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進士出身東川府知府]

李德生[進士出身東川府知府]

李德生(1782年2月25日-1852年10月28日),字仲惠,號培階,河南南陽鎮平縣石佛寺李營人,清朝政治人物。嘉慶十八年(1813年)鄉試中舉,嘉慶二十四年(乙卯恩科)登進士,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門下,敕封文林郎,誥授朝議大夫。歷官雲南定遠縣、大姚縣、易門縣知縣,鎮雄州知州加同知銜、巧家廳同知兼攝東川府、東川府知府。

生平

李德生手跡拓片(照年、長軍、王克) 李德生手跡拓片(照年、長軍、王克)

嘉慶十八年(1813年)鄉試中舉, 出自湖北天門蔣立鏞門下(蔣立鏞:嘉慶十六年辛未科進士狀元,以翰林院修撰任嘉慶十八年八月河南鄉試正考官)。

林則徐書信 林則徐書信

嘉慶二十四年(乙卯恩科)登進士, 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門下(林則徐:嘉慶十六年辛未科進士, 以翰林院編修任嘉慶二十四年四月會試同考官)。

李德生印 李德生印
培階印 培階印

道光十三年二月(1833年3月),吏部選派雲南省定遠縣知縣(民國三年改稱牟定縣至今),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1833年9月28日)仲秋節到任。 題其署衙大堂名曰:“與民相見”,楹聯為:“早坐堂,早結案,早完國稞,勤勤慎慎,從此地做去;不想錢,不生氣,不縱家丁,安安祥祥,向其中討來。”每次出門,不用威儀,僅一二僕人相隨,路遇百姓爭執,每置座而勸解之。勤政愛民,清廉奉公,無日不以興利除弊為急務。 裁減童生考試費用,捐增文龍書院膏火(津貼)以發展教育;精簡吏役剔除徵稅中間環節,替山區窮苦農民完稅,減輕底層人民負擔;積極回響林則徐禁菸運動,查禁地方罌粟;在深山密林形勢險峻要道關隘處築路建哨,維護地方治安,利於商賈行旅;建平成閘以興修水利;逢農事節令必到鄉間視察農民耕種豐欠,李德生有《午日賞農》詩一首:“寒煙連樹子規啼,田野爭趨雨一犁。人向忙中過節令,我乘霽後踏新泥。榴花結艷輝紅陌,菖葉分光映綠畦。獨恨此行忘載酒,慰伊力作遍招攜。”

李德生纂修定遠縣誌 李德生纂修定遠縣誌

1834年政通人和,申請修《定遠縣誌》,獲雲南布政使司批准,由李德生任纂修,於道光十五年冬成書。李德生在《定遠縣誌》凡例中強調:“惟實實有關於此地民生大事始錄之,恐其一字之誣誣全書,因理正之以成信志 。《定遠縣誌》自天文、地理、山川、建制、暨學校風俗,靡不詳載。類分三十六目,共成八卷,以卷領目,以目為志。詳而不冗,簡而不漏。採訪節孝百三十人予以旌表,表彰貞節,維持風化。倉儲一志,內容詳備,防災救災,可見一斑。《定遠縣誌》最早用文字記錄了中國西南邊疆彝族傳統左腳舞等民族風俗;最早用文字記錄了定遠縣銅礦生產。後人采之,即據為千秋之信史。

道光十七年(1837年)署大姚縣知縣三個月,時間雖短暫,但任事實心,行政幹練,裁汰規費,減免童試卷價,夫人教姚民紡織,造福大姚百姓,姚民竟立長生祿位,禁弗能止,其政績被道光 《大姚縣誌》撰文永記。三個月後復任定遠縣知縣,在任六年定遠大治,立大功五次。

易門縣誌 易門縣誌

道光十八年(1838年) 調任易門縣知縣加五級,紀錄二十一次。初抵任時頗繁難,前任多名循吏皆因銅政被議,李德生有《易門即事詩》云:“宦跡蓬飛兩鬢殘,笵甑褚笠守儒寒。學為廉吏談何易,博得循聲稱亦難。才短愧無新雨露,事忙懶換舊衣冠。何時閒散償歸志,平子台前把釣竿。”經過深入細緻調查研究銅務(開採、冶煉、儲運、銷售)著《銅政論》 ,決心革除之前各級官吏諸多攘公肥私弊端,改進銅礦管理辦法,銅產量增加。

道光二十年六月(1840年7月)升鎮雄州知州(加一級),十月丙子(十月十三日;11月6日),又以辦銅逾額加同知銜。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辦銅出力升東川府知府。李德生以民生為執政首要,體恤民苦,仁政惠民,向上請準減免繁重礦稅,捐置義地,使眾多失業礦工得以復業,為惠尤巨,深受各族百姓愛戴。

林文忠公政書 林文忠公政書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東川府城垣坍塌,稟請重修,照前規模加高三尺,內皮改用方石扣砌,另用淨土築填牢實。垛口排牆,一律拆砌,添用新磚。石帽樓櫓,炮台柵門,重新建造,較前堅固。城身高二丈一尺,周圍垛口一千三百七十二個,李德生帶頭捐銀並勸官紳士民富戶捐銀,共籌捐銀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六兩,並未報請帑。事俊題奏,蒙議敘在案。

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三日(1847年2月27日), 東川府巧家廳湯丹廠突發回漢百姓聚眾持械鬥毆傷斃案,史稱“湯丹案”,李德生聞信,從一老奴,單騎走山徑中,越兩晝夜達難所,處置審理“湯丹案”強調:“同系赤子,但分良莠,不問漢回”。判別曲直,分清首從,只誅首犯,從者不問。調撥糧款對難民給糧築屋予以救濟,並拿自己的俸銀安慰撫恤難民,民怨釋然。受到時任雲貴總督林則徐的高度讚賞:“汝之為官,可謂不負所學,亦不負吾所知矣!即如湯丹一案,誰能如是,肯如是,敢如是者!”林則徐親書“太守第”匾額贈與李德生,深加獎勵卓異列上考,李德生在東川府四續其任。

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年老請辭,朝廷未批准,且以助永昌軍需功繼續留任東川知府(道光三十年五月至十月任巧家廳同知兼攝東川府),鹹豐二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852年10月28日)以疾終於東川府官邸,享年七十一歲。

論著

楚雄地方志全書 楚雄地方志全書

已知的李德生論著有:《定遠縣誌》,《易門縣誌手稿》,《銅政論》,《重疏水城碑記》,《平成閘記》,《惠民倉碑記》,《裁革考試陋規碑記》,《配給新添哨兵銀米記》,《北界呈請自立小戶判詞》,《捐給軍犯口糧記》,《鎮西樓二故官像》,《倒插山茶》,《僧天文》,《躍龍門》,《樟木樹》等文;詩《開徵》、《住蓮城寺》、《由蓮城寺回縣》、《午日賞農》、《易門即事詩》等五首。

李德生纂修雲南《定遠縣誌》被收集到《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誌全書》中,雲南人民出版社已於2005年出版發行。《定遠縣誌》抄稿本還被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作為中國邊疆民族地區方誌叢刊,於2010年8月1日影印出版發行 。易門縣歷次修志都全文載李德生所著《銅政論》和《重疏水城碑記》。

河南《鎮平縣誌》、雲南《東川府志》、《定遠縣誌》(牟定縣誌)、《易門縣誌》、《大姚縣誌》、《鎮雄縣誌》、《會澤縣誌》、《巧家縣誌》、《楚雄彝族自治州舊方誌全書》、《東川古代簡史》,以循吏立傳記載李德生的事跡。清代縉紳錄集成(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書)一書對李德生在雲南各地任職有比較詳細的記錄,林文忠公政書和林則徐集(奏稿、下)有李德生任東川府知府期間處置審理湯丹案的記載。道光朝實錄157二十年十月丙子(十月十三日;11月6日)記載“以辦銅逾額,加雲南知州李德生同知銜”。

墓葬

李進士墓,鎮平縣文物保護單位,鎮平縣人民政府2011年12月公布,保護範圍:以墓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四向各外延二十五米。

鹹豐四年(1854年)靈柩由三子李暘四子李晉護靈,從雲南東川啟程經水路回河南老家,所過州縣均對靈柩刷漆一遍以示哀悼,長子李旭次子李暉陸路接靈。鹹豐四年十月十九日(公元1854年11月8日)歸殯西老墳祖塋。

評價

東川府志 東川府志

李德生抱著“造福一方百姓”的純樸理想,雲南為官二十載,由定遠、大姚、易門、鎮雄、巧家、至東川,每到一地都能整頓吏役,興利除弊,發展生產,親民惠民。 《東川府志·循吏篇》記載:知府李德生,性仁愛,教民勤儉,捐置義地,廠欠有逃亡者稟請豁免,硐戶子孫得以復業,為惠尤巨。李德生一身正氣,慷慨捐助,病故後運送其靈柩回家鄉的資費拮据不夠,只能暫厝於江右人之鄉堂,夫人先回原籍籌措資費,兩年後(鹹豐四年十月十九日;1854年11月8日)靈柩才運回故里安葬。

光緒二年鎮平縣誌編纂者及李德生傳作者王翊運(鎮平侯集人,舉人出身、85歲)在撰寫李德生墓碑文時萬分感慨:“張恭人先歸,兄弟(指李暘李晉)拮据,歸櫬之資仍由原籍所措置......令人敬仰之餘又為長太息唉,嗚呼!音容雖隔模範匪遙。”李氏家族中流傳,李德生在官場曾遇一贓官,那贓官譏諷李德生所穿馬靴破舊,李德生當面回敬贓官:“幫破底子好”!那贓官頓時面露尷尬無言以對。

家族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始祖 葬大老墳(營北) 名諱失考

二世祖 葬二老墳(廟崗沙溝東) 名諱失考

三世祖 葬二老墳 (廟崗沙溝東) 相傳名諱福景 不知確否

李蛟龍(太高祖,字海吾,墳在蘇寨東南)

李世奇(高祖,字茂等,府庠生,墳在蘇寨東南)

李 彩(曾祖,字繪天,號繪堂,鄉飲介賓,生於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一日,卒於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享年七十七,拔塋西老墳)

李儁暢(祖,字秀萬,歲進士,以孫德生官知府誥贈朝議大夫,光緒縣誌載其“篤志勤學人推為純儒”,建“和平堂”,立祖訓:耕讀傳家即為敬宗尊祖,忠厚善良便是孝子賢孫,謙恭儉讓。生於乾隆元年四月三日,卒於嘉慶十年九月十三日,享年七十)

李 銑(伯,字金澤,太學生,東和平堂)

李 錦(父,字雲章,邑庠生,西和平堂,敕贈文林郎,加贈奉政大夫,誥贈朝議大夫,生於乾隆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卒於嘉慶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享年六十三)

楊太恭人(母,誥贈太恭人,生於乾隆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卒於道光十年七月初一日,享年七十四)

兄弟四人大行九人:

李大生(堂兄,行一大行一)

李恒生(胞兄,監生,行一大行二)

李德生(行二大行三,進士)

張恭人(配偶,誥封恭人,生於1778年11月12日,卒於1860年12月26日,享年83,與進士合葬)

李本生(胞弟,行三大行五,歲貢生,縣誌載其品優學裕家居授徒等於河汾之設教焉)

李琳生(胞弟,行四,學成而未得年)

李華生;李廣生;李運生;李景生(堂弟)

子四人:

李旭(長子,字曉亭,號竹泉,附貢生,侯銓訓導加理問銜,敕封儒林郎。生於嘉慶十年二月十三日辰時,卒於同治五年八月十七日酉時,享年六十二)

李暉(次子,增貢生,侯銓訓導,敕封文林郎)

李暘(三子,附貢生,運銅銜,任琅白兩井鹽課提舉,署安寧羅平兩州知州,誥授奉政大夫)

李晉(四子,監生,貴州遵義同知,誥授奉直大夫)

孫十一人(子輩):

李子強(長孫,大門 ,字毅斎,號小泉,歲貢生,清例授修職佐郎,五齡熟復爾雅,任光緒縣誌採訪,任石佛寺義學經理,因皖匪猖獗曾居葦湖山寨,晚年修家譜牌位,請縣誌總攥者舉人王翌運撰進士碑文,為祖進士立碑並沐浴更衣親書碑文,一生樂善好施,寧虧己不虧人,生於道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寅時,卒於宣統二年七月初七日戊時,享年八十五,墳營北)

李子襄(邑庠生);李子川(六品軍功,敕封承信校尉);李子卓(孫,二門)

李子滇(從九品,敕封登仕佐郎);李子封(太學生);李子勉(五品藍翎,誥授奉直大夫);李子雄(五品藍翎,誥授奉直大夫);李子堃(孫,三門)

李子衿(八品軍功,敕封保義校尉);李子黔(孫,四門)

曾孫二十八人(夫輩)

玄孫六十一人(鴻輩)

六世孫百十二人(毓輩)

七世孫二百三十六人(克輩)

八世孫三百九十八人(守輩)

九世孫(家輩)

十世孫(法輩)

振作顯榮,光傳慶永

大事年表

童生;幼年就讀於縣城西趙河泮五嶽廟名校名家(十六歲)

祖儁暢歲貢生;嘉慶四年(1799年,十七歲)

貢生;嘉慶五年(1800年,十八歲)

長子旭出生;嘉慶十年二月(1805年,二十三歲)

祖儁暢故;嘉慶十年九月(1805年,二十三歲)

中舉;嘉慶十八年八月(1813年9月,三十一歲)出自湖北天門蔣立鏞門下(蔣立鏞,嘉慶十六年辛未科進士狀元,以翰林院修撰任嘉慶十八年河南鄉試正考官)

第一次進京會試未俊;嘉慶二十一年三月至四月(1816年4月至5月,三十四歲)

父錦弟琳故;嘉慶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正值第一次進京會試期間,對考試有重大影響,返家後哀泣毀脊禁食,母勸勉始進膳(1816年5月6月,三十四歲)

中進士;嘉慶二十四年乙卯恩科登進士(1819年,三十七歲 ),出自福建侯官林則徐門下,林則徐:嘉慶十六年辛未科進士, 以翰林院編修任嘉慶二十四年四月會試同考官,分校禮闈第十二房,推薦五十餘卷,得士狀元陳沆等十三人。

居家授徒室廬為滿;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十八歲)

臨潁書院講習;道光五年(1825年,四十三歲)

南陽書院講習;道光六年(1826年,四十四歲)

長孫子強出生;道光六年十月(1826年,四十四歲)

母故;楊太恭人卒於道光十年七月初一日,享年七十四(1830年,四十八歲)

雲南定遠縣知縣;道光十三年二月吏部選派(1833年3月,五十一歲)

赴任定遠知縣途中遇昆明大地震,奉委勘災,見昆明縣城鄉,震倒房屋壓斃人口甚多,哭聲遍野,聞者傷心。澄江府暨嵩明州一帶更重,惟迤西頗輕(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五十一歲)

到任定遠縣知縣;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到任,勘察災情,尚無倒斃者,心甚慰(1833年9月28日,五十一歲)

著《裁革考試陋規碑記》;道光十三年秋冬(1833年,五十一歲)

著《北界呈請自立小戶判詞》;道光十四年(1834年,五十二歲)

修《定遠縣誌》;道光十四年冬至十五年冬(1834---1835年,五十二,五十三歲)

雲南大姚縣知縣;道光十七年(1837年,在任三個月,五十五歲)

雲南定遠縣知縣;道光十七年復任(1837年,五十五歲)

贈部屬劉文燦(鎮平縣高丘鄉谷坡村人)《拔幟先登》匾

雲南易門縣知縣加五級,記錄二十一次;道光十八年任(1838年,五十六歲)

著《重疏水城碑記》;道光十九年(1839年,五十七歲)

著《銅政論》;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十八歲)

修《易門縣誌》;稿成未付梓,擢升鎮雄知州(1840年,五十八歲)

雲南鎮雄州知州加一級;道光二十年六月任(1840年,五十八歲)

雲南鎮雄州知州加同知銜;道光二十年十月丙子(1840年十月十三日,五十八歲)

雲南東川府知府;道光二十二年任(1842年,六十歲)

重修東川府城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六十二歲)

處置審理“湯丹案”;道光二十七年正月(1847年,六十五歲)

向林則徐匯報“湯丹案”;道光二十七年春夏(1847年,六十五歲)

送林則徐東歸至霑益州;道光二十九年冬(1849年,六十七歲)

巧家廳同知兼攝東川府;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十八歲)

呈請辭職朝廷未批准仍留東川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十八歲)

鹹豐二年九月十六日以疾終於東川府官邸

鹹豐四年十月十九日(公元1854年11月8日)歸殯西老墳祖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