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藍起義

1859年(清鹹豐九年)10月,雲南人李永和、藍朝鼎在昭通發動了反清起義,鏇即進軍四川,攻占犍樂鹽場,圍攻雅州、綿州,並在川南鐵山地區和涪州鶴游坪建立根據地,歷稱李藍起義。義軍馳騁於四川數十州縣,擴軍至30萬人。清政府調湖南巡撫駱秉章帶領湘軍入川鎮壓。1861年12月,藍朝鼎在丹稜戰死。1 862年10月,李永和在犍為龍孔場受傷被俘,就義於成都。餘部轉戰湖北、陝西、甘肅等省,直到1865年才被清政府鎮壓下去。李藍起義歷時6年,征戰數省,是當時全國僅次於太平天國和捻軍的一次農民大起義。

歷史事件

李藍起義爆發前,太平天國名將翼王石達開,因受天王洪秀全猜忌,於1857年從天京(今南京)出走,率領數萬精兵,轉戰南方各省。從1861年起,石達開部太平軍曾先後數次從貴州、湖北、雲南攻入四川,企圖搶渡長江,到川西南建立根據地。1863年4月,石達開親率4萬大軍,由雲南巧家橫渡金沙江,第七次攻入川境,然後沿會理北上,穿過彝區,到達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今石棉縣安順場)。由於清軍圍追堵截,太平軍幾次渡河失敗,從而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石達開抱著“捨命以全三軍”的願望,於6月13日自縛赴清營,被解往成都後英勇就義,留在大渡河邊的幾千名太平軍將士亦被清軍襲殺幾盡。太平軍在四川的戰鬥,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鼓舞和支持了四川人民的反清鬥爭。

起義影響

李藍起義與太平天國革命遙相呼應,1859年10月,雲南人李永和、藍朝鼎在昭通發動了反清起義,鏇即進軍四川,攻占犍樂鹽場,圍攻雅州、綿州,並在川南建立根據地。義軍馳騁於四川數十州縣,擴軍至30萬人。清政府調湖南巡撫駱秉章帶領湘軍入川鎮壓。起義失敗,藍朝鼎、李永和皆壯烈犧牲。餘部轉戰湖北、陝西、甘肅等省,直到1865年才被清政府鎮壓下去。李藍起義歷時6年,征戰數省,是當時全國僅次於太平天國和捻軍的一次農民大起義,對四川的封建勢力給了沉重打擊。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殘酷壓榨,致使社會矛盾激化。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堅持鬥爭達14年之久。與此相呼應,四川人民的反抗鬥爭也風起雲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