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歷史

《未來的歷史》是一首現代詩歌,通過家園的破壞與重建所產生的悖論,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譴責與反對之情。

作品原文

那時將有城市和群山

和現在一樣

有鋼鐵軍隊

踏過遺棄的廣場

他們一向如此

那時將有待耕的田地

風吹樹擺

橡樹籽散落

碗盤依舊會摔碎

毫無理由

他們知道的就是這些

未來在地平線的彼岸

我們聽不到

未來人們的一語一言

使他們沖我們喊叫

讓我們不要

他們的土地,毀他們的城市

但那喊聲傳來

就像一粒橡樹籽

掉在水泥地

像碗架上的盤子

在破碎的瞬間  

作品鑑賞

詩人以假想戰後重建的情景開篇,“那時將有城市和群山/和現在一樣”,戰後新的統治者將會迅速地重建起新的城市、新的家園,“有鋼鐵軍隊/踏過遺棄的廣場/他們一向如此”,這裡鋼鐵軍隊象徵著政權與統治,凱鏇歸來的軍隊踏過曾經遺棄的廣場向人們示威,他們的統帥將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這一幕時常出現在我們歷史的記憶中,所不同的只是掛在旗桿上的旗幟變化了。

緊接著,詩人繼續想像著戰後的未來城市,“那時將有待耕的田地/風吹樹擺,橡樹籽/散落”,戰火平息後的日子是充滿希望的,許多未耕的土地等待著人們去耕耘、去開墾,橡樹的樹籽隨風飄散,吹到哪裡,哪裡就會孕育出新的生命。詩人在這裡營造了一種充滿希望的氣氛,人們似乎已經擺了戰爭所帶來的悲痛,在重建家園的勞作中憧憬著未來新的生活。  

但是“碗盤依舊會摔碎/毫無理由”,這裡詩人從希望中警醒過來,重建後的家園又會像“碗盤”一樣再次被摔碎,戰火毫無理由地再一次被點燃,以上所假想發生的一切又要重新上演。“我們知道的就是這些。/未來在地平線的彼岸,我們聽不到/未來人們的一語一言”,詩人通過時空在腦海里的錯位來表現過去即是現在,現在即是未來的哲理。如果人類再不檢討自己的行為,那么現在的破壞與未來的重建就:(:如地平線的此岸與彼岸,二者之間其實沒有時空間隔。這一點正好和詩歌標題“未來的歷史”遙相呼。未來意味著今後,歷史意味著過去,詩人正是通過它們二者之間的矛盾表現反對戰爭的主旨。“即使他們沖我們喊叫/讓我們不要/炸他們土地,毀他們的城市/但那喊聲傳來就像一粒橡樹籽/掉在水泥地/像碗架上的盤子/在破碎的瞬間。”人們反對戰爭的喊聲實在是太微弱了,如同一粒橡樹籽掉在水泥地上,悄無聲息。橡樹籽本是希望的象徵,它如果落入宜的土壤里便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如果掉到堅硬的水泥地上,它只會悄然無聲地划過天際,留下模糊不清的痕跡。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夢想如同碗架上的盤子掉下破碎了,他們心中剛剛激起對新生活的勇氣瞬間被戰火燃燒成灰燼。  

戰爭不斷地在歷史上重演,對於統治者來說,城市摧毀了可以重建;但是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來說,他們卻要忍受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巨大痛苦;這是對心靈的摧殘和蹂躪,就像摔破的碗盤無法再復原了。可以說,戰爭摧毀城市的同時也讓人們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所以,重建家園容易,重建希望卻難上加難。詩人就是通過破壞與重建之間的悖論來表達自己對戰爭的強烈抗議,並且警示那些沉醉於重建家園的幻想中的人們,讓他們清楚地認識歷史的本來面目,從而激勵他們去反思戰爭本身。  

詩歌中籠罩著濃厚的宗教意味。在詩人看來,戰爭破壞了大自然的本來面目,它無節制地破壞——重建——破壞,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將會變得乾瘡百孔、傷痕累累。在詩人看來,戰爭是欲望膨脹、人性扭曲的極端表現,如此下去只會讓人類離高尚的神靈距離更遙遠。選“未來的歷史”為題,其實也表達了詩人濃郁的悲觀主義情調,因此,他才會失望地預言未來的一切就是眼前所發生的,破壞的家園是不能被重建的。  

作者簡介

柯文·哈特(Kevin Hart,1954- ) 是當今澳大利亞頗有成就的詩人。他寫各種體裁的詩,包括散文詩和十四行詩。他的作品展示了人生的境況:生、死、性慾、政權、戰爭等,常常流露出濃厚的宗教味道。他十分注重藝術技巧,精於語言的運用。機智、有力是他的詩歌語言的重要特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