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泉

朱文泉

朱文泉,男,漢族,1942年10月生,江蘇省響水縣人,196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參加工作,中共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函授畢業,中央黨校大學學歷。1994年2月晉升為少將軍銜,2000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2006年6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基本信息

履歷

1961年8月參軍,任濟南陸軍軍區戰士,班長;

朱文泉 朱文泉

1964年10月任陸軍排長;

1965年8月任陸軍師司令部作訓科參謀;

1970年1月任濟南軍區裝甲兵司令部作戰處參謀;

1974年10月任陸軍師司令部作訓科科長(期間:代理營長半年);

1980年3月任陸軍團長(80.09-82.07在軍事學院完成班學習);

1982年8月任陸軍師參謀長;

1983年4月任陸軍師副師長;

1988年4月任陸軍師長;

1992年3月任陸軍集團軍參謀長;

1993年2月任陸軍集團軍副軍長(93.09-93.11在國防大學進修系學習);

1994年2月任陸軍第1集團軍軍長(96.09-96.12在國防大學國防研究系學習);

1999年4月任南京軍區參謀長、軍區黨委常委(98.08-00.12在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函授學習;00.03-00.07在國防大學正軍職以上幹部培訓班學習);

2002年10月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副書記。

是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

觀點摘要

朱文泉 朱文泉

胡主席指出,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以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威懾和實戰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並強調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目的在於迅速而有效地提高戰鬥力。因此我們必須準確把握轉變的方向,要著眼當前戰略目標,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切實把戰鬥力生成轉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來。具體地說,要由單純依靠增加人員規模和一般技術武器裝備數量來提高戰鬥力,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質上來;由單純依靠苦練和老辦法,轉到依靠科技練兵和創新上來;由資源的粗放型投入,轉到集約化精確化保障上來;由提高單一武器裝備、單一軍兵種作戰能力,轉到提高信息化條件下體系作戰能力上來。

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就是要把推進部隊信息化建設作為最重要的戰鬥力增長點。試行首席信息官制度,搞好部隊信息化建設的籌劃、指導、管理、監督和評估等工作,提供決策建議和諮詢。在領導機關普及信息化前沿知識,在基層官兵普及信息技術基礎知識、信息戰基本常識。在不斷攻克作戰重難點中尋求戰鬥力新的增長。

注重用好部隊已有的科技手段,吸納軍隊院校、科研院所和地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成果,借鑑軍兵種的新鮮經驗做法,加大攻關力度。在推進科技練兵中尋求戰鬥力新的增長。推開基地化訓練,創造模擬的訓練環境,實施滿負荷承訓;推開模擬化訓練,通過模擬苦練、實裝精練,加快新裝備形成戰鬥力的步伐;推開網路化訓練,開展網上遠程教學和答疑,組織小兵種專業的軍事理論網上教學;推開體系對抗訓練,建好模擬“敵軍”部(分)隊這塊“磨刀石”,開展首長機關謀略對抗訓練。在最佳化後勤保障方法手段中尋求戰鬥力新的增長。創新可視化保障模式,通過嵌入信息技術,使部分後勤資源配置狀態透明、精確管理,快速準確投送到位。研練對接保障方法,把練戰法與練保障融為一體,把單一軍種的對接保障演練向三軍聯合保障延伸。在用好管好現有裝備中尋求戰鬥力新的增長。根據武器裝備新老並存的實際,抓新裝備形成戰鬥力,培養新裝備急需人才;抓老裝備挖潛增效,加強新老裝備系統集成,充分發揮現有裝備作戰效能。在整合資源、節能降耗中尋求戰鬥力新的增長。把有限的資源整合利用好,把科技含量高的資源作用發揮好,在提高效費比上下功夫。按照“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思路,藉助駐地人才、科技、信息等資源優勢,為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