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華[革命烈士]

李光華[革命烈士]

李光華(1896—1930),重慶人,中共黨員,1930年9月21日被害於豐都,時年34歲。

基本信息

生平事跡

李光華,1896年生,重慶市梁平縣太平鄉人;1925年投筆從戎,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共產黨正處於困難時期,他帶了一些武器回鄉鬧革命,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7月,李光華組建四川紅軍第三路游擊隊,他任總指揮;同年8月,率部與敵作戰中身負重傷被俘;9月21日被害於豐都,時年34歲。

他家境清貧,10歲以後才開始讀書,後考入梁山職業中學。1922年在梁山縣農業學校任教。1925年到川軍當兵,曾任排、連、團長;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他毅然回鄉投身革命,與從北京歸來的三弟次華及由武漢返梁的李維、王一貫等在梁、墊交界的龍沙(今雲龍)、太平一帶農村傳播革命真理,組織農民武裝。1928年,縣府奉命組織民團,成立縣民團團務委員會,李光華、王一貫等分別擔任龍沙、太平鄉團總職務,並被推薦為縣團務委員會委員。他們以籌措經費名義,向富紳攤派錢糧,購買槍枝、彈藥、服裝,並通過收繳土匪和社會上的零星武器以擴充軍備,同時在姚家灣設立地下兵工廠修造槍枝。不到半年,太平鄉就組織起一支400多人、300多支槍的訓練有素的民團隊伍。為了更好地發動民眾,光華、次華開辦平民識字班,自編自印《平民千字課》和廣為流傳的《莊嫁佬歌》。1929年,墊江縣栗樹場數十名土匪竄來太平鄉,他親率民團出擊,全殲土匪,保衛鄉里。

1930年7月,正當中共梁山地下黨組織農民進行武裝鬥爭之際,中共四川省委指示:“虎南的武裝力量,與李光華領導的農民武裝,合併成立四川紅軍第三路游擊隊,遠征湘鄂西與賀龍部隊會合,參加圍攻武漢的戰鬥。”同年7月28日,虎南隊伍開到龍沙。龍沙、太平的民團以“打土匪”的名義,將部隊拖到路上才宣布起義。第二天,三支農民武裝1300餘人,在忠縣的黃欽壩宣告成立四川紅軍第三路游擊隊,由李光華任總指揮,王維舟任副總指揮,開始東征。正當此時,李光華接到家鄉族長李應軒阻止其舉行武裝起義的來信。他讓次華以自己的名義回信給族長:“晚輩等倡舉義旗,實乃被逼梁山,觀我中華,列強虎視眈眈於外,軍閥混戰洶洶於內,百業凋蔽,民不聊生。吾等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敢不奮身苦戰為前軀乎?今大事已起,猶如開弓弦響無有回頭之箭,大江東去何來倒流之水……”他將族長的來信和自己的回信在游擊隊員中公布,藉以激勵鬥志,穩定軍心。是年8月3日,游擊隊趕到長江邊的忠縣石寶寨。6日渡江途經石柱縣的西界沱,翻過方斗山,登上月兒山,駐紮在西樂坪進行整訓。駐豐都縣城的軍閥陳蘭亭部張曉平團聞訊對游擊隊窮追不捨。張部在地方反動民團的配合下,層層包圍游擊隊。李光華率部突圍,終因寡不敵眾而被俘,押往豐都,遭受酷刑。

李光華就義之日,被反綁雙臂走向刑場,他邊走邊向街道兩旁的民眾點頭示意,當來到浩蕩奔流的長江邊時,他心潮起伏,深深地一鞠躬,仰天吟喔著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慨然赴死。

李光華被害後敵人把他的遺體懸於城門外示眾,噩耗傳到家鄉,人們無不悲憤以極,為李光華英年早逝而扼腕痛惜,為李光華能為革命事業捨生忘死的壯舉而震撼。共產黨人和他的家人們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通過打通關節,才得以把李光華和他三弟的遺體運回家鄉。李光華犧牲時,他最大的弟弟年僅八歲,最小的妹妹尚在襁褓。國民黨對我的家人進行了瘋狂的捕殺,年輕的妻子懷著對敵人的刻骨仇恨,懷著對李光華的無限思念,默默地承擔著獨自撫養七個孩子和贍養老人的責任,他們在王維舟、李維、王斌等共產黨人的秘密安排下,東躲西藏,戰戰兢兢,以致三年都沒有回家。而李光華的堂三弟李國勝還被國民黨抓住後電擊拷打致死。
解放後,爺爺李光華被國家授予“革命烈士”光榮稱號,並給我們家頒發了烈屬證書。如今,每年清明節,當地黨政機關幹部、不少部隊官兵、學生們都會前來為爺爺掃墓默哀,懷念爺爺的英雄事跡,接受老一輩革命先烈思想的洗禮,而爺爺短暫而偉大的一生也影響和教育著我們後來的每一輩人。

李光華兄弟墓

李光華兄弟墓李光華兄弟墓

李次華,名李光浪(1901.7.28.—1930.10.4.),男,李光華之三弟,1923年考入北平國立農業大學,後留學日本,1926在北平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冬受地下黨組織委派,李次華與一些大學生一道返回梁山、墊江、涪陵、長壽等地傳播革命種子,參加革命鬥爭。李次華以梁山公學訓育主任身份為掩護,發動民眾,開展各種鬥爭,並常回太平鄉與大哥李光華一起組織農民武裝,建立農民協會。成立四川紅軍第三路游擊隊時任第二大隊大隊長,西樂坪戰鬥失利後,李次華在豐都縣城英勇就義,終年29歲。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李光華看透了國民黨的反動本質,在我黨最困難的時候,不畏艱險,毅然拖槍回鄉鬧革命。李光華回到太平鄉後,由其三弟李次華介紹,於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家鄉傳播革命真理,發動民眾,組織農民武裝,進行革命活動。時逢國民黨政府要在各鄉組織民團,李光華按地下黨組織的指示,以當過兵、會打仗的資歷,擔任了太平鄉民團團總和縣團務委員會委員職務,並以這一合法身份大力開展革命活動,為革命作了很多工作。其民團有400多人、300多條槍,編成3箇中隊、9個分隊,訓練有素。當地人民親昵地稱李光華為“李團長”。
奉四川省委的指示,1930年7月29日將我黨領導下的梁山縣內虎南、太平、龍沙三支農民武裝開赴忠縣黃欽壩,合併組建為四川紅軍第三路游擊隊,李光華為總指揮,王維舟為副總指揮,李次華為第二大隊大隊長。同時奉令“飲馬長江,會師武漢”,進行東征,到湘鄂西與賀龍領導的工農紅軍會師後攻打武漢。隊伍行進到石柱縣西樂坪休整7天后,於1930年8月15日被軍閥陳蘭亭部隊圍剿,因寡不敵眾失利,李光華、李次華等同時被捕,分別於1930年9月21日、1930年10月4日在豐都縣城英勇就義。
解放以後,梁平縣人民政府1953年11月23日批准李光華為烈士。李光華所在村被人民政府命名為光華村,西樂坪戰場所在地也被命名為石柱縣王家鄉光華村。
李光華、李次華在豐都犧牲後,李光華的手槍隊隊員李大興、張海雲、李光相,秘書李大明等人,以及其親屬歷經艱辛將兩兄弟的遺體運回故地合葬一墓。蔭平鎮人民政府、梁平縣人民政府先後於1978年和2004年將李光華、李次華之墓重新修墓立碑,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成為革命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