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寶塔

朱華寶塔

興國縣朱華塔,位於興國縣城南約3公里的埠頭鄉程水村橫石山崗上。因塔建於縣城西南,而“西南為朱,近太華之居方於,故得名為朱華。又因塔所在的山崗名橫石,故又名橫石塔。

基本信息

簡介

因塔建於縣城西南,而“西南為朱,近太華之居方於,故得名為朱華。又因塔所在的山崗名橫石,故又名橫石塔。

塔有北南兩門,北門的匾額為“橫石寶塔”,南門匾額是“朱華寶塔”。朱華塔始建於唐大順年間,風水祖師楊救貧的首座弟子曾文辿倡建。元毀,明代嘉靖29年(公元1550年)重建,清嘉慶8年(公元1803年)修葺。1959年江西省政府公布為贛南3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歷史

朱華塔是贛南著名風水塔。朱華塔由風水祖師楊救貧選址,由其弟子曾文辿親自倡建。中國古代風水師認為塔形似筆,在城邑的水口建塔,可以倡盛文風。故自古以來,贛南各地風水塔的興建,政府無需資金投入,鄉紳民眾樂此不疲。明代嘉靖年間,興國知縣盧寧為朱華塔所作的記,把朱華塔的風水功能,表述得非常清楚:

“元閏塔夷於橫石,明興塔廢於西山,瀲水為錮,江流不平,俗尚悍訐,士好逸游,民逃業荒,沙圖並里,迄於今日,氣習益漓,文命不振,都無完里者一三,里無完甲者十九,不錄鄉書者十餘舉,不登科甲者四十餘舉,居民嚚訟而貧亡,領宦淹滯而訕去。猥予庸鄙令尹是邑,職兼教養,實厲心力,端表樹聲,厘奸敕法,如是者三年。步畝清籍,問俗課農,如是者三年。正誼庸禮,課題修祠,如是者三年。而效未舉,士民鹹歸咎西南之方塔圮水傾,文峰弗卓,於楊、曾故智有遺思焉。予懼夫訕道而伸術,遠人而聽神,將啟天下之棄周孔而宗郭璞者,特重難之曰,是予治教無狀也,是予心力未竭也,於地靈則何尤?且福利未見,靡財勞民,人謂我何。未幾,而儒茂、耆年、里正,各以狀進,起末有條,福咎顯切,許之不可,禁之不能。稍動以義,則富民曰鍾世清。經始曰終基崇,功倍曰程能曰鍾世召、王珂、鍾求運、謝表、鍾岳、謝景維、鍾成業。嗇己效順,分勞固盟,謀同筮協

典故

朱華寶塔 朱華寶塔

相傳朱華塔是風水祖師楊救貧領著他幾個嫡傳弟子在檔作

。唐代末年,于都縣小溷村有一個叫曾文辿的年輕人,躲避戰亂,寄居在於都崇賢里黃檀寺里讀書。一天,黃檀寺來了一位討水喝的過路人。雖然青衣小帽,言談舉止卻不同凡人。曾文辿把他請進屋內,煮茶相待,正是大唐天子的國師楊筠松。原來黃巢兵進長安後,時任司天監監正的楊筠松,私挾御庫禁藏的兩本風水秘籍,乘亂離開京城,從崑崙山開始尋訪中華龍脈。他一路尋龍覓穴,來到贛南。曾文辿得知楊筠松的身份後,執意要拜他為師。後來曾文辿跟隨楊筠松遍游江山名勝,得楊筠松親傳秘訣。。

唐代末年,興國尚歸贛縣管轄。楊筠松游遍大江南北,發現這裡山川秀麗,龍勢隱現,實屬一塊罕見的風水寶地。可惜興國的地形東北桀梁,西南伏瀉,龍無所歸依;龍眼未啟,龍口不張,真龍沉睡未醒。但如果巧用風水術點化,挽住矯龍,喚醒睡龍,興國的山川龍脈勢將大變。但楊救貧擔心自己年老體弱,憑一已之力,耽心事未成而身先死。楊筠松後來在興國收下曾文辿、劉江東、廖瑀、黃妙應等人為徒,盡傳堪輿妙術後,覺得時機已到,這天,他喚來曾文辿、黃妙應、劉江東、廖瑀等弟子,一一吩咐,盡授機宜,安排妥當。

朱華寶塔 朱華寶塔

第二天,楊筠松洗漱完畢,早早來到廬陵縣的一座高山之巔,只見他口中念念有詞,手執趕山鞭,陡然一喊:“起!”立時,只見一座方圓五、六里、玲瓏八面的大山緩緩升起,再聽他一聲斷喝:“走!”大山便順著趕山鞭所指的方向飄然移動。大山飄飄蕩蕩移動了七八十里遠,又聽得楊筠松一聲猛喝:“止!”那大山便轟然落下。那山便是興國的方山(即今方太、鼎龍交界處的方山嶺),從此成為興國縣城的鎮山。楊筠松健步攀到方山之巔,拜過天地,大聲讚頌:

“鎮山在此,永護邑民。風調雨順,物阜民康。”

與此同時,曾文辿早已來到興國城南的橫石山崗上。他見楊公已經趕來了方山,遂將手中的點石筆,朝橫石山頂一塊巨石一指,說聲:“立!”只見山頂一塊長八丈、寬丈許的巨石登時矗立起來。曾文辿繞著巨石轉了三圈,手執點石筆在巨石上寫寫劃劃後,猛地將點石筆一擲,喝道:“變!”只見那巨石抖抖擻擻,不一會竟變成玲瓏剔透,七級八面的樓閣式寶塔。這塔,這便是我們今天還可以看見的朱華塔。曾文辿急急登上塔頂,對天地祝道:

朱華寶塔 朱華寶塔

“文峰在此,永護邑民。山川俊秀,人傑地靈。”

與此同時,楊救貧的另二個弟子劉江東也在城牆上建好了小南門(即龍口,元朝時被官兵拆毀),廖瑀在城內挖好了兩口水井(即龍眼,就是現在的大井頭和小井頭)。

此後,邑中果然年年風調雨順,人才輩出。北宋太平興國七年,興國正式立縣。據說興國成為中外聞名的將軍縣,靠的正是這楊救貧師徒親手布置的風水格局:“方山生錦繡,寶塔起人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