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軍[開國少將、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李光軍[開國少將、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李光軍(1919.01—1995.04.28),江蘇睢寧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長期擔任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高級指揮官。 李光軍,1937年09月參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歷任連長、營教導員、營長、副團長、團長、師參謀長、師長、副軍長、軍長、武漢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七機部第一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兼參謀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是中共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朝鮮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 李光軍同志是愛國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勳。為中國革命勝利、人民解放和國防軍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95年4月28日在武漢逝世,終年76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李光軍:(生卒年:1919.01—1995.04.28)(在職:1937.11——1985.06)

李光軍,男,漢族,1919年1月出生,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象山村人。1937年同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縣邊區抗日青年救國團主任,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第一隊連長、營政治教導員,新四軍第四師九旅二十六團營長、營政治教導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四師九旅二十六團副團長,華東軍區第二縱隊六師十七團團長,第三野戰軍二十一軍六十三師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長、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副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軍長、軍長、武漢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七機部第一副部長、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兼參謀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朝鮮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3年6月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人物履歷

1937.02——1937.11,任縣邊區抗日青年救國團主任;

1937.11——1939.03,邳縣地區第七區區委書記;

1939.03——1941.07,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第一隊二營五連連長;

1941.07——1943.10,新四軍三師九旅二十六團二營教導員;

1943.10——1945.08,新四軍九旅二十六團一營營長;

1945.08——1947.07,新四軍第四師九旅二十六團副團長;

1947.07——1949.02,華東軍區第二縱隊六師十七團團長;

1949.02——1949.10,第三野戰軍二十一軍六十三師參謀長;

1949.10——1955.12,第二十一軍六十三師師長;

1955.12——1956.04,中國人民志願軍五十四軍副軍長;

1956.04——1960.04,蘇聯伏羅希洛夫高等軍事學院深造學習;

1960.04——1963.08,第三十九軍副軍長;

1963.08——1964.08,六十四軍軍長;

1964.08——1968.10,三十八軍軍長;

1968.10——1969.12,武漢軍區副參謀長;

1969.12——1971.07,武漢軍區參謀長;

1971.07——1975.03,七機部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

1975.03——1978.07,國防科委副主任兼參謀長;

1978.07——1985.06,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1983.06,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授銜情況

軍銜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勳章

“三級獨立自由勳章”

朝鮮二級“國旗勳章”

“二級解放勳章”

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家庭情況

兒子:李少軍—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中將軍銜

老婆:朱易華

人物生平

第三排左起:李光軍少將 第三排左起:李光軍少將

李光軍,1919年1月出生在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象山村一戶農民家裡,自幼家境貧寒,青少年時期,他在徐東南私立農業中學努力學習並接受進步思想,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在地下黨組織的教育培養下,參加徐州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訓練班。在訓練班學習期間於193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日軍侵入邳睢地區,他在家鄉任第七區區委書記並組織武裝力量進行抗日活動,曾任古邳地區青年救國團主任。八路軍南下後,他領導的抗日武裝編入八路軍,他先後任隴海南進支隊一隊二營五連連長,邳睢縣獨立團二營、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二營、皖東北蘇縱二團二營、八路軍隴海支隊八團一營、八路軍五縱三支隊八團一營教導員,新四軍四師九旅二十六團一營營長,新四軍高級軍事研究班學員,新四軍四師九旅二十六團副團長等職。李光軍和戰友們在淮北大地開展游擊戰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華東二縱六師十七團團長、二十一軍六十三師參謀長等職。先後參加了孟良崮、臨朐、南麻、益林、羅原、三都岙等戰鬥,還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1949.10.07任第二十一軍六十三師師長。

1950年6月28日,韓戰爆發後,1953年1月,六十三師師長李光軍率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六十三師官兵入朝作戰,第六十三師歸第二十一軍建制,其前身是1940年9月1日創建的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黃克誠任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任第三支隊司令員,韋國清任第三支隊政委。入朝時,李光軍任六十三師師長,章震任政委。全師營以上幹部都參加過抗日戰爭,連排幹部都參加過解放戰爭,戰鬥經驗豐富,指揮技術嫻熟,部隊作風過硬,紀律嚴明。1953年3月中下旬,志願軍第二十一軍各師主力相繼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李光軍率部入朝,先後參加了中線堅守陣地防禦作戰和著名的1953年夏季金城川戰役等。在朝鮮升任54軍副軍長。1956年4月回國。

1955.12任54副軍長,1956年5月,他奉調入蘇聯伏羅希洛夫高等軍事學院深造,經三年多刻苦鑽研,成績優異,成為我軍一名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比較深厚的軍事理論的高級指揮員。1959年畢業歸國後,1960.08任第三十九軍副軍長,1963.08任六十四軍軍長。

1964.08任38軍軍長,1967年2月15日,三十八軍由通化調防保定,李光軍分工負責三支兩軍工作。4月,以“八一總部”平反與否為導火線,保定造反派組織重新洗牌,組合成“工總派”(即“農大造反團派”)和“工籌派”(即“革命紅樓派”)兩大派系,較穩健、保守的“工籌派”得到省軍區的支持,受省軍區排斥的較為激進的“工總派”,主動對新來乍到的38軍示好,尋求支持,38軍與河北原當權勢力無任何牽連,在感情上亦傾向於“工總派”,與“工總派”一拍即合。兩派掀起大規模武鬥,副參謀長張致善和兩個副師長在支左中被打成重傷。

由是,三十八軍與河北軍區始終不睦。為解決保定問題,八月,中央通知保定兩派代表進京匯報。期間,兩派代表與“兩軍”——河北省軍區馬輝(司令員)、曾美(政委),三十八軍李光軍、劉海清簽訂了雙方關於立即制止武鬥的協定,武鬥稍歇,但兩派矛盾未能根本消弭。1967年12月至翌年1月間,陳伯達在北京軍區代司令員鄭維山、政委李雪峰等陪同下到河北各地視察,為省革委會的成立清除障礙。時駐河北各軍、省軍區均傾向於各地較保守一派,唯獨三十八軍支持激進派。但是,7月,作者去保定時,見三十八軍糾察巡邏,不帶紅袖標,不配像章,軍風嚴緊。軍士們說,軍長不趕形式,不追求時髦,依然保持三十八軍軍中勁旅作風。赴軍中,見軍風整肅,無標語彩旗,心中深為驚服。

1967年10月,李光軍突接調令,平調至武漢軍區任副參謀長。據說,調離李光軍是楊成武當軍委辦事組負責人時提議的,楊並提議由六十三軍副軍長徐信遺補空缺。報至林彪處,林不同意徐信到三十八軍,有意按劉賢權建議,在本軍提拔副軍長劉海清升任軍長,壓下了此事,並由此對楊成武產生戒心。李光軍的正式調動,已是在楊成武被撤職大半年之後。但北京軍區不喜歡李光軍,故有此調動。李光軍後為武漢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國防科委副主任。

1985年6月退出領導崗位後他離職不離休,繼續為黨的事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榮獲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

離休生活

組織軍隊離退休幹部與地方專家教授自籌資金創建民辦科研機構

李光軍離休後,創辦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民辦科研機構——武漢時代科學研究院。在短短几個月時間裡,吸收近100名軍、師、團職離退休幹部和200餘名地方專家教授,與40多家軍內外企業建立橫向聯繫,成為具有法人地位的高智力科研經濟實體。

李光軍開始創辦時代科學研究院時,共有9個人,到3月下旬為止,已發展到400餘人。他們建立了和正在建設著航空、通訊、化工、機電、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建築設計、思維科學與智慧型系統、醫學等17個不同學科的研究所,從而逐步使其成為多學科、多效益、技工貿結合、提供一體化服務的經濟實體。

67歲的李光軍,離職休養後,看到軍隊離退休幹部中許多人年方50多歲,各有專長,急切渴望投身改革,再創新業。同時,他還發現,在他居住的武漢東湖地區,有100多所高校、科研設計單位,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廠企業,擁有眾多的科技人才,特別是在一批退下來的老專家、老教授中蘊藏著很大的潛能。於是,經過他與其他同志反覆磋商,發起成立了時代科學研究院。這個科研院以軍隊離退休幹部為紐帶,聯繫廣大科技人員,吸收科技人員的業餘科研成果,在科研和生產之間架起了方便橋樑。

李光軍不徒虛名。他和智囊們常議的事,是如何發揮民辦機構的優勢和效率,為促進科研人員與生產的結合,科研成果向商品的轉化,快辦事、辦實事。湖南江華正為籌建一個投資400萬元的矽廠發愁。“時代”聞訊,當即派員前往論證,簽定契約,從設計到投產,提供“一條龍”服務,江華喜不自禁。某工程師的一項技術可使進口電冰櫃的壓縮機延長壽命20%以上,製冷效率提高3%以上,並使冰櫃的容積增大。在大型機上也有廣闊的套用前景。可是7年時間找不到人要。“時代”牽線搭橋,很快找到了生產廠家。

到目前為止,“時代”已接到科技人員30項多項技術成果,7項已運用到生產中去。不僅對經濟建設有益,科技人員能取得合理報酬,“時代”也從中獲得不少收益。

從“時代”創建之日起,李光軍就身體力行,在全體工作人員中倡導艱苦奮鬥、勤儉創業的精神。沒有正規的辦公室,就在暫時借來的兩間偏屋裡工作,缺乏車輛,很多老同志就騎腳踏車上班,聯繫業務;差旅費不足,他們有時就自掏腰包墊上。

李光軍和“時代”的業績在社會上引起關注。湖北省領導稱讚李光軍“辦了一件大好事”,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張萬年、政委張仲先親自為“時代”助力,時任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對“時代”表示“全力支持”。海南來函,歡迎他們前往洽談建立分院事宜;武漢市洪山區政府請“時代”協助,建立中國的又一矽谷——洪山電子一條街……李光軍和他的同事們,正以軍人的膽魄和毅力、科學家的智慧,一步步實現著“時代”的科技經營戰略。

人物評價

李光軍同志,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伍,抗日戰爭時期,他帶領部隊多次抗擊和粉碎了日、偽軍的瘋狂掃蕩,參加和指揮了一系列攻堅戰、破擊戰和守備戰。

解放戰爭時期,他先後參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等上百次戰役戰鬥,戰績卓著。新中國成立後,他在高級軍事領導崗位上,致力於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10年動亂期間,他與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他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與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朝鮮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3年當選中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他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顧全大局,勤奮工作,謙虛謹慎,廉潔奉公,生活儉樸,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覺悟和高風亮節。

李光軍同志是愛國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勳。為中國革命勝利、人民解放和國防軍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95年4月28日,李光軍同志在武漢逝世,終年76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