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屋

朱屋

朱屋是當年蔣介石曾送賀匾的民國商富大宅,解放後,朱屋被人民政府闢作糧倉,用來堆放稻穀大米等糧食。現在朱屋已歸還當年屋主的後人。

歷史變遷的朱屋

據村子裡的人說,坐西向東的朱屋規模宏大,中西結合,

朱屋朱屋

朱屋是當年蔣介石曾送賀匾的民國商富大宅。解放後,朱屋被人民政府闢作糧倉,用來堆放稻穀大米等糧食。現在朱屋已歸還當年屋主的後人。
站在公路上就能遠遠看見整體灰白色的龐大城堡,坐落在一幢幢紅磚房之中,旁邊還有幾座時期的封火山牆的地主屋。來到門前,除了公路上傳來的汽車機車聲音,屋前好像什麼動靜也沒有。門前的小廣場停著一輛掛著兩張不同車牌的的貨櫃車,一張是廣東的“粵”字車牌,另一張黃色的“港”字車牌。可能是粵港兩地走的貨櫃車。不知道是不是屋主的呢?因為我聽人說,屋主移居香港了。偶爾有小孩踩著腳踏車在門前經過。朱屋給人的印象就 窗戶多,整間屋是一個“回”字形結構,房間都分布在“回”字中兩個口夾著的部分,中間一個大的天井以作採光,除了外觀到的窗子外,每間房也向天井方向開很多的窗戶。

〓〓 朱屋來歷 〓〓

該地有一個私塾教師名朱偉庭,是晚清的廩生。所謂廩生,是經過地方科舉考試名列一等前列的,才具有此資格,每月可獲得政府的廩膳即生活津貼。朱偉庭受到在都城做生意的黃秀山的邀請,到其家鄉羅旁大衝口私塾執教。朱偉庭就帶著他的第三子朱意周同往,與黃家的子弟一齊就讀。
朱意周勤奮好學,成績優良,深得黃家人喜愛。朱意周15歲時,因家貧,就到黃秀山設在都城鎮的代客買賣業務的商行去當“後生”,這是一個乾沖開水、掃地、客人來時上茶的角色。幾年之後,被提拔在帳房裡乾鈔寫、算帳,開始接觸商場的生意。
當時,都城開始有電燈,碾米廠兼營發電,發電量很小,只能供應幾家商行用。居民晚上照明,多用一種被稱作松香枝的物品。這松香枝是手工作坊製作而成,用竹子削成一條條尺把長的竹條,大半截放在煮熔了的松香一拌,像現在的神香,然後曬乾出售。居民買來點燃照明,其缺點很多,照明不遠,風吹光影搖動,濃煙大,有一股難聞的氣味,鼻孔也會弄黑。而煤油,當時當地正開始進入市場,一種有玻璃罩的小燈或懸掛在高處俗稱為“大光燈”的汽燈,所需的燃料就是煤油,使用這種燈自然比用松香枝優越得多,經營煤油可獲利甚豐。
朱以周經營煤油,他用一筆資金作擔保,取得外國一家石油公司(現在的亞細亞石油公司)給予他在粵西的銷售代理權。有人說,外國石油公司的代理人到鬱南找經銷商,初時是找到和生行的,公司從香港先發貨來,到一段時間來收貨款並再次發貨。但是,和生老闆是一個唯讀舊詩書的人,缺乏對西方現代科學文明的知識,認為與外國貨和外國代理人打交道不可靠,不敢貿然答允。代理人看到賬房裡的年輕人朱意周,就請他個人代理銷售。朱意周有文化,接觸新鮮事物,認為煤油會替代原始的燈光,就應承下來。也有人說,朱意周在幫助老闆料理業務的空閒,用其積蓄順便做一點買賣,熟悉生意網路後,就獨自做起老闆來。
隨著業務的發展,朱意周幾個兄弟,在朱意周的安排下,都到都城營商。經過一段時間,各人對營商都有了經驗,可以各自獨立經營。於是,大哥朱伯經到賀州、二哥朱仲實到廣州、五弟朱芬圃到香港,各自分別營商。四弟朱貫初最初到賀州協助大哥,後回連灘開設化工廠生產肥皀,之後到梧州經營。朱伯經後來到了香港。
五兄弟都離開了連灘,各立門戶,分別在商場拚搏。1931年,朱氏家族從香港進口煤油、併購入生鹽、火柴運往廣西的賀州,又從賀州運回瓜子、生油、豆類到都城銷售,在賀州購礦產和桐油出口,並投資賀州的礦產公司成為股東之一。同時,經營兩艘貨船往返於都城到廣州、江門。朱氏家族幾年之間,從一貧如洗變成了鬱南的首富。
朱氏家族的人並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本土,他們於1938年在故土的地方興建了豪華的具有西洋風味的朱屋,體現出海洋文化的普及。

朱屋現狀

由於屋主的後人旅居香港,平時屋大門緊鎖,無法入內。

朱屋朱屋
據老人們說,朱屋的窗沒有確切的數據,沒有人數精楚。但相傳,如果每個窗戶上擺放一塊餅乾,如果每天吃一塊的話,可以吃上一年多。
據說,這朱屋的主人是當年富甲一方,為在外經商的商人,其分店分布全國各地。屋在落成時,蔣介石曾送賀匾祝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