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堂村

李堂村

李堂村位於新密市東南約八公里處。地質構造和新密市的其它地區一樣,屬華北地區的組成部分。溝東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李堂街是集市和工業貿易中心。密新公路(甘觀公路)穿村而過,村部座落在李堂街中部。

河南省來集鎮李堂村

地理位置

李堂村位於新密市東南約八公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6',北緯34°29',東鄰宋樓、西於溝,西依甘砦,北靠高溝,南接東店王村,黑溝從村中間自北而南穿過,把李堂村自然分割成東西兩部分。
溝東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李堂街是集市和工業貿易中心。密新公路(甘觀公路)穿村而過,村部座落在李堂街中部。
溝西被四仙廟溝、瘟神廟溝、小砦溝、醋坊溝、官地溝、廟溝分割成若干個自然村落

地質地貌與氣候

李堂村的地質構造和新密市的其它地區一樣,屬華北地區的組成部分。基底是前震旦紀變質岩系,基底之上復層由震旦紀和以後的各地層組成。此外,還有侵入的岩漿岩。燕山期的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以及喜馬拉雅期的上升運動,對李堂村現在的地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堂地處山地和平原的過渡帶,屬豫西丘陵地帶,西高東低,溝壑交錯,海拔250―350米,洧水從南面境內自西向東穿過,屬洧水流域,土壤主要為褐土和黃立土,有少量白面土。
李堂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乾燥,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5℃,夏季最高氣溫達42。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多集中在夏季,年降水天數90天,大風天氣18天,乾熱風、暴雨、冰雹年均6―7天,乾旱機率十年九旱,春旱較多,伏旱次之。

自然資源

李堂村地下資源以煤為主,清朝前已有開採,民國時私營煤礦已經遍布全村。建國後1971年建成來集公社李堂煤礦,後於1982年又建成村辦李堂煤礦,於2004年合併時廢棄。粘土、鋁石、石灰石儲層較深,可開採價值較低。

環境治理

70年代前,李堂村民以農業為主,轄區內無工業、企業,洧河及境內小溪清澈見底,魚蝦成群,黨和政府號召民眾治山治水,綠化家園。全村民眾植樹造林,美化環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世紀80年代後,集體和個體工業、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大量的煤煙、粉塵、硫氮化合物等有害物以及噪音的污染,使全村區域內空氣污濁,能見度大大降低,嚴重地影響了村民的身心健康。
自90年代末,村“兩委”就開始了環境的綜合治理。淘汰了資源型企業和嚴重污染型工業,著手對三廢進行無公害處理,修建綠色休閒廣場,綠化道路,購置垃圾清理車兩部,垃圾桶100個,組建專業環衛隊,治理背街小巷。使李堂村環境煥然一新。現在兩委正在拓寬思路,鄭重承諾還李堂村民一片藍天白雲。

村名考

遠古時期,李堂村境內自北而南有一條大溝穿越而過,溝汊縱橫,叢林密布,渺無人煙,黑瞎子經常在溝內出沒,行人懼之,呼之曰黑溝。
漢初,宮廷畫師毛延壽因選美作弊,誣繪昭君宮像,獲罪棄市,其子毛裕德率族東遷,來到洧水北岸黑溝口岔處,與其族人建宅定居,人們稱之為老官岔,並把與毛宅相鄰的洧水河潭稱為毛潭,留下老官岔和毛潭的傳說多多。至今老官岔仍是徐家門村民組、黑溝村民組、水磨垌村民組和王村胡家門村民組的統稱。
唐初,大醫藥學家孫思邈為探討、收集整理岐黃醫術來到密地洧水北岸,傍槐結廬,採藥醫病,著述立說,醫澤廣布,村民感其恩德,聞其逝,建廟祀之,以藥王廟冠諸村名,曰:“藥王廟村”。明初藥王廟村潘姓、白姓和田姓為大戶人家,雜姓則在黑溝岩穴而居,墾荒謀生漸成村落,後藥王廟村起集,為藥王廟集屬盧村保轄。下轄藥王廟村、黑溝村、老官岔村三個自然村。
據嘉慶二十二年《密縣誌》縣境圖圖二記載:李堂在藥王廟北。坊保篇載:天仙保轄李堂、盧村保轄藥王廟集,藥王廟集在藥王廟南,李堂與藥王廟集屬兩個不同轄屬接壤同在村落。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六月十三日,太平天國義軍犯密陷城,14日火焚藥王廟,殃及藥王廟集。重建時李堂李氏在藥王廟集建李氏奶奶堂一處,稱李家堂。據鹹豐七年廟碑記載:藥王廟集易名為李堂集(疑鹹豐三年至七年官方出現建置區劃變更事宜)。李堂作為官方村名傳承至今,而藥廟作為民間地名也一直流傳至今。
李堂――又名藥廟,千百年來,李堂就是密縣通往新鄭、禹縣的交通要道。隨著時代的變遷,李堂村的建置名稱也在不斷變化著,從古代的里甲、保甲,到解放後的閭、鄉、大隊、村,但“李堂”二字始終未變,所以有遠知藥廟,近知李堂之說。

藥廟古會

李堂藥廟古會起源於唐代末年,為紀念藥王孫思邈,從農曆九月十五至二十二形成規模宏大的藥廟古會,成為周邊多個省市的藥材商到此經商貿易的藥材集散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地高,把單一的藥材貿易演變為“藥廟物資交流大會”,對此,河北、安徽、山東、山西、陝西等地的雜技、馬術、飛車、魔術、大戲等大小文藝團體幾十家前來助興,形成百貨街、小吃街、農具街、小商品街、文化生活一條街,民眾喜聞樂見、拍手稱快。前來趕廟會的商戶數以千計,來集、超化、大隗、城關、平陌周邊外省市前來趕廟會的民眾絡繹不絕,藥廟古會經久不衰,人氣旺盛,形成了強大的物資交流,活躍了農村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方便了民眾生產生活,豐富了民眾文化娛樂,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

河南信陽平橋區龍井鄉李堂村

河南信陽平橋區龍井鄉李堂村,是一個風景美麗的地方,全村有村民5000多人,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主要靠種植水稻,小麥,花生,芝麻,西瓜,為主,李堂村有個大水庫,是在解放前全村老百姓一起挖的,每年在旱季來到的時候,村民就用這個水庫的水灌溉莊稼。到夏天的時候大家一起游泳。
李堂村主要有姓氏是:“黃”“賈”聽說以前那裡性李的人很多。
李堂村分為:“上李堂”和“下李堂”離龍井鄉街道最近的一個村子了。
開放進取,積極向上的李堂村歡迎你們。

山東省臨清市青年辦事處李堂村

村莊概況

李堂村位於山東省臨清市青年辦事處西南部,距辦事處機關8公里,東與於樓村為鄰,北與馬莊村交界,丁瑟朱莊村接壤,南與江莊村相連。該村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以沙壤土為主。東西最大距離1.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5公里,境內有1條瀝青路與村內街道相連線,交通便利。友誼渠流經本村,長度1.5公里。全村轄區總面234公頃,村莊建成區面積12.5公頃。全村姓氏有李、施、趙等共27個姓氏,其中李姓氏人口最多。

村名來歷

相傳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李姓首先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並修建廟堂一座,命村名“李家堂”,後簡稱“李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