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醫學

未醫學,顧名思義,是防患於未然的醫學。簡單講,就是在疾病尚未產生或爆發的時候調理身體,使其脫離亞健康狀態,達到養生、延長壽命的目的。《黃帝內經》中寫道:上醫治未病。未醫是人類壽命最核心的存在邏輯。

三要素

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自古以來一直被稱為人身之“三寶”精氣神三者相互為用,是保持和恢復人體健康、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物質和功能,為養生長壽之根本。精氣神學說,是兩千多年來中國古代醫家和氣功養生家在整體觀思想指導下,在探索生命奧秘、防老抗衰、防治疾病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整體生命觀。以道家精氣神理論為主線,以禪宗的相關理論為補充,重點闡述中醫相關學說,並且通過論述如何練氣、如何打通經絡來告訴我們如何聚神,養護精、氣、神。

精的來源

先天之精來源於父母,它在每個個體中所起的作用是--“生命之根”。後天之精是來自飲食的營養物質,即水谷精微,也指臟腑之精。後天之精依賴於先天之精的自助,才能源源不斷產生;先天之精亦依賴於後天之精的補充,才不致耗盡。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二者相輔相成,從而保證了腎精的充盛。
一個人要健康、長壽,最關鍵的就是要養精,既要保養先天的腎精,又要調養後天的水谷之精。

什麼是氣

氣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範疇,其本義,是客觀的,具有運動性的物質存在;其泛義,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包括精神現象,均可稱之為氣。簡單來說,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充養人體的一種無形物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和功能。
《難經•八難》中說:“氣者,人之根本也。”《莊子•知北游》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人的生命活動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氣的升降就是生命運動的動力和功能。《難經•八難》中說:“氣者,人之根本也。”《莊子•知北游》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人的生命活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氣的升降就是生命運動的基本形式。中醫學借鑑中國古代哲學裡關於氣的概念,連同陰陽五行理論,對病理及人體健康進行指導。

什麼是神

神,是人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集中表現和主宰者。通常意義上,神的含義有兩種:一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目光、面色、形體、動作等;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

平衡論

縱觀古今中外的養生學,養生的要義在於平衡。平衡才能健康長壽,失衡就可能導致生病甚至死亡;平衡是永葆青春的“靈丹妙藥”,失衡是致人早衰的“穿腸毒藥”。健康養生在於平衡,這種平衡不僅指我們都知道的運動平衡、環境平衡、心理平衡,更要呼吸平衡、飲水平衡和營養均衡。
《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由此看來,保持人體陰陽平衡、協調對於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人體陰陽二氣處在平衡協調狀態,不僅可使人體是一個有機體,而且可保持人體與自然界的統一協調。

呼吸平衡

呼吸的過程使周身之氣升降出入,它包括“吸清”與“呼濁”兩個方面,人體通過呼吸運動吸入自然界之清氣,呼出體內濁氣,實現吐故納新。
中醫認為,一個人進入老年之後,陰精虛衰,真元漸虧,身體各種機能都將逐步減退。而尚未進入老年的人中,也有一些因種種原因未老先衰。實踐證明,平衡呼吸能夠調動和發揮機體內在潛力,推遲或延緩衰老,防治老年智慧型減退,增進老人身心健康,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飲水平衡

基於水的重要作用,飲水平衡對人的養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有機體在生命過程中不斷地丟失水分,又不斷地攝取水分,以維持體液的相對恆定。

營養平衡

李時珍說:“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合理的飲食可以造就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環境。飲食習慣和結構不合理卻會在不知不覺中損害健康,嚴重的還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從未醫學的角度來看,應該合理搭配,合理搭配包括粗細搭配、葷素搭配、酸鹼搭配等。
合理運用食物的“性”和“味”,可以糾正身體的陰陽平衡。根據《內經》對飲食養生理念的闡述,平衡飲食不僅要著眼於人體,更要將個人放在整個宇宙之中,即充分考慮生命活動的共性,也不忽略個體所處的獨特時空特點,力圖通過飲食生活維持身體的降抗,進而達到人與自然協調統一的理想境界。

睡眠平衡

睡眠是人體的平衡端,想要保持健康,就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易經中說,陰陽平衡在人體中的體現是白晝動,夜晚眠。睡眠的質量取決於心的安靜、安逸、安穩和富足。這些既可以通過良好睡眠習慣來養我,也可以通過外法調節。
睡眠是陰陽交錯的結果。《靈樞》中說:“陽氣盡而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睡眠的周期性變化是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也是人體的氣血陰陽變化,保持睡眠平衡,才能保證陰陽平衡。而平衡睡眠,就是根據陰陽變化規律,採用合理的睡眠方法措施,保證充足而適當的睡眠時間。

酸鹼平衡

酸鹼性是在化學中是指溶液的氫離子濃度,用PH值表示。人體通過多種調節方式將多餘的酸或鹼排除體外,使體內的酸鹼性物質和鹼性物質保持一定的數量和比例,讓體液的PH值在一定範圍內恆定,這一過程就是酸鹼平衡。
那么對於人體來說,體液只有呈弱鹼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人體對內,不斷通過新陳代謝產生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對外也不斷從日常膳食中攝取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因此,人體內的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不斷變化,這種變化依靠機體的調節功能來保持相對平衡。

動靜平衡

動靜平衡本來是物理學的理論,在未醫學裡,動靜平衡主要指運動和休息的平衡。運動和休息之間的互動關係符合陰陽理論,相輔相成的。
人體在經過適量的運動後就會產生需要休息的信號,這是人會放鬆自我,適當的運動對睡眠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人體的動靜平衡就是在生活中保持運動和休息的良好平衡。

方法論

養生 是未醫學的基礎工作和根本出發點。未醫學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發展前景的學科,有著豐富的內涵和行之有效的理論與實踐。在思想原則上,未醫學倡導順應自然、協調陰陽、形神共養、動靜相宜、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等理念;在具體內容上,包含動養、靜養、情養、食養等項目。

動養

顧名思義,“動養”即通過運動來養生。古人非常重視運動保健,“動則不衰”使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這同現代醫學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運動的意義不僅在於養身,還在於養心。

靜養

靜養即通過精神、身體的休息,達到調節情緒,減低消耗,消除疲勞,恢復體能,排除有害因子,達到一種自我控制的目的,使精神充足,增進健康。

情養

所謂情養,就是以儒家養生理論為基礎,情智為依託,琴棋書畫唱遊為方法,通過調理性情、培養志趣,使氣和順暢,情緒穩定,進而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方式。

食養

食養,就是在飲食與健康的關係中就是按照中醫理論,以養生為目的,調整飲食結構,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促進健康,益壽延年。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在保障健康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術養

術養,指運用一定的器具、專業的方法來調理養生的方法。術養見效快,療效好,所以更受現代人的歡迎。術養一般包括膏方養生、針灸養生、推拿養生等現代常見的養生方法。

自愈與自創

人體 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具備各種能力,其中,自愈與自創能力與人的健康長壽息息相關。人體的自愈是指人體在收到創傷之後,肌體會通過免疫系統穩定和平衡當前狀況,自我調節並恢復機制,抑制自毀或肌體能力的衰減;自創是指人體系統在進行不良運作時會產生不良的反應,若損害過度,可能導致疾病。未醫學就是為了輔助機體自愈,減少自創,以治療疾病為目的而存在的。

“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對未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就是說真正的良醫,不是等你生了病才治,而是如何使你不生病,未醫學便秉承了這種“治未病”的理念。在未醫學的養生理念中,要想健康長壽,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人體陰陽氣變化要順應天地間的陰陽變化。進一步說,未醫學就是把人置於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心理環境加以研究,使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並防治疾病、保證健康。

與長壽

未醫學講求的長壽是與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緊密相關的,這其中既包括在飲食、健身方面的建議,更包括對於“精、氣、神”的養護,對一個人心情維護、減除壓力的全面性指導。可以說,未醫學是致力於是人類長壽的醫學。

發展前景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環境污染嚴重,人們的身心所遭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亞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為更好應對亞健康狀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未醫學。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醫學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和環境相結合模式的轉變,現代醫學理念也由治癒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調整。二為醫學在養生、康復、保健方面的理論和方法恰恰符合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因此,一些社會學和經濟學把未醫學稱為“供得起和可持續的醫學”。未醫學的必然發展有不可取代的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