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夢

李丹夢

李丹夢 ,1974 年出生,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所教課程: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文學與傳媒等。

研究方向:

中國現當代經典作家、文學流派及思潮研究、中國鄉土文學研究、地域文學與文化關係研究

學術兼職及榮譽稱號:

2005年2月,入選《上海文學》“青年批評家”

2007年9月,入選《南方文壇》“今日批評家”

2012年,被聘為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

科研項目

2008年度上海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現代化進程中文學鄉土的話語變遷與主體建構

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原文化與20世紀河南文學

個人經歷

1993.9—1997.7就讀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2000.9—2006.7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博連讀,獲文學博士學位

1997.8—2006.10就職於上海某出版社,先後擔任編輯、社長助理、副社長

2006.11至今執教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2008年 破格晉升副教授

2014年 晉升教授

著述目錄

專著:

《文學返鄉之路》,現代出版社,2011年

《“文學豫軍 ”的主體精神圖像》,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7 年版

《欲望的語言實踐》,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

主要論文 :

《現代中原“化石”》,《小說評論》,2012年4期

《社會主義文學“勞模”》,《南方文壇》,2012年1期

《紅柯的〈生命樹〉:遠方的神話》,《文藝爭鳴》,2011年7期

《文學“鄉土”的現代考證》,《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1期

《張悅然的“文學性”》,《南方文壇》,2011年1期

《文學史客觀書寫的可能性》,《中州學刊》,2011年2期

《文化批評的迷思》,《藝術廣角》,2011年5期

《非虛構的“中國”》,《文學報》,2011年12月5日

《浪漫的陷落與掙扎——論棉棉的〈糖〉》,《文藝爭鳴》,2011年2期

《“僑民文學”與“異域情調”——關於魯迅的鄉土文論與鄉土小說》,《南方文壇》,2010年5期

《論張宇的“轉型”》,《中國作家》,2010年11期

《面對心靈的“鄉土”》,《文藝爭鳴》,2009年2期

(該文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6期全文轉載)

《文學的生態抉擇》,《小說評論》,2009年2期

《紅柯中短篇小說論》,《文學評論》,2008年 6 期

《〈傾城之戀〉的時間政治》,《南方文壇》,2008年6期

《反抒情的自我抒寫》,《南方文壇》, 2007 年 4 期

《李佩甫論》,《文藝爭鳴》, 2007 年 2 期

《形式的倫理意義》,《文學評論叢刊》, 2007 年 8 月

《 20 世紀 40 年代的中國文學史》,《中文自學指導》, 2007 年 3 期

《極端化寫作的命運》,《南方文壇》, 2006 年 6 期

《堅硬的“單純”》,《小說評論》, 2006 年 6 期

《權利與人性的角逐》,《鐘山》, 2006 年 6 期

《“中原突破”的精神內涵》,《大家》, 2006 年 6 期

《 “ 謙恭 ” 與 “ 沉默 ”—— 論劉慶邦的中短篇小說》,《山花》, 2006 年 4 期

《理想主義的“欲說還休”》,《文藝報》, 2006 年 9 月 5 日

《欲望的語言實踐》,《文藝報》, 2006 年 5 月 30 日

《批判的妥協與失語》,《當代作家評論》, 2005 年 4 期

《卑賤·匱乏的隱喻》,《文學評論叢刊》, 2005 年 12 月

《鄉土理念的嬗變與持守 : 話語 · 價值 · 權力》,《上海文學》, 2005 年 2 期

《論遲子建的個體哲學》,《山花》 2005 年 9 期

《從突圍到淪陷: “ 獨語 ” 的敘述》,《文學評論》, 2004 年 5 期

《第一人稱的虛擬歷史》,《小說評論》, 2004 年 1 期

《敞開與囚禁:艱難的自我抒寫》,《上海文學》, 2004 年 2 期

《對語言的生存性楔入與思考:詞的意識流》,《作家雜誌》, 2004 年 2 期

《鎖鏈的敘述 —— 評麥城的詩》,《當代作家評論》, 2003 年 5 期

《真實的追求與局限》,《文藝爭鳴》, 2003 年 1 期

《語言的反叛者與詞的亡命徒 —— 論 < 暗示 > 》,《小說評論》, 2003 年 4 期

《苦難的立場與策略》,《山花》, 2002 年 11 期

個人成就

2013年發表長篇論文《當文化遭遇政治:聞一多格律化生存選擇》受到學界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