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榮[李仲榮]

李仲榮[李仲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仲榮教授生於1931年,遼寧省遼陽縣人,1955年畢業於哈工大後留校任教,從創建專業到獲取計算機套用技術博士點,從爭取到全國計算機套用技術唯一的一個重點學科到獲取博士後流動站、全國重點學科建設中的專業實驗室,他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擔任浙江省醫學會小兒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浙江省抗癌協會小兒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浙江醫學會溫州分會理事,《溫州醫學院學報》編委。

基本信息

簡介

李仲榮醫師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小兒外科臨床工作,積累了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工作過程中,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刻苦鑽研,善於總結臨床經驗和教訓,技術上精益求精。在省內首先開展了直腸黏膜吸引活檢診斷先天性巨結腸,較早開展了經肛門先天性巨結腸根治新術式,巨結腸切除術後腹部不留疤痕,提高了新生兒期巨結腸的診治效果。同時他在複雜肛門直腸畸形矯治、各種尿道下裂手術、新生兒先天性腹壁缺損修補、肝腫瘤和肝外傷手術及嗜鉻細胞瘤切除等手術方面均有相當造詣,其醫療技術得到同行及病人的肯定,手術成功率高,併發症少。 李仲榮醫師積極參加科學研究,曾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發表中華系列雜誌論文8篇,其它論文20餘篇。承擔省級及廳局級研究課題7項。畢業脫產和在職碩士研究生4名,在讀脫產碩士研究生4名。計算機科學家 李仲榮 教授

李仲榮教授是遼寧省遼陽縣人,生於1931年,1955年畢業於哈工大後留校任教,在哈工大學習、工作42個春秋。從創建專業到獲取計算機套用技術博士點,從爭取到全國計算機套用技術唯一的一個重點學科到獲取博士後流動站、全國重點學科建設中的專業實驗室,他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世紀50年代末,他領導和參與了我國第一台結構式模擬計算機及第一台能說話會下棋的數字計算機的研製。60年代初,他參加領導和研製超小型磁芯及多孔磁芯。70年代,他參加領導和研製我國第一台容錯計算機;以他為技術負責人研製成功了一系列援外體育場館電子顯示設備,已援建非洲、亞洲等18個國家,為國家節省了上千萬元的外匯,並擴大了我國的聲譽和影響。

20世紀80年代初,當國際上剛剛開展智慧型機研究時,他以極大的熱忱投身到我國高技術發展規劃工作中,起草了國家高技術發展規劃(“863計畫”)信息領域智慧型機發展規劃,並帶領我校中青年教師在科研中取得了顯著成績。

李仲榮教授是哈工大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的奠基人。在他的帶領下,哈工大於1986年建立了計算機套用技術博士點。1987年,該博士點在全國博士點評估中名列第一,被評為全國唯一的計算機套用技術重點學科;同時建立了計算機接口技術與接口系統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從而確定了哈工大計算機套用技術國內重點學科的地位。他領導和參與了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的整體規劃,為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李仲榮教授始終站在學科前沿,他在國內最早舉起了聲圖文計算機智慧型接口技術的大旗,並帶領廣大教師奮力拚搏,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這些工作為後來哈工大智慧型接口技術在國內的異軍突起做出了突出貢獻。

李仲榮教授作為中國計算機專業的創始人之一,為確定學科發展中走教學和研究相結合、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道路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對學科教學模式的日益形成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共產黨員,李仲榮教授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不管是嚴冬還是酷暑,不管節日還是假日,他不是工作在實驗室就是奔忙於祖國各地,常年累月廢寢忘食。他不僅承擔著極其繁重的科研任務,而且堅持在教學第一線,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模式識別、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等多門課程。學校進行教學工作量檢查時,發現他是全校超學時最多的教師之一。一位博士生導師竟能有那么多的教學工作量,這是何等的毅力,又是多么大的超負荷啊!

李仲榮教授曾擔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職務,他是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中國計算機學會人工智慧與模式識別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微機學會常委,中國宇航學會計算機委員會副主任,黑龍江省計算機學會理事長,國防科工委計算機專業組專家。他共榮獲國家科學進步獎1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優質產品銀牌獎1項,國家“七五”攻關集體榮譽獎1項等15項獎勵。在國際會議和國內刊物上撰寫學術論文45篇。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本科生,共指導碩士研究生20餘名,指導博士生19名,有8人獲得了博士學位。他培養的大批計算機專業人才,如今已成為我國計算機戰線上的技術骨幹和學術帶頭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