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平[北京國際孤兒援助委員會主席]

李兆平[北京國際孤兒援助委員會主席]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兆平,女,美籍華人。1945年出生於上海。現任北京國際孤兒援助委員會(BICCO)主席。援助孤殘兒童成了李兆平20年的事業,那些接受過她幫助的孩子都管李兆平叫“媽媽”,現在,李兆平已經是100多個孩子的“媽媽”了。

基本信息

簡介

李兆平,女,美籍華人。1945年出生於上海。現任北京國際孤兒援助委員會(BICCO)主席。

歷程

李兆平祖籍寧波,出生於上海,在香港長大,之後遠嫁美國。1980年第一次來中國,隨丈夫一起來華工作,當時她在中國人民大學做英語老師。5年後,40歲的她,回紐約學醫,成為一名兒科醫生。

1996年前,她隨丈夫第二次來到中國,剛來時因為在家裡閒來無事,就經常和一群外國人到天津兒童福利院照料病殘孤兒。餵孩子吃飯、給他們洗澡,孩子們有點頭疼腦熱的她幫著治療。漸漸地,李兆平覺得在照顧這些孩子時她的心情格外平靜,看著孩子們甜蜜地睡去她心中就溢滿了幸福。就這樣,她在丈夫和家人的支持下,和朋友們組成了一個孤兒援助會(CCO),後來,當他們把援助的孩子擴大到全國範圍時,他們索性在北京成立了“BJCCO”,李兆平擔任主席。就這樣,援助孤殘兒童成了李兆平這20年的事業,那些接受過她幫助的孩子都管李兆平叫“媽媽”,現在,李兆平已經是100多個孩子的“媽媽”了。

“婦唱夫隨”中國心

很小的時候就隨父母到了香港。後來,她又到過巴西。1965年,李兆平20歲時到了美國,並成為一名美國公民。讀大學時,李兆平認識了美國青年安瑞生。安瑞生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美國斯坦佛大學取得了中文博士學位。1970年,25歲的李兆平和23歲的安瑞生喜結良緣。1974年,他們的女兒出世了,半年後,他們又收養了一個中國孤兒。

雖然從小就在異國他鄉漂泊,但李兆平卻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回來看看自己的祖國,而安瑞生也對中國文化有著深深的嚮往。1980年,當時的中國剛剛開放。李兆平和安瑞生來到北京。不久,安瑞生找到了一份工作。那時,女兒和兒子都到了該上學的年齡,李兆平和安瑞生把他們接到了北京,夫妻倆希望孩子們能學習一些漢語,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5年後,兩個孩子該上中學了,夫妻倆覺得應該讓他們再學學英語了。而且,安瑞生也應該回美國工作了。他們將兩個孩子送回了美國。雖然回到了美國,但李兆平一刻也沒有忘記中國,她希望有一天能再次回來。安瑞生也一樣,他雖然生於美國,但由於長期研究中文,使他深深地愛上了中國文化,他早已有了一顆“中國心”,骨子裡早把自己當成了中國人,他和朋友們交談時,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我們中國人……”。11年後,兩個孩子大學畢業了,可以獨立生活了,李兆平和安瑞生又一次來到了讓他們魂牽夢繞的中國。

義工經歷讓她投身慈善

1997年,李兆平隨丈夫第二次來到北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李兆平一直沒有工作,倍感空虛。空閒時,熱心公益事業的李兆平經常到北京和天津的一些福利院去做義工。在那裡,她看到了許多被收養的孤兒,他們大多是因為身患殘疾而被父母遺棄的。“那些孩子實在太可憐了!”李兆平說,“那裡的孩子很多,但照顧他們的人手卻很少,而且環境很差。他們非常需要幫助!”。2000年,在天津福利院,李兆平見到了一個叫邵帥的男孩,這個出生只有幾個月的孩子,是一個殘疾兒,而且得了一種皮膚病,渾身被感染。以福利院的條件,實在無法照顧他。出於母愛,李兆平收養了他。如今,邵帥已經5歲了,李兆平為他治好了病,他完全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生活了。然而在各地的福利院裡,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孤兒。他們有的是兔唇,有的四肢先天畸形,還有的患有其他殘疾……李兆平決定成立一個慈善機構,得到丈夫的大力支持。

籌建援助中國孤兒委員會

李兆平很快就為這個組織想好了名字:國際援助中國孤兒委員會。這個組織的宗旨就是動員各種力量,救助那些身患各種殘疾的中國孤兒。他們的目標是在生活上幫助殘疾兒童,為他們提供生活用品,進行醫療救助,使他們將來能像健康孩子一樣幸福地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2000年1月,總部設在北京的國際援助中國孤兒委員會正式成立。李兆平的行動得到了朋友的支持,他們紛紛向這個慈善機構捐款捐物,有的還成為這個組織的志願者。

國際援助中國孤兒委員會每個月都要召集志願者開一次例會,李兆平把下一步行動的目標告訴她的朋友們,只要感興趣就可以加入,然後大家共同想辦法籌集資金,為福利院的孩子們買衣服、奶粉、尿片等;為改善孩子們的環境,委員會還為福利院購買床,甚至幫助一些福利院進行裝修。為了照顧好更多的殘疾孩子,他們還先後成立了兩個寄養家庭,把一些殘疾孩子從福利院抱養出來,聘請阿姨照顧他們,到合適的時候再組織專家為他們治病。

免費救助殘疾孤兒

國際援助中國孤兒委員會一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對殘疾兒童進行醫療救助。他們定期組織國內外一些很有名望的小兒科專家,到全國各地為孩子們舉行義診。美國斯坦佛醫療中心小兒骨科專家甘博恩(gamble)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從2001年起,他每年都自費到中國來,參加援助活動。每次來中國,他都要免費為幾十個中國孩子做手術,而且手術所用的鋼板、鋼針、手套等都是他從美國帶來的,由他自費承擔。今年8月20日—8月27日,委員會又組織甘博恩教授和上海、北京等國內外著名骨科專家匯聚煙臺山醫院,對來自山西、貴州、陝西、河北以及我市周邊縣市的30多名殘疾兒童進行義診,為其中14名四肢畸形的殘疾兒童做了矯形手術,手術費及治療費用均由委員會承擔。煙臺山醫院給予了全力支持。

孤殘兒進入美國家庭

從2000年成立至今的4年間,委員會總共救治了至少70多位中國殘疾孤兒。如今,許多孩子在他們的幫助下,身體完全得到康復,這些孩子後來被有的家庭收養,已經能夠像正常孩子一樣過上幸福的生活。馬艷秋就是其中的一位幸運者。2001年,7歲的馬艷秋被李兆平的寄養家庭收留。當時的馬艷秋雙腿嚴重畸形,根本無法正常站立。來到這個寄養家庭不久,國際援助中國孤兒委員會便組織專家為她治療,甘博恩教授為她做了矯形治療。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療,馬艷秋終於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站立了!去年,美國一對夫婦收養了馬艷秋。據李兆平介紹,如今馬艷秋學會了彈鋼琴,她的雙腿不僅能站立,甚至還可以踩著滑輪溜旱冰。收養她的家庭在美國也屬於比較富裕的家庭,馬艷秋和這個家裡的哥哥、姐姐、妹妹一起,生活得很快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