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強

李揚強

李揚強先生1941年出生於杉洋。1964年從福建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後,長期在古田一中擔任語文教師,桃李數千,多有建樹。二十多年前,筆者有幸在他門下學習兩年。先生為人儒雅謙和,講課疏密有度,善於啟發引導,極富感染力,至今仍留下深刻印象。先生後兼任縣政協副主席,主編新編的《古田縣誌》、《古田年鑑》、《古田一中校志》等,共幾百萬言。

基本信息

文本簡介

這本18萬字的《藍田古文化》,詳細記述了杉洋村從唐代到清末(部分內容延至現代)的自然環境、村落姓氏、鄉傑寓賢、古蹟名勝、民俗宗教、詩文雜記等,全方位透視了杉洋古文化悠久之淵源,深厚之底蘊,以及世代相承的傳統。該書不僅內容豐富詳實,而且文筆行雲流水,編排清晰有序,加之所附的100餘幀珍貴之照片,十多幅書法名家之精品,更增添了本書的書香墨韻。本書不愧為一部優秀的鄉土文化教材。

李先生是一個以挽救和弘揚鄉土文化為己任的理想主義者。他多年來痴迷於鄉土文化的研究,對故鄉藍田燦爛悠久的文化積澱更有一種解不開的情結。書中那張攝於1946年的杉洋古村照片,先生珍藏了半個多世紀。在荒誕的“文革”歲月,先生因害怕引來麻煩,將一部珍藏多年的族譜燒毀,這件事成為他心中永遠的悔痛,也成為他立志保護鄉土文化的動力。他感動於張小軍等學者不遠千里從京城來僻遠山村進行多年的田野考察,感到作為本鄉本土的文化人,更有責任和義務為鄉土文化的保存和發展盡一份力。他深切希望家鄉的文化不再因自然和人為的因素而遭到毀壞,同時也盼望、期待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使藍田能夠列入省級乃至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使傳統文化能夠古為今用,不至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迷失方向。隨著年歲的增長,先生對整理藍田古文化的熱情越來越濃烈。

為了完成這部著作,先生付出了十多年的心血。1992年先生受聘主編《古田縣誌》。此後幾年,他遍閱歷代方誌,從中接觸到大量有關杉洋的文史資料。他有意識地對這些資料進行摘錄、梳理、比較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先生又花了幾年時間,展開對杉洋余、李、彭、林四大姓氏族譜的研究。按當地風俗,族譜外人是不能隨便看的,但由於先生是本鄉人,各姓保管族譜的人都很支持,有的甚至把藏族譜臥室的鑰匙交給他。因為族譜不能借出,也無法複印,看到有用的資料,就只能一字一字地抄錄。經先生翻閱過的族譜,總計不下300萬字。

此外,走訪、察看、收集口碑資料也是先生積累資料的重要途徑。比如,為了摸清有價值的古宅民居的狀況,先生在鄉親的帶領下,連續跑了幾星期,看過百餘座老屋,採訪了百餘位老人,才寫成“古蹟”中有關“古宅民居”的內容。10多年的心血付出,終於凝聚成這部帶有濃郁鄉土氣息和深厚學術風格的書籍。

重要意思

目前社會正處在急速的變遷中。強勁的世風不僅改變著鄉村的外貌,而且改變著其溫良敦厚的品格。那些老村、古鎮、舊宅、敗祠、發黃的族譜,似乎正在離我們遠去。但有誰能否認,它們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延續著民族的精神,奠定了我們文化的根基。《藍田古文化》表面上描述的是一村一地的文化遺骸,但先生真正的立意卻是其中的“精神”。比如,他把“古蹟”看作是古文化的精華,用了很大的篇幅,為的是闡明古蹟的毀壞是“人為的大缺憾,歷史的大遺憾”。古蹟的恢復與重修則是文化的覺醒和世代的傳承。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要對古蹟加以刻意的保護。同樣,先生把“人物”看作是文化的靈魂,作為另一個重點加以闡述,為的是說明育人環境、家族背景、先賢傳道、村落經濟、祖訓家教等是人才成因的綜合因素。這就使得《藍田古文化》不僅有了傳統方誌學的意義,而且有了學理研究的價值,同時對現實也有重要的啟示。這也是先生寫作本書所要達到的重要目的。

古田縣杉洋村古稱“藍田”,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奇特村落。藍田溪從村邊緩緩流過,為敖江之源。據史料記載,歐陽修、王安石等唐宋大家與藍田名士有過深交,朱熹曾流寓這裡並設書院講學。杉洋生態環境獨特,歷史底蘊深厚,賢達甚多,歷來是古田的文化重鎮。清華大學張小軍教授被它豐厚的文化遺存所吸引,專程來此作田野考察,撰有《藍田》和《福建杉洋碑銘》等專著。李揚強先生的《藍田古文化》是又一部全面展示杉洋絢麗多彩的鄉土文化的力作。

基本信息

李揚強 李揚強

普寧市人,男,1932年11月生,在市財政局工作,巳退休。 1983—1992年任汕頭市財政局局長,十年來,認真執行改革開放政策,針對汕頭市經濟建設實際,積極挖掘財源,大力促產培財,加強財政監督,年年完成或超額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各項財政指標,確保各項改革措施的實施,至1992年底,全市財政收入是十年前的6.7倍,為汕頭市經濟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潮汕海內外財經界名人

潮汕海內外名人倍出,有政法界、工業界、農業界、交通界、科技界、衛生界、財經界、文藝界、新聞出版界名人。以下是財經界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