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泉

李善泉,男,主任醫師,教授,1970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學院醫療系,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神經外科學會上海分會委員、中華醫學雜誌特聘審稿專家、《中國臨床康複雜志》《神經病學和神經康複雜志》編委。1993-1994年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療中心神經外科進修學習和研究。因在高等教育事業上作出突出貢獻而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基本信息

研究方向

在腦血管病,顱內腫瘤及顱神經疾病等的臨床診治和研究中,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很高的學術水平。

80年代初,率先在國內開展了顱神經疾病(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舌咽神經痛等)的臨床診治研究,創新地運用先進的影像學診斷和顯微血管減壓術,使無數痛患者擺脫疾病痛苦,療效顯著,至今一直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在顱底腫瘤顯微外科的臨床工作中,不斷開拓治療新思路、探索手術新方法,進一步改善了治療效果,使許多患者得以康復,如採用去顴弓擴大顳下入路方法,切除海綿竇,岩尖,上斜坡腫瘤,運用經雙額底內側入路行鞍區大型腫瘤切除術,採用小腦遠上外側入路切除岩尖、橋腦小腦角腫瘤,以及大型聽神經瘤的顯微外科治療的腫瘤全切除和面神經解剖及功能的保存等。

大膽而穩妥地開展腦血管病的顯微外科治療研究,對於顱內動脈瘤的治療,在擇期手術治癒大量患者的臨床實踐基礎上,進行了隨機性、前瞻性研究,在國內較早地倡導和實施腦動脈瘤破裂出血後Hunt I-III級患者的早期診斷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臨床表明,提高了治癒率,降低了再出血和死亡率;同時也對動脈瘤破裂後蛛網膜下腔出血致腦血管痙攣的發生機制和臨床防治進行深入研究,有效改善了該類病人的預後。

創新地經反麥氏點穿刺法的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腦積水,該方法簡便、微創、有效,從而大大減輕了病人痛苦,獲得推廣。

目前,進一步致力於頸動脈狹窄、缺血性中風的血管內超聲診治及介入外科治療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探索原發性高血壓病因診斷及手術治療的可行性等。

科研成果

組織和負責課題“顱神經疾病的顯微解剖、神經電生理探測評估及臨床治療的系列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李善泉,周梁主編。臨床醫師高級研修叢書《顱底疾病診斷與治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參與編著《實用臨床醫學全書》,《臨床治療學》,《自我醫學保健》,《神經外科手冊》

撰寫發表論文

1.小腦幕腦膜瘤的分類及治療探討。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1995;5(21):3

2.經去顴弓擴大顳下入路切除海綿竇、岩尖、上斜坡腫瘤。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誌,1997;3(3):12-15

3.面肌痙攣神經電生理檢查的臨床診斷意義。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1997;5(23):174-175

4.腦前循環動脈瘤的外科治療。中華神經外科雜誌,1997;9(13):285

5.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預後因素分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1998;5(24):146-148

6.面肌痙攣顯微血管減壓術的誘發肌電圖監測和評估。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1998;3(24):87-89

7.磁共振體層成像腦血管顯影術(MRTA)對顱神經疾患“血管壓迫”病因的診斷。中國臨床神經科學,1998;3(6):25-29

8.面肌痙攣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機制探討。中國臨床神經科學,1999;9(7):151-153

9.經雙額底內側入路切除鞍區大型腫瘤。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1999;5(25):168-169

10.顱內破裂動脈瘤的早期顯微外科治療。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2000;12(5):203-205

11.MRTA對原發性高血壓“血管壓迫”病因診斷的探討。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0;6(8):114-116

12.腦室出血中血塊與腦室體積變化及病理改變。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2001;9(27):371-372

13.顱內破裂動脈瘤手術時機的選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1;11(21):545-547

14.腹部反麥氏點穿刺法在腦室-腹腔分流手術中的套用。臨床外科雜誌,2001;9(9):315-316

15.原發性高血壓犬模型的建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3;9(23):406-408

16.NBCA膠栓塞治療腦動靜脈畸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3;5(23):259-260

17.大腦後動脈遠側血管病變的栓塞治療。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誌,2003;6(8):172-174

18.福愛樂醫用膠在後顱窩手術的硬膜封閉中的臨床套用。臨床外科雜誌,2004;9(12):577-578

19.血管內超聲在頸動脈狹窄診斷及支架成形術中評估的套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4;7(24):559-56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