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祥

朱永祥,男,1940年9月出生,副主任醫師。1961年分配於寶應縣人民醫院,先後從事兒科、內科專業。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科技工作者”、“文明市民”稱號。

基本信息

副主任醫師

朱永祥1940年9月出生,副主任醫師。1961年分配於寶應縣人民醫院,先後從事兒科、內科專業。1980年在南京鼓樓醫院衛生部消化專業進修班進修一年,此後一直從事消化專業,1987年晉升為內科主治醫師。1995年晉升為內科副主任醫師。1989年至今一直擔任醫務科科長,受聘於世界中醫藥學研究會會員、中華醫學會會員、揚州市消化學會委員、寶應縣醫學會幹事、寶應縣老年大學教師、寶應縣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委員。從事臨床工作以來以消化專業為專長,一直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病,尤其在內鏡診療方面,有一定的造詣,採用頭針治療中風后遺症,穴封及水針治療腰腿疼、肩周炎,中藥治療慢性腹瀉均取獨特療效。參編著作五部,《現代內科診斷與治療)任主編,《實用內科手冊》任副主編、《內科疾病診斷與醫囑》任編委,《中國名醫高新理論與實踐》任編委,《中國名醫專家臨證精華、任編委。撰寫論文8篇先後在《內鏡》、《鎮江醫學院學報》、《現代消化病及內鏡雜誌》、《中國初級衛生保健》、《江蘇衛生事業管理》等在省和國家級雜誌發表。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科技工作者”、“文明市民”稱號。

江淮重工副總工程師

個人簡介

朱永祥,江淮重工副總工程師。他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雖已是花甲之年,仍工作在國防科技工業第一線。他用理想和信念將生命與國防事業捆綁在一起,為之付出了全部心血。
1967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的朱永祥懷著對國防事業的滿腔熱情,遠離家鄉來到了太行山麓的一個偏僻山溝。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到分廠技術副廠長,直至副總工程師,他一步一個腳印,一乾就是近四十年。

人物特寫

朱永祥主要從事產品研製工作,工作危險程度高,整天面對含有劇毒的化學物質,常年工作在陰冷潮濕的環境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工作環境非常艱苦,與他一起分配來廠的同一專業的15名同學都相繼“孔雀東南飛”,而他卻一個人留了下來,繼續著他的夢想。2002年,他參加了某配方研製攻關小組,多少個不眠之夜,他查閱資料,反覆試驗,失敗了再來,終於與攻關小組的同伴們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關,獲得成功,為公司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該成果獲得了2005年國防科技成果三等獎和中船重工科技成果二等獎。
為了取得科研工作的第一手準確資料,他總是不顧環境惡劣和自己年事已高,每一次試驗都親自參與檢測工作。在一次試驗時,正值隆冬時節,寒風凜冽,氣溫在零下十幾度,試驗場地上的積雪有半尺多厚。他不顧疲倦和寒冷,連續多日堅持在冰天雪地里完成了全部的試驗工作。“他是一個工作狂,從來不顧自己的身體和家庭”,妻子這樣評價他;“非典”期間,他為解決技術難題在北京四處奔波;他曾因操勞過度三次胃出血,兩次昏倒在外出的工作現場;為了如期與外單位洽談技改契約,他拖著生病的身體執意先談契約。2006年,朱永祥同志被評為中船重工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他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上級公司、企業領導和同事的肯定、讚譽,贏得了生命和事業的一個又一個春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