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緒常

朱緒常

朱緒常,男,山東濰坊市人,生於1944年。1968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現為山東省文化廳《戲劇叢刊》社美術副編審。兼山東畫院高級畫師,山東名人事業促進會、書畫委員會委員,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榮譽顧問。(台灣)中國美術家協會榮譽理事。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簡介

朱緒常,山東濰坊市人,生於1944年。1968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現為山東省文化廳《戲劇叢刊》社

美術副編審。兼山東畫院高級畫師,山東名人事業促進會、書畫委員會委員,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榮譽顧問。(台灣)中國美術家協會榮譽理事。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藝術經歷

自幼酷愛書畫,中學時期由著名畫家張建時,徐培基開蒙、奠定了良好基礎。大學期間、受教於著名書畫家、教授於希寧、柳子谷、關友聲、黑伯龍、張鶴雲、王企華、張彥青諸先生。其秉性耿直、刻苦勤奮、博學多識。三十年來,於編輯工作之餘,專攻花鳥畫。其作品注重筆墨傳統的繼承與現代審美意識表現的創新,題材廣泛,格調清雅,尤以畫梅見長。其作品多次參加省內展覽並見諸報刊,還發表美術理論,評論文章十餘篇,專著《中國畫的題款藝術》(合作)由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作品被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及香港、台灣等地的社團與友人收藏。其藝術簡歷及作品除有關新聞媒界報導外,還收《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現代中日美術通鑑》、《中國攝影家大辭典》及香港國際交流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人錄》等多種辭書。

評論文章

丹青何須人盡知——記著名中國書畫家朱緒常先生

——楊宇全

我與朱緒常先生同為昌濰老鄉,先生長我廿余歲,應該說是我的師友加鄉親。說來好笑同住一院

數年,很長時間我竟不知此君是位丹青妙手,後來一本《中國畫的題款藝術》,讓我這“後生小子”不得不刮目相看。其實,對書畫藝術緒常先生少時即情有獨鍾。他的故鄉是有著悠久書畫傳統的濰縣,那裡曾出過許多水平都很高的書畫家。良好的書畫氛圍,加之天資穎悟,在當地書畫名家徐培基、張建時的悉心啟蒙指導下,他由愛好到痴迷乃至樂而忘返。但真正在書畫王國里“登堂入室”,則是他考入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以後的事了。四年的科班學習不僅使他系統地研習了畫理與技法,而且還得到了海右名家於希寧、柳子谷、王企華、張彥青諸先生的嫡傳,老師們的為人治學對他產生了很大影響。畢業後他曾在省出版社、博物館等單位工作過,後調入省文化廳主辦的《戲劇叢刊》社“為他人做嫁衣”至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藝”消得人憔悴,眼見得許多同學,校友一個個名聲大噪,緒常先生卻心定神閒“依然故我”,其實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儘管學院派出身,步入社會後他卻是一個地道的“業餘畫家”。所謂“業餘”並非說他書畫水平業餘,而是指他的繪畫創作與研究一直是在工作之餘進行的。試想,假如開始他就專職從事繪畫專業,現在肯定又是另一景象。然而他就是這樣,數十年如一日,一邊愛崗敬業,一邊筆耕墨耘。由於經年累月做編輯工作,他在出版專業上亦成績頗佳,曾先後三次獲得省級裝幀藝術、版面設計二等獎。

其實作為編輯家與畫家的朱緒常先生與我所認識的許多畫家相比,有著很多屬於自己的優勢與強項。在過去丹青繪事本是言志暢情、養性修德乃至自娛娛人之藝,功利性並不十分重視。可眼下在市經濟的狂風巨瀾中,仿佛一夜之間“大徹大悟”的書畫家們大都疲於趕場,忙於有償筆會,而我了解的緒常先生卻是收放自如、寵辱不驚。即便是應邀“赴會”,也是以“藝”為主,得失不計。正是這種輕鬆的心態,使他手下所出之作,都是婉約精緻、清雅可人,絕無應酬之嫌。其次,緒常先生是一個才藝多多之人。人常說“一通百通、百通一通”、“藝多不壓身”,他早年從事過新聞、文物及舞台攝影工作,曾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攝影作品千餘幅,並總結實踐,發表攝影理論文章20餘篇。同時他對戲劇藝術也造詣頗深,編務之餘,他還撰寫有關戲劇文章10餘篇,並時有獲獎。所有這些從美術、大藝術乃至大文化視角來看,對提升他的畫藝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近年來書畫界浮躁成風。“書畫熱”的急劇升溫,達官顯貴的附庸風雅,畫販子的無序炒作,“寵壞了”不少書畫家,也“造就”了某些“投機畫家”,幾人坐得冷板凳?緒常先生則不然,繪事之佘,他還將筆觸伸向美術理論領域,且時有佳篇見諸報端。他與人合作的專著《中國畫的題款藝術》,便是他數年之心血結晶。1997年12月省美術館舉辦個展,是他數十年丹青之功的一次展示,也使世人對他的藝

術成就不僅被諸多新聞媒體報導或評價,而且還載入國內外30餘部大型典籍與辭書中。

丹青何須人盡知。繪事與作學問一樣,亦是寂寞之道。如果沒有黃秋園生前的落寞,也許就不會為後人留下這么多的佳作;如果沒有齊白石60歲以後“衰手變法”,自然沒有齊派藝術的日後輝煌。再過數年緒常先生就步入耳順之年了。丹青不知老將至,最美莫過夕陽紅,或許花甲之後才是緒常先生“新生活”的開始呢。(作者系藝術評論家,杭州市藝術創作中心副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