機,和政府要求企業承擔的責任太多有很大關係。”

李映武李映武

“黃花菜事件”是誘因李映武進入黃花菜產業已有20多年。曾經,他與湖南省農科院專家共同研究“脫水保鮮黃花菜”技術,成功解決了雨天爛菜的難題。

在黃花集團的帶動下,祁東縣黃花菜種植業開始快速發展。1997年,在省市各級領導的鼓勵下,黃花集團與菜農簽訂了菜價5年不降的收購契約,每公斤由1996年的6.8元提高到10元,並且5年期每年遞增上浮2%。由於價格的提高,祁東掀起了種菜熱潮,到2001年,全縣種植基地擴展到10個鄉鎮,共有10萬農戶和40多萬農民參與,種植面積擴大到16萬畝,年產量6萬噸,年產值突破4億元。2000年,黃花集團還被國家確定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成為湖南省24家國家級龍頭企業之一。2002年,黃花集團總部遷離祁東基地移師衡陽。2003年,公司貸款投資1.06億元建成了一期速凍保鮮、凍乾黃花菜生產線和黃花速食麵、紅薯冬粉、米粉生產區。

2004年,一場席捲全國的“毒黃花菜”風波致該年上半年全國黃花菜銷量銳減了三分之二,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2000餘噸黃花菜滯銷現象。國內外黃花菜消費市場嚴重受損,銷量下跌了70%以上。黃花集團的優質黃花菜也受此“株連”。當時,黃花集團拖欠1.44億元到期貸款無力償還,1.71億元收購資金難以籌措。

在銷售陷入困境情況下,黃花集團按照相關部門保護菜農利益的要求,靠貸款仍繼續實行保護價收購。據李映武稱,當年公司收購了全國80%的黃花菜,計4萬餘噸,虧損6700餘萬元,衡陽深加工廠也被迫停產。

從2005年起,黃花集團開始向商販和菜農打白條收購黃花菜,期限為一年。在政府和銀行的支持下,此時的李映武仍信心十足,表示力爭花6年時間還清銀行全部貸款。然而,隨著銀行貸款本金的劇增,利息加重,黃花集團已不能自拔。

快速擴張是主因企業陷入債務危機後,李映武多次將情況反映到湖南省及衡陽市。2005年7月26日,湖南省地方金融證券辦、省農辦、審計署駐長沙特派辦、省農行等部門組成的調研小組專程到衡陽市和祁東縣對黃花集團在收購旺季中出現的銀行貸款到期不能歸還、收購資金短缺等問題進行了調查。

調研小組認為,企業規模擴張擠占了流動資金。《調查報告》中稱:“2002年省農行向企業發放3000萬元項目貸款,用於新建2.6萬噸/年速凍保鮮黃花菜生產線。由於企業沒有嚴格按照銀行評估論證進行投入,使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到8500萬元,項目總投資比原評估時增加4210萬元,據了解實際投資達到1.396億元。此外,企業為了融合政府工程,享受政府部門許諾的優惠政策,無計畫擴張,在新建2.6萬噸/年速凍生產線後又占地75畝,建成黃花速食麵、紅薯冬粉、米粉生產區。由於企業固定資產擠占流動資金,因此導致流動資金嚴重不足,流動比率低下,收購資金也不能及時補充。”

對此,《調查報告》提出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要理解企業難處,對農副產品收購不能為了農民利益長期採取“保護價格”收購。農行和當地政府部門還應嚴格控制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嚴禁盲目擴張。

審計署長沙特派辦也在2005年7月一份重要審計情況中表示:“黃花集團作為龍頭企業出現資金困難,根本原因是自有資金嚴重不足。為了兌現按保護價收購的承諾,不得不靠向銀行大量借款和向農民打白條來維持,負擔的財務費用和社會責任過重,自我積累和抗風險能力較低。”

湖南省發改委在80號檔案《關於湖南映武黃花集團有關情況的調研報告》中也認為:企業新上投資項目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向城市擴張中,遠離了基地,提高了成本。凍乾黃花菜生產線,由於產品成本高,國內消費者難以接受,國外市場尚未打開,開工嚴重不足。方便米粉、速食麵生產線,由於市場和技術等原因,基本上處於停產狀態。同時新產品市場開拓力度不大,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李映武李映武

由盛至衰需反思面對李映武“企業陷入今天的危機,和政府要求企業承擔的責任太多”的抱怨,祁東縣各部門並不認同。實際上,自2006年起,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各級相關部門一直在努力“挽救”黃花集團,但仍未能使之走出困境。

祁東縣政府副調研員何祥德一直分管縣裡工業和協調黃花集團事務。他表示,李映武此前的出走其實是在向政府施壓。他說,企業的興衰關鍵還是要看管理者,幾個億的資產在李映武這樣一個普通農民、普通教師手中,如何科學管理使用,有沒有能力駕馭值得深思。還有政府扶持的方法是否科學,企業的發展是搞成政績工程,還是按市場規律辦事,這些都需要探討。具體到黃花集團,脫離主業,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快餐面生產線、冬粉生產線這些微利企業上,無異於舍本求末。

“黃花集團的債務關係到百姓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我們已經和李映武溝通過,由他向法院提出破產還債申請。”何祥德告訴本報記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法院已經準備立案,政府還專門抽調幾個人在做這件事,但因涉及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等眾多環節,時間最快也要一年。

記者看到,在黃花菜收購大忙季節,祁東縣政府召開了協調會,通過農村信用聯社安排小額貸款以農戶相互擔保的方式,為100多個菜販解決收菜資金。考慮到黃花集團目前資金困境,縣財政和縣信用聯社總計安排了220萬元借款給黃花集團收菜。

李映武李映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