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商業智源

李嘉誠的商業智源

《李嘉誠的商業智源》是2004年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小剛。

基本信息


簡介

李嘉誠的商業智源李嘉誠的商業智源
本書綜覽李嘉誠傳奇的一生,綜觀其輝煌的商業歷程,擇其經典商戰案例與從商心得,分析其商戰的背景,挖掘其成功的方法,揭示其智慧的根源,為後來者解剖經緯,指點津要。

目錄

一. 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樣, 若第一桿打得不好的話, 在打第二桿時, 必更要保持鎮定及有計畫

西漢賈誼在其著名的政論《治安策》中說:“為人臣者國而忘家, 公而忘私, 利不苟就, 害不苟去, 唯義所在. ”同時提出了不怕犯錯, 有錯必改的思想.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失敗乃成功之母, 大可不必因懼怕錯誤而謹小慎微, 亦步亦趨. 成大事者要有一飛沖天的氣量, 發現錯誤能及時矯正方向即可.

二. 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 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

荀子在《解蔽》中說:“凡以知, 人之性也, 可以知, 物之理也. ”

在《正名》中說:“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 知有所合謂之智. 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 能有所合謂之能. ”

所謂“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 事物的好壞. 人生的成敗並不是涇渭分明的, 要一分為二地來認識事物.

三. 有時你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 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

《老子》第三十六章曰:“將欲弱之, 必固強之, 將欲去之, 必固舉之, 將欲取之, 必固與之. ”

聰明的商人要懂得該舍什麼, 該取什麼, 吃小虧能占大便宜. 所以有時看似一件吃虧的事, 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

四. 決定一件事, 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 當決定後, 就勇往直前去做

《左傳·曹劌論戰》中曹劌說過這樣一段話:“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 再而衰, 三而竭. ”說的雖是“戰略即卻”. “敵疲我打”的戰略方針, 但從反面也說明了一鼓作氣. 趁熱打鐵的道理.

我們決定做一件事, 在小心謹慎研究清楚之後, 務必要一鼓作氣, 勇往直前, 切不可中途退縮, 半廢而返.

五. 經商這些年來, 我看過很多哲理的書, 儒家一部分思想可以用, 但不是全部

儒家思想提倡“仁. 義. 禮. 智. 信”, 這是一個人修身養性. 立身處世的基本要求. 同時這種思想影響到中國許多商人的經商之道.

有許多儒商便是在這一原則指導之下從事商業經營而取得成功的. 但儒學畢竟是傳統文化, 對於現代企業管理來說, 又是跟不上時代發展的, 所以又必須借鑑西方管理思想及制度. 二者的切實結合, 方能達到日臻完善的效果.

六. 一是樹大招風保持低調, 二是做事要留有餘地, 不把事情做得太絕

唐高祖李淵在建立大唐王朝的過程中, 由開始的坐山觀虎鬥, 到暗中經營大原, 再到謀立傀儡, 最終一統天下, 一步步蓄勢謀力, 終成大業.

木秀於林, 風必摧之. 能以為防樹大招風, 保持低調是必要的. 做事時要留有退路, 不可把事情做絕, 堵死後路.

七. 我只是朝著個人訂下的目標一步步推進, 從來沒有居心和任何人比拼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時候, 採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的建議, 轉戰南北, 最終奪得天下做了皇帝.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 “木秀於林, 風必摧之”, 在事業發展的初期, 切不可追求虛名, 妄自稱大, 把自己置於競爭對手重點打擊目標的境地, 而要穩步發展, 不動聲色地擴大自己的實力.

八. 商海自有其沉浮, 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 只有這樣, 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成功, 什麼叫做真正的幸福, 做生意也同樣如此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 ”

人要學會全面地看問題, 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 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在一定的條件下, 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九. 不論是經商, 還是做其他事情, 投入是十分重要的, 你對你的事業有興趣, 你的事業一定會做得好

《東漢觀記·梁鴻傳》說梁鴻“不因人熱者也, 滅灶更燃火. ”

一個人要有志氣, 不要老想著去依靠和仰仗他人, 老想著沾別人的光. 做事只要投入, 挑自己感興趣的做, 不斷超越自我, 自力更生, 照樣能成就大事業.

十. 要一邊做事, 一邊學知識. 科技

《三國志·呂蒙傳》中說頗垂孫權器重的呂蒙未曾讀過書, 在孫權的勸導下以年長之身開始讀書學習, 終於改變“吳下阿蒙”之境況.

一個人不僅要在艱難的條件下善於思考求變, 而在事業發展順利的時候同樣要不安於現狀, 務求變革與進取, 才能取得事業的更大發展.

十一. 在商場中, 你要別人信服, 就必須付出雙倍使別人信服的努力

漢武帝統治時期, 由於採取了中央集權. 反擊匈奴等一系列措施, 使得西漢王朝空前強盛, 充分展示了他敢於進取的雄才大略, 同時也獲得了後世的讚譽.

人生同樣離不開“勤奮”二字, 要有雄心壯志, 不斷向確定了的目標奮進, 才能夠取得成功.

十二. 一個企業的開始意味著一個良好信譽的開始, 有了信譽, 自然就會有財路, 這是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

《史記·商君列傳》中說, 商鞅在開始變法之前, 怕百姓不相信新法, 於是採取了一個“徒木立信”的策略來取信於民.

信譽值千金. 有了信譽, 自然就會有財路, 這是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 也是一個企業能否長遠發展的必備條件之一.

十三.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有遠見, 殺雞取卵的方式是短視的做法

《韓非子·十過》中說了這樣一句極富商業謀略的話:“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 意思是貪圖小利益就會損害大利益.

一個人做事應該有遠見, 不能只顧賺取眼前的小利而損害長遠的大利. 殺雞取卵的方式是短視的做法, 最終只能是撿了芝麻, 丟了西瓜, 得不償失.

十四. 中國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說法:未買先想賣. 我只有1%的時間, 是想可以賺多少錢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高尚品質和廣闊胸懷, 成為後代從政者的座右銘.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同樣適用於其他領域. 一個人做事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然後才能去做. 一定要比其他人想得多, 想得遠, 把最壞的結局考慮在內, 才可以放手去做.

十五. 徹底了解市場的需求, 才能百戰百勝

孫子在《謀攻篇》中提出:“知彼知己者, 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 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 每戰必殆. ”

企業只有先知競爭對手. 消費者. 自身. 環境等各方面信息情報, 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才能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企業經營才能獲得成功.

十六. 只要你願意做某件事情, 就不會在乎其他的

莊子在《逍遙遊》中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大鵬不顧蜩與學鳩的嘲笑, 毅然“崛起而飛”, 終“以之九萬里”而至南冥.

一個人做事情也應當這樣. 只要你認準了目標, 就不要去管別人如何說三道四, 冷嘲熱諷, 而要義無返顧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走自己的路, 讓別人去說吧”. 當然, 善意的建議除外.

十七. 我喜歡友善交易, 這是我的哲學

長篇幸回體小說《東周列國志》集中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內外的鬥爭. 全書充滿了權術. 強權. 陰謀. 鬥爭, 令人眼花繚亂.

在現代商業社會中, 商場上時時處處硝煙瀰漫, 爾虞我詐的事也層出不窮.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和氣生財”亦不失為上策.

十八. 生意場上你只有以誠待人, 別人才會以誠相待

《管子·法禁》中說:“故有國之君, 苟不能同人心, 一國威, 齊士義, 通上之治以為下法, 則雖有廣地眾民, 猶不能以為安也. ”

孟子也說:“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做人處事也就是如此. 無論什麼時候, 遵從“以和為貴”的原則, 都是有利無害的.

十九. 在激烈的競爭中多付出一點, 便可多贏一點, 所以快一點就是贏

《孫子兵法·九地篇》中說:“兵之情主速, 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 攻其所不戒也. ”

這對商戰同樣適用, 展現在你面前的商機, 同樣也展現在你的競爭對手面前, 你只要比別人慢半拍, 你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把商機搶走. 所以, “快一點就是贏”.

二十. 重要的是首先顧及對方的利益, 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 對方無利, 自己也就無利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多處提到, “君子富, 好行其德”, “人富而仁義附焉”, 強調以德致富.

做生意是個雙贏的過程, 首先要讓對方有錢可賺, 自己才有利可圖, 這也是商業首先的基本準則之一.

二十一. 惟親是用, 必損事業. 制度比血緣更可信, 人才比親人更可貴

《管子·權修》中說:“一年之計, 莫如樹谷, 十年之計, 莫如樹木, 百年之計, 莫如樹人. 一樹一獲者, 谷也, 一樹十獲者, 木也, 一樹百穫者, 人也. ”充分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

沒有合理化的人事管理體制, 企業就會失去秩序化的管理. 用人唯賢, 制度為先, 才能使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二十二. 在知識經濟時代, 如果你有知識, 即使沒有資金, 小小的付出都能有回報而達到成功的可能

《管子·海王》中說:“我未與其本事也, 受人之事, 以重相推, 此人用之數也. ”

如果你的知識足夠豐富, 即使你不具備資金等資源, 你仍然可以利用他人的資源來實現自己的願望. 所謂“空手套白狼”. “無中生有”. “借雞生蛋”等都是憑藉豐富的知識為基礎的.

二十三. 必須緊跟時代, 超越時代, 有創業家精神

《呂氏春秋·盡數》中說:“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 動也. ”意思是說水和樞在不停的運動中抵抗了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侵蝕.

人生也是如此. 一個人必須緊跟時代, 超越時代, 不停地向前運動. 發展, 才能保持基業長青, 保持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十四. 根據投資的法則,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孫子兵法》中提出五個“知勝”之道位居首位的條件就是:“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又說:“備前則後寡, 備後則前寡, 備左則右寡, 備右則左寡, 無所不備, 則無所不寡. ”

企業開展多元化經營, 一方面可以分散風險, “東方不亮西方亮”, 另一方面則容易把戰線拉得過長, 顧此失彼, 結果導致全線崩潰. 這時就需要“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

二十五. 你要相信商場上每一個人都精明, 要令大家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 那才最重要

墨子在《魯問》中提出了十項治國之策, 其核心是在全社會實行“兼相愛. 交相利”的管理原則, 體現了人們之間互助互愛. 各不相害的生存與發展的要求.

商場上也應“兼相愛. 交相利”, 大家要互相合作, 做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共同協作, 共同發展, 聯手打天下.

二十六. 準確而及時的市場預測是經商致富的法寶. 身處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 應該求知, 求創新, 加強能力, 在穩健基礎下力求進展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知斗則修力求, 時用則知物, 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也. ”

按部就班不能大富, 但盲目冒險也難以成事. 所以應在有準備的前提下去冒險, 不打無準備. 無把握之仗, 應在穩健基礎上力求發展.

二十七. 你不能花太多錢在自己身上, 但你要在你的朋友身上使. 對自己慳儉, 不能對其他人吝嗇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諸葛亮用他的全部智慧與才能幫助劉備實現政治抱負, 建立大業. 從此, 劉備才真正拉開了稱霸一方的序幕.

一個人不能包打天下. 真正的領導者要善於吸納人才, 任用人才, 留住人才. 對人才除了要委以重任, 用人不疑外, 還有遵循利益共享原則, 充分考慮對方的利益, 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二十八. 經商賺錢要“取之於民, 用之於民”, “方寸之間, 自有天地”, 我一生引以為榮和自傲的, 是付出金錢. 時間和心血去貢獻

《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導者陳勝曾對一起傭工的夥伴們說:“苟富貴, 毋相忘. ”但在他稱王以後卻殺害了共過患難的父老兄弟, 導致眾叛親離.

中國自古有“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先例, 但“有福同享, 有難同當”則更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博大胸懷. “方寸之間, 自有天地”, 無私地奉獻他人與社會, 更是“不忘本”的高尚情操.

二十九. 任何一個國家的人, 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 跟我做生意夥伴的, 合作之後都能成為好朋友

孔子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主張“和為貴”, “君子群而不黨”, “四海之內皆兄弟”.

商戰中有沒有友情,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但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 單憑商場上的東拼西殺是遠遠不夠的. 只有以誠為本, 以和為貴, 與人為善, 廣交朋友, 才能左右逢源, 贏得更多機遇.

三十. 士人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識, 第三要有恆, 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李斯師從大儒荀卿學習帝王之術, 堪稱一代有識之士. 但李斯不光用不光彩的手段除去了潛在對手韓非, 後又辜負秦始皇對他的信任, 與宦官趙高同流合污, 自甘墮落, 不但損名折節, 還落了個腰斬夷族的下場.

所以有學問的人不光要有識. 有恆, 還要有志, 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才不會做出有辱斯文之事.

三十一. 事業上應該多賺些錢, 有機會便要用錢, 如此, 這一生賺錢才變得有意義

《論語·衛靈公》中曰:“君子義以為質, 禮以行之, 孫以出之, 信以成之. ”

《孟子·告子下》中曰:“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人類為了生存, 不能沒有利. 當得利之後, 則應更多的講求義. 一個商人要想做大局面, 必須要懂得回報社會, 經營和挖掘自己的無形資產, 如此對自己. 對社會都有利, 這樣賺錢也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三十二. 任何一種行業, 如有一窩蜂的趨勢, 過度發展, 就會造成摧殘

《呂氏春秋·義賞》中說:“竭澤而漁, 豈不獲得, 而明年無魚, 焚林而田, 豈不獲得, 而明田無獸……非長術也. ”

做生意就要做得靈活, 要隨著市場的變化迅速調整戰略. 對於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的前景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這樣才能立於商場的不敗之地.

三十三. 錢要賺, 但是原則也要講. 不只商人, 一個國家亦是無信不立

胡雪岩在胡慶余堂“戒欺匾”上有這樣一句話:“餘存心濟世, 誓不以劣品取厚利. 惟願諸君心餘之, 採辦務真, 修制務精. ”

錢要賺, 但原則也要講. 商人不能只活在錢眼裡, 還要活在人心中, 人心即是財富.

三十四. 擴張中不忘謹慎, 謹慎中不忘擴張

《孫子·勢篇》中說:“善動敵者, 形之, 敵必從之, 予之, 敵必取之, 以利動之, 以卒待之. ”

在事業發展鼎盛時期, 在企業擴大規模時期, 更要穩打穩紮, 不可急於求成, 盲目求大不求強, 避免造成企業穩定發展的隱患.

三十五. 深信事在人為, 人生之路在於不斷探索, 而不是乞靈於迷信

漢武帝曾在誤殺大子後感嘆說:“天下豈有仙人, 盡妖妄耳!節食服藥, 不過能減少疾病而已. ”

人生之路在於不斷探索, 銳意進取, 深信事在人為. 乞求於迷信則只能信天由命, 終將一事無成.

三十六. 三分之一談生意, 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的道理, 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

《戰國策》中一篇《觸說趙太后》的文章中說:左師觸說服趙太后把太子送到齊國作人質, 以便增加太子後來立足政壇的資本, 從長遠方面為子女的前途考慮.

溫室里的細苗是能夠茁壯成長的. 只有經過磨鍊, 親自實踐, 才會知道做事. 做人的艱辛, 才能領會人生的艱辛, 才能增強生存和發展的本領與資本.

三十七. 人們過譽我是超人, 其實我是經歷過很多挫折和磨難, 才悟出一些經營的要訣的

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為了編著《資治通鑑》, 用了整整十九年的時間, 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這部著作上. 到完稿的時候, 他的身體已十分衰弱, 眼睛昏花, 連牙齒也大都脫落了.

挫折和磨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 而恆心和毅力亦是成就大業不可或缺的必備條件. 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 才能感受到成功的滋味.

三十八. 時刻都做好迎接下一秒鐘風暴來臨的準備

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臣魏 常說:“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 ”魏 多次規勸唐大宗要吸取秦亡教訓, 居安思危, 善始善終.

一個人在春風得意時, 應預先考慮世事的變幻莫測, 居安思危, 時刻防備下一秒鐘變故的出現與風暴的來臨, 確保人生事業的長遠發展,

三十九. 做利國和利民的事, 乃人生第一大樂事

《孟子·盡心上》中曰:“尊德樂義, 則可以囂囂矣. 故士窮不失義, 達不離道. ……得志, 澤加於民, 不得志, 修身見於世. ”

一個人的財富來源於社會, 因此也要用於社會. 為社會和國家多做貢獻. 卑不足憂, 達不失志, 方為做人之最高境界.

四十. 當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後, 成功便會隨之而至

孔子曰:“人而無認, 不知其可. ”又曰:“言忠信, 行篤敬, 雖蠻陌之幫, 行矣. ”

一個企業的信譽度如何, 影響到企業的發展成敗. 一個企業只有憑著高尚的商業道德, 再加上高超的經商才能, 方能取得成功.

四十一. 機會不會坐著等你, 若奢望機會可輕易到手的話, 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

古時候有一個窮和尚和一個富和尚都要到萬里之遙的南海去, 而結果一無所有的窮和尚依靠化緣, 歷經艱辛到達了南海, 那個富和尚卻一直準備了好幾年也沒有付諸行動.

機會不會從天而降, 更不會坐著等你,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只有積極行動才能抓住機會.

四十二. 香港是我的根, 樹再高根也不斷

陸游《示子》詩曰:“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

《金錯刀行》詩曰:“楚雖三戶能亡泰, 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

陸游的詩歌既熱情奔放, 又深沉悲愴, 始終洋溢著濃厚的愛國情緒.

祖國是人生存. 發展的根, 無論何時何地, 愛國主義永遠是最高尚的民族情感, 就像大樹永遠離不了根一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