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文

李好文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府東明縣人,至治元年(1321)進士及第,參與編修《遼史》,《金史》和《宋史》。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府東明縣人。至治元年(1321)進士及第,授為大名路濬州判官。後入朝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國子監助教。

介紹

泰定4年(1327),被任為太常博士。一次,盜賊偷竊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廟中的神主(牌位),李好文上言:“按

李好文李好文
照古代的禮制,神主應當用木頭製作,用金銀玉石製成的祭祀用具,應當別用一間屋保管起來,以免被盜。”又說:“自我朝先祖建國以來,已有七八十年,每次遇到大的禮節,都是臨時將祭祀用具取來用,太常博士不過是按照慣例應答用而已。以前,詔令臣下纂修《集禮》一書,而令各省和地方各郡設定專門部門進行纂修工作,這樣做自然長久難以修成。禮樂之事應以朝廷所制訂為標準,地主郡縣哪裡有什麼禮樂!”李好文又告知掌管太常儀禮院的長官,請上級從部下屬吏中選擇了幾個人,又請求調用書庫中的各種有關文字材料,以採錄選擇。三年之後,該書纂修完成,共50卷,起名為《太常集禮》
後來,李好文被遷升為國子監博士。趕上父母去世,解職歸家。守喪完畢之後,又被啟用為國子監丞,升拜監察御史。當時,朝中又用“至元”年號紀年,和以前重複。李好文上書說:“年號襲用過去已經用過的,自古以來也未曾聽說。襲用過去的名字,卻沒有當時的實際,不見得有什麼好處。”並且談了現在比不上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的情況十幾條。到河東去檢錄審驗獄中的囚犯,有一個叫立拜拜的囚犯,犯的是殺人罪,卻未找到兇器和足夠的證據,押了14年還沒有決斷。李好文說:“哪裡有判決不了的案子拖延這么久的!”下令立即將其釋放。諸侯王的師傅撒都剌用腳把別人踢死,許多人都說:“依仗王爺的勢力而殺人,比使用兇器還惡劣,況且是在向別人勒索時而殺了人家,其情節尤為嚴重。”下令將撒都剌處以死刑。訊息傳出,河東為之震動。之後,李好文又受命主持河南和浙東兩道廉訪司之事。

事跡

至元6年(1340),皇帝親自在太廟中舉行祭祀,詔令李好文主管太常禮儀院之事。至正呀元年(1341),拜除為國子監祭酒,後改為陝西行台活書侍御史,遷為河東道廉訪使。至正3年(1343),朝廷興行郊祀之禮,又召李好文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事。元順帝親自主持祭祀,到元寧宗的廟中時,派阿魯問李好文說:“哥哥可以向弟弟行拜禮嗎?”李好文和博士劉聞回答說:“即帝位在別人之後,就應該行後代之禮。”元順帝便行了拜禮。從此以後,元順帝每次親自主持祭禮,必定命李好文充任禮儀使之職以輔助祭祀。至正4年,除為江南行台活書付御史,李好文還未出發,又改任為禮部尚書,參與編修《遼史》《金史》《宋史》 ,除為治書侍御史後,仍然參與修史的工作。不久,命李好文參議中書省之事。工作十天后,因編修史書工作繁忙,仍回原職任治書,後來,又任命李好文為陝西行台治書侍御史。當時,行台之中官吏人員不夠,李好文一人獨自處理行台中的各種政務。朝廷派使者出巡西蜀(今四川成都),使者官報私仇,污衊西蜀廉訪使曾文博,僉事兀馬兒和王武等人犯罪。曾文博被迫害死;兀馬兒忍受不了拷打而被迫承認有罪,王武不屈服,被處以輕君侮上之罪。李好文聞聽後說:“奉使代替天子巡行四方,應當察問民間百姓的疾苦,處罰邪惡,伸張正義。而現在,從行者到各郡縣,不曾聽說舉劾過一個人,惟獨有關的官吏,卻沒一個能夠倖免的,這怎么符合正大光明的原則呢?”李好文便率領御史極力辯解王武等人的冤枉之情,並談了十幾件奉使不不法的事情。至正6年,任李好文為翰林侍講學士,兼國子監祭酒,又遷改集賢侍講學士,仍然兼任國子監祭酒的職務。
至正9年(1349),李好文出朝任參知湖廣行省政事,改任湖北道廉訪使,不久,又召任為太常禮儀院使。這時,元順帝因為皇太子年齡逐漸長大,為加強教育,開設端本堂,令皇太子入學其中,令右丞相脫脫,大司徒牙不花二人負責端本堂的事務,而命李好文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參與教育皇太子之事。李好文極力推辭,上書宰相說:“古代三代的聖明君王,莫不把教育太子放在優先的位置上,蓋帝王君主治理天下之術為根本,古代聖賢的道保存在經書之中,而傳司經書是為明習治天下之道,出京師治理民政事務是為了鍛鍊能力,關係重大,關鍵在於要選得合適的人。如果自身的品德行為不足為人模模,便不能勝任養育太子德行的重任。如果自身學問不是臻於高深的境界,便不足以啟發太子的聰明過智。應該選求品學兼優的鴻儒,以輔助養育有關國家興衰的盛事。而我李好文天資本來就低下,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素來就很輕,草野鄉村的習氣已積久成習,難以祛除,章句學問的功夫又因忙於俗事而耽誤已久。突然肩負這樣的重託,實在是難以擔當。請一定選擇比我更好的人,這樣國家可以因得人而興盛,而我也免於被別人譏刺妨礙賢人進身之路。”丞相把李好文的書信呈獻給了元順帝,元順帝讚嘆了他,卻不答應李好文的請求。李好文說:“要想求得古代聖賢的二帝三王之道,必須由孔子的儒學入門,這些書有《孝經》,《大學》, 《論語》《孟子》《中庸》等。”李好文又將這些書的要點摘出來,按照經書的意思加以注釋。又博取歷史傳記和前代學者的論說中那些有關治理國家的綱領,並和經書的意旨相契合的,在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仿照真德秀《大學衍義》一書的體例,寫成一本十一卷的書,書名為《端本堂經訓要義》 ,寫上奏章,奉獻給元順帝。元順帝詔令將此書送到端本堂,命皇太子學習。
至正16年,李好文又上書皇太子說:“臣所要說的,就是以前進獻的經典中所講的,殿下應、以臣所進的各書,參考《貞觀政要》, 《大學衍義》等書,如果真能夠一一參悟前推廣套用,則日理望萬機,以致天下太平,實在也並不是很難的事情。”皇太子非常肅靜地接納了李好文的話和書。以後,李好文屢次以年老為由請求辭官,一而再,再而三,遂被拜為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學士承旨一品的俸祿以終其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