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

李可染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里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代表畫作有《灕江勝境圖》、《萬山紅遍》、《井岡山》等。代表畫集有《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李可染中國畫集》、《李可染畫牛》等。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啟蒙教育

李可染在作畫 李可染在作畫

1907年,李可染出生於江蘇徐州一個平民之家,排行第二,取名永順。雙親均不識字,父親是貧農,逃荒到徐州改做了廚師,母親是城市貧民。李可染童年酷愛戲曲繪畫,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畫戲曲人物,博得鄰人圍觀。

1914年,李可染入私塾。窮巷無良師,兩年無所得,惟常在堂上寫字畫畫,塾師寵愛,不加阻止。

1916年,李可染入徐州“吳氏兄弟國小”讀書。1917年,國小圖畫老師王琴舫見他聰慧好學,贊曰:”孺子可教,素質可染。”遂給他取學名可染。

1920年,暑假,李可染游徐州城垣,俯瞰快哉亭,見集益書畫社室內數位老畫師正在作畫,窗外伏觀數日後登堂入室,拜徐州畫家錢食芝為師,正式啟蒙書畫,習王石谷一派的山水畫。  

早期習畫

李可染中國畫 李可染中國畫

1923年,李可染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普通師範科,學習圖畫、手工兩年。此間,得見吳昌碩真跡。在學校一次紀念會上,聽康有為演講,得知中國唐宋繪畫是世界藝術的高峰,因此被激發鬥志的他離職獻身繪畫藝術。1925年,李可染畢業創作以其王石谷派細筆山水中堂名列第一。劉海粟校長為之題跋。是年回徐州,在第七師範附小和私立徐州藝專任教至1928年冬。

1929年,李可染越級考上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部研究生。師從林風眠、法籍油畫家克羅多(AndreClaouodot)二位教授,專攻素描和油畫,同時自修國畫,研習美術史論。同年,杭州”一八藝社”成立,李可染加入”一八藝社”,為最早成員。

1931年5月,杭州“一八藝社”在上海舉行習作展,魯迅為展覽寫《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可染作品始受注意。

1930年至1932年期間,“一八藝社”成員先後被迫離校,李可染得林風眠先生暗中保護,給予路費資助,離開西湖,回到徐州。1932年,李可染在徐州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主要是油畫),創辦“黑白畫會”。大幅《鍾馗》入選南京第二屆全國美展;同年,在徐州美術專科學校任教。1933年冬,26歲的李可染在徐州舉辦了他的首次個人畫展。

1935年,李可染游泰山,至北平故宮博物院盡賞歷代名畫。

1937年,李可染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漢等地畫抗日宣傳畫。

1938年,李可染赴武漢,先後在周恩來、郭沫若領導下的部門進行愛國宣傳活動。

1939年,李可染為表達國讎家恨,完成宣傳畫《是誰破壞了你的快樂的家園?》

1940年,李可染住金剛坡下的賴家橋,與理論家蔡儀同室,相互切磋藝事,共同探討新藝術理論。由抗戰宣傳活動轉回中國畫的創作和研究。

1941年,郭沫若先生為李可染作題畫詩二首,一為五律《題水牛圖》,一為七律《題峽里行舟圖》。  

創作水墨

李可染中國畫作品 李可染中國畫作品

1942年,李可染開始水墨寫生,作牛圖,在四川重慶參加當代畫家聯展。同時期,古典寫意人物《屈原》、《王羲之》、《杜甫》以及山水畫《風雨歸牧》等作品問世。也是李可染山水畫形態古典期(1942-1953)的開始。

1943年,李可染應重慶國立藝專校長陳之佛邀請,任中國畫講師至1946年9月。在此期間,致力於中國畫教學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圖。作《公蔭觀瀑圖》、《執扇仕女圖》、《擬八大山人》、《仿石濤》等畫。1944年,《李可染水墨寫意畫展》在重慶舉辦,徐悲鴻作序,老舍撰寫《看畫》一文,並在文中對李可染的山水畫和水牛圖表示稱讚。

李可染作品 李可染作品

1945,李可染與林風眠、丁衍庸、關良、倪貽德、趙無極等以山水和寫意人物為主,舉辦《現代繪畫聯展》。同年,他在昆明舉辦了《李可染水墨寫意畫展》,也作了《放鶴亭》、《棕下老人圖》等畫。

1946年,李可染到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翌年春拜齊白石為師,相隨10年。同年又深得黃賓虹積墨法之妙。

1948年,李可染在北平舉行第二次個人畫展。徐悲鴻收藏其《撥阮圖》、《懷素書蕉》等寫意人物畫近10幅,藏於徐悲鴻紀念館。

1949年後,李可染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嶄新時代

李可染中國畫作品 集錦 李可染中國畫作品 集錦

1950年,李可染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副教授。同年,為《人民美術》創刊號撰文《談中國畫的改造》,指出發展中國畫的前景。當年《人民美術》第五期又發表了他到大同雲岡石窟考察後撰寫的《雲岡石刻印象》一文。

1951年,李可染隨同中央美術學院全體師生參加土改,創作新年畫《工農勞動模範北海遊園大會》等作品。

1952年,李可染再次到雲岡石窟考察。又參加中央文化部組織的炳靈寺石窟考察團赴炳靈寺考察,沿途參觀龍門石窟、西安碑林等大型石刻,為漢代藝術所震撼。

1953年,李可染在北京舉行了李可染、張仃、羅銘寫生聯展。

李可染 李可染

1954年,李可染為變革中國畫鐫“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兩方印章。上半年首次長途寫生,歷時三月余。同行者有畫家張仃、羅銘。9月19日,在北京北海悅心殿舉行三畫家水墨寫生畫聯展。這一年,也是李可染山水畫形態的轉型期(1954-1965)的開始。1956年,李可染再次長途寫生,歷時八個月,行程數萬里,作畫近二百幅。從“對景寫生髮展到對景創作”。他的代表作有《魯迅故鄉紹興城》、《萬縣》、《江城朝霧》、《嘉定大佛》、《峨眉山秋色》、《巫峽百步梯》等。返回後,在中央美術學院大禮堂舉行“李可染水墨山水寫生作品觀摩展”三天。

1957年,李可染與畫家關良同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歷時四個月。柏林藝術科院為兩畫家舉辦聯合畫展。

1958年,李可染觀摩齊白石遺作展並發表了《談齊白石老師和他的畫》一文。

1959年,李可染赴桂林寫生。在北京舉辦《江山如此多嬌》水墨山水寫生畫展,並先後在中國八大城市巡迴展出。同年,捷克布拉格博物館舉辦《李可染畫展》,《李可染水墨山水寫生畫集》出版。

1960年,李可染提出“采一煉十”的主張。意即,採礦是艱辛的,冶煉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勞動,真正的藝術創造必須兼有採礦工人和冶煉家雙重艱辛和勤奮。

李可染 李可染

1961年,李可染山水畫室成立,逐步形成山水畫教學體系。此後三年,冬季到廣東從化、夏季到北戴河從事創作,這一期間完成了《魯迅故鄉紹興城》、《黃海煙霞》、《鼎湖飛瀑》、《暮韻圖》、《鍾馗嫁妹圖》。

1962年,李可染完成了《黃山煙霞》、《灕江》、《萬山紅遍(一)》、《五牛圖》的畫作。

1964年,李可染完成了《清漓天下景》、《萬山紅遍(二)》、丈二巨幅《灕江》、《巫山雲圖》、《山下水田》等畫作。  

經歷坎坷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李可染被迫停筆。通過書法磨練基本功。這段時間為李可染山水畫的豐碑期(1979-1989)積蓄了雄厚精進的創造力。

李可染作品 李可染作品

1969年,李可染下放湖北丹江口乾校,為時二年。

1972年,李可染按周恩來調令返京,重新致力於中國畫創作,為民族飯店作大幅《灕江》。

1973年,李可染作《灕江勝境圖》,歷時三個月完成。又作《樹梢百重泉》,作為國禮贈送友好國家元首。

1974-1975年,“四人幫”發動“批黑畫、反擊資產階級黑線回潮”運動。李可染名作《陽朔勝境圖》被指為黑畫,橫遭批判。原陳列於公共場所的李可染力作一律禁展。李可染身受迫害,但仍堅持習字,自創“醬當體”,筆勢格局,重如碑拓。

1976年,李可染為日本華僑總會作大幅《灕江》、《井崗山》圖軸。

1977年,李可染作《井崗山》、《襟江閣》、《清漓風光圖》等。  

晚年成就

李可染作品 李可染作品

1978年,李可染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此後連續當選為第六、第七屆 全國政協委員。

1979年,李可染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文聯委員,並被任命為中國畫研究院院長。1981年,在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期間,為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書寫了魯迅聯語,並題“魯迅先生聯語云‘俯首甘為孺子牛’,此語給我啟發教育,吾因此開始畫牛,併名我畫室為‘師牛堂’,今逢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年紀念,寫此以志敬仰。一九八一,可染並記”。

1983年,李可染赴日本東京、大阪舉辦 《李可染中國畫展》。藝術教學片《峰高無坦途--李可染的山水藝術》,欣賞片《為祖國河山立傳》、《李可染畫牛》拍攝完成。

1984年,《江山無盡圖》獲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榮譽獎。

1985年10月,江蘇徐州市修復李可染舊居,李可染捐贈其本人歷年書畫墨跡珍品40件,連同李可染學生、傳派畫家贈畫。同年,作《水牛贊圖》。

李可染與李苦禪 李可染與李苦禪

1986年5月,”李可染中國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這是李可染在世近70年筆耕生涯的最後一次展覽,展出作品202件。

1987年,李可染為黃潤華、張憑、李行簡在日本舉辦聯合畫展寫《“苦學派”畫展前言》,提出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問題。7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李可染通訊院士榮譽稱號。

1988年,李可染捐贈作品《雨過瀑聲急》,以義賣所得4萬美元贈予國際修復長城、拯救威尼斯委員會。

1989年5月12日,文化部舉行“著名國畫藝術大師李可染先生為中國藝術節基金會捐款儀式”,表彰其捐款10萬美元以促進中國藝術事業發展。12月5日上午10時50分,心臟病猝發,享年82歲。  

主要作品

李可染作品 
萬山紅遍一葉知秋清漓勝境圖洗桐圖棕下老人午困圖
魯迅故鄉紹興城崑崙山色陽朔山頂梯田井岡山清漓帆影圖
雨中灕江潑墨山水牧童歸去夕陽紅煙江夕照百重泉密林煙樹
雨勢驟然晴執扇仕女布袋和尚荷淨納涼放鶴亭蕉林鳴琴
宋人詩意潯陽琵琶暮歸溫柔鄉里不驚寒鍾馗柳溪漁艇圖
醉翁圖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黃山雲海春雨江南圖蒼岩雙瀑圖黃山煙雲
峽江輕舟圖山靜瀑聲宣密樹自生煙高岩水邊人家暮雨初收夕陽中苦吟圖軸
榕蔭渡牛圖軸犟牛圖軸雨中灕江圖軸山水圖軸 

繪畫風格

主張

在山水畫方面,李可染主張“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   他也強調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即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之於單純。

在素描方面,李可染認為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學,素描唯一的目的就是準確地反映客觀形象。形象描繪的準確性,以及體面、明暗、光線的科學道理,對中國畫的發展只有好處,絕無壞處。  

李可染也提出過“采一煉十”的主張。意即,採礦是艱辛的,冶煉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勞動,真正的藝術創造必須兼有採礦工人和冶煉家雙重艱辛和勤奮。

特點

山水

清漓風光圖 清漓風光圖

李可染的山水畫重視意象的凝聚。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種線性筆墨結構。50年代以後的作品,由線性筆墨結構變為團塊性筆墨結構,以墨為主,整體單純而內中豐富,濃重渾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畫將光引入畫面,尤其善於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從總體看,李可染的山水畫比明清山水畫更靠近了對象的感性真實,從某種意義上看減弱了意與形式趣味的獨立性。  

人物

李可染作品 李可染作品

李可染的人物畫畫面動態微妙,形象誇張但不醜化,樸質卻不古拙,富於詼諧、機智特色和生活情趣。  

李可染畫的牛極富生活情趣,或行、或臥、或鳧於水中;牛背上,稚氣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觀山,或引吭,或競渡,寥寥數筆,便勾出一幅質樸而生機盎然的田園小景。  

軼事典故

老舍贊畫

1944年,《李可染水墨寫意畫展》在重慶舉辦,老舍在《看畫》一文中寫道:“大約在五年前吧,文藝協會義賣會員們的書畫,可染兄弟畫了一幅水牛、一幅山水,交給了我。這兩張我自己買下了,那幅水牛今天還在我的書齋兼客廳兼臥室里懸掛著。我極愛那幾筆抹成的牛啊!”  

宣傳抗戰

抗戰時,李可染在徐州民教館裡創辦了抗戰宣傳室,同時創作了黑、綠兩色石印的抗戰畫報,李可染一個人創作起稿,同時就有7位學生緊跟著上色、書寫美術字標題。這樣完成了上百幅,由青年學生們張舉遊行,協同抗戰文藝宣傳隊,在城鄉巡迴展示。他們舉辦的抗戰宣傳畫展,喚起了民心,激勵著人們齊心抗戰。  

外界評價

李可染作品圖冊 李可染作品圖冊

廣州美術學院李公明教授說:“在新中國畫改造過程中,李可染的寫生山水和紅色山水在這一新傳統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原創性意義的。”  

沈鵬先《李可染書畫全集·書法卷·序》中說:“書法既是李可染的餘事,也是他的全部藝術活動的重要部分。說餘事,因為書法只占用他從事繪畫以外的較少時間,並且與繪畫的數量比較占據次位。但是,從書畫理法相同的意義來說,從筆法與結構的最抽象的原則來說,書法就不僅不是餘事,而是可染藝術十分重要的基礎工程了。”  

李可染的兒子李小可接受採訪時說“我父親讓我們最為受益的是他對待藝術和人生的態度,他的故事背後反映出來的是他對藝術的態度。”

老舍在《李可染水墨寫意畫展》的撰文中說“在窮苦中,偶爾能看到幾幅好畫,精神為之一振。”  

吳作人在《李可染中國畫展》的序言中說:“藝術天地至廣,而于山水匠心獨運。峰戀隱顯,雲煙吞吐,乃古人所未逮;嵐影樹光,以墨勝彩,創境界以推陳。”

後世紀念

李可染舊居 李可染舊居

李可染藝術館由李可染藝術館新館、李可染舊居和新建西跨院組成,總占地面積7.2畝(481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029平方米。

李可染舊居建造於1922年,共有房屋12間,為一所青磚合瓦的四合院結構。1994年3月28日,李可染舊居的二期工程”李可染藝術作品陳列館”建成對社會開放,該館占地面積28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平方米,為中西建築風格相結合的二層樓房建築。在建設三期工程時拆除。2006年,徐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李可染舊居南側擴建李可染舊居三期工程。三期工程占地面積42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預計投資3000多萬元。  

李可染新館位於李可染舊居南側,2006年12月5日正式開工,於2007年12月竣工落成,占地面積4810平方米,建築面積2829平方米。新館由陳列展示廳、學術報告廳、綜合功能廳和室外庭院四個部分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