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德菜刀

“李培德菜刀,前切後宰一刀挑。”李培德樂山市的傳奇人物,12歲進城當學徒,19歲開鐵匠鋪;上世紀60年代初,因打鐵成名,他連續當選了樂山市人大代表,1963年,又當選為四川省人大代表。 因為一手打菜刀的絕活,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到今天李培德聞名樂山。

簡介

“李培德菜刀,前切後宰一刀挑。”現年88歲的李培德是樂山市的傳奇人物,12歲進城當學徒,19歲開鐵匠鋪;上世紀60年代初,因打鐵成名,他連續當選了樂山市人大代表,1963年,又當選為四川省人大代表。

因為一手打菜刀的絕活,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到今天李培德聞名樂山。老人生性樂觀開朗,然而最近他卻犯起了愁———與他有關的兩家菜刀生產企業對簿公堂。今年11月14日,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後,雙方均不服判決,昨日記者獲悉,雙方均已向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抗訴。

起源:

兩把菜刀,同一個人的影子

“李培德”菜刀

“李培德”菜刀的由來還與兩個人———高明清、張桂華夫婦分不開。

1989年,高明清張桂華夫婦以張桂華的名義到工商部門登記,成立了“樂山市中心城區星星刀具廠”(後更名為“樂山市中心城區倖幸刀具廠”)。

1995年,在李培德同意的情況下,“樂山市中心城區倖幸刀具廠”申請並成功註冊以“李培德”的名字作為菜刀產品的商標。從此,“李培德”菜刀誕生了。刀具廠生意十分紅火,一度供不應求。

“2005年元月,李培德已84歲高齡,他寫了一份回家休養晚年的離職申請。”昨日上午,張桂華向記者出示了一份有李培德簽名的《離職申請》,上面寫道:“由於我在倖幸刀具廠工作了15年,特要求倖幸刀具廠在我離職時一次性付給我32萬元人民幣,並要求倖幸刀具廠在我有生之年每月付給我2000元生活補助金。我同意離職後不再過問和參與倖幸刀具廠的生產經營活動,同時,不再以任何藉口干擾倖幸刀具廠合法使用‘李培德’註冊商標。”

記者看到,這份《離職申請》上還有兩名職工代表和倖幸刀具廠法律顧問羅平的簽名。張桂華稱,2005年2月至2006年9月,由於李培德仍留在廠里工作,刀具廠每個月支付了他2000元工資和2000元生活補助金。2006年10月至今,倖幸刀具廠仍在支付李培德每月2000元生活補助金。

其他信息

樂山“李菜刀”

1995年,李培德之子李學榮也來到倖幸刀具廠,主要從事檢驗、銷售工作。2005年初,李學榮離開倖幸刀具廠。同年10月,李學榮在樂山市中區牟子鎮附近創辦了李氏刀具廠,在父親李培德的支持下,李學榮也打起了菜刀,並給李氏刀具廠生產的菜刀取名“李菜刀”。

李氏刀具廠投入生產後,一批批菜刀源源不斷地進入市場。在李培德的支持下,李氏菜刀開始在市場上走俏。當銷售步入正軌後,李學榮開始琢磨商標註冊事宜。在得到李培德支持後,2006年3月10日,李學榮向工商部門提出申請,準備以父親李培德的肖像作為商標登記註冊(目前商標仍在申請註冊過程中)。

但誰都沒想到的是,正是“李菜刀”的問世,把李培德老人推入一個尷尬的境地。

官司:

因名而起的糾紛

2006年,倖幸刀具廠向工商部門投訴稱,李氏刀具廠侵犯了其“李培德”商標專用權,原因是“李菜刀”包裝正面使用了“廠長李培德”字樣。當時工商部門作了調解,李氏刀具廠承認侵權,隨後在“李菜刀”包裝正面取消了“廠長李培德”字樣,但“李菜刀”包裝背面的“聯繫人李培德”字樣,張桂華認為,此舉仍為侵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

2007年9月6日,張桂華一紙訴狀將李學榮告上法庭,李培德成了此案中的第三人。這位88歲高齡的老人完全沒有想到,因為他的手藝,因為他的名字,親人和熟人成了“冤家”。

今年11月14日,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李學榮的行為對“李培德”註冊商標專用權不構成侵犯,但法院認為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責令其在判決生效後十日內刊登聲明消除影響,並賠償原告張桂華的經濟損失。對此判決,雙方均表示不服,均已提起抗訴。

樂山市商務部門一位工作人員感慨地稱,李培德的制刀技藝,是一個應該繼承和發揚下去的傳統技藝。兩家刀具廠出現的這種狀況都不利於各自的發展,更不利於傳統工藝的傳承。如果要把李培德這兩把菜刀向更大的市場推廣,那就要避免不正當競爭,不正當競爭只能是兩敗俱傷。

昨日下午,記者在李培德老人的家中見到了他。對於造成兩家人對簿公堂的局面,李培德老人稱“沒有想到,晚上都睡不好覺”。他認為,兩家刀具廠他都付出了辛勞,他都把傳統的技術傳了下來,兩個廠打官司不光影響聲譽還會對雙方的生意造成損失,他希望兩家各做各的生意,各打各的刀,互不干擾,把祖輩傳下來的傳統制刀工藝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