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鄉

木子鄉樹後有一山坳,故稱木子坳,鄉即以木子命名。經作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經濟作物有發展,尤以油菜和水果生產為最,次生植被和礦藏豐富,有國家二、三級保護植物10餘種。

基本信息

命名

相傳,木子鄉駐地附近有一株高大的木子樹(學名烏桕),圍經4米,春、夏、秋三季枝葉繁茂,一到冬季成為一片火紅。樹後有一山坳,故稱木子坳,鄉即以木子命名。

歷史沿革

1958年建木子公社,1959年為縣直屬公社,1982年劃歸中砥區管轄。1995年撤區並鄉,仍為單列鄉,轄26個村,總面積121.76平方公里。

概況

鄉境以中低山為主,最高山峰海拔800余米。成土母質以板頁岩風化物為主,其次為石灰岩、花崗岩風化物。次生植被和礦藏豐富,有國家二、三級保護植物10余種,有8個村具有石灰礦集中儲量分布,省級紅岩自然保護區和縣屬木子水泥廠座落於此。2000年,總人口19751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058元,財政收入220萬元,收支基本平衡。1986~2000年,木子鄉先後由曾菊生、張和坤李栩生、劉鶴坤、楊衛國、羅冠軍、李德生、陶正秋、黃瑞峰任黨委書記,鄒同生、劉鶴坤、諶甫盛、楊衛國、黃勝軍、蔣漢書任鄉長。現任黨委書記龍星喬、鄉長王日平

農業

糧食全鄉耕地面積14627畝,其中水田7621畝、旱土7006畝。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基本建設用地增多,糧食種植面積有所減少,但總產略有增長,1986年,糧食總產5860噸,2000年為6229噸,其中稻穀產量徘徊在4300噸左右。經作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經濟作物有發展,尤以油菜和水果生產為最。全鄉5100多農戶,每戶房前屋後都有10~30株果樹。並建成岩底、顏家村為主的柑橘基地,羅文村的楊梅基地,百選村的板栗基地、木子村的紅棗基地等。其中羅文村的楊梅基本上占領了東坪市場。

林業山林面積14.1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7.6萬立方米。1986~2000年,全鄉實行“以封為主、封造結合”林業生產發展方針,以紅岩水庫庫區為重點,封山育林5.5萬畝。在“滅荒綠化”中,人工造林2.18萬畝。在實施“長江防護林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中,人工造林2.28萬畝。經濟林比重占到15%。境內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杉、二級保護植物鍾萼木、銀杏等14個品種,由林業部門掛牌保護的百年古樹有8科14種38株。

畜牧水產隨著良種、配(混)合飼料、飼養技術的引進和養殖規模擴大,全鄉畜、禽、魚生產快速發展。湘華機械廠遷走後,一些縣直部門、個體專業戶在廠區辦起了規模豬場、雞場、特種動物馴養繁殖場,成為全縣有名的養殖基地。

水利鄉境有紅岩中型水庫一座,山塘107口,電灌23處計180千瓦,河壩11處,渠道181.5公里。1986~1992年,投資65萬元,新建支渠7條,計長25.85公里,整修山塘102口。有效灌溉面積達2015畝。1993~2000年,投資185萬元,維修倒虹117米,整改渠道15570米,新建電力排灌機埠10處187千瓦,機械排灌機埠15處185馬力,加固河堤8800米,新建防洪河堤800米等。2000年,全鄉旱澇保收面積4800畝。

農機1986年以後,全鄉農機向經營專業化、機型小型化、功能多用化方向發展。至2000年,共有農用運輸車110台、耕田機26台、加工機械1500部。

企業

鄉辦企業1986~1995年,創辦了星竹十二廠、製藥廠、食用菌廠、採石場等骨幹企業12家,產值達1650萬元。1996~2000年,又創辦安南紅磚廠、精益冶煉廠、湘宏竹業總廠等骨幹企業,關停效益差的企業。2000年,實有鄉辦企業14家,產值1265萬元。

村辦企業60年代主要發展方便農戶的打米、榨油、磨粉等農副產品加工業。70年代興辦集體茶場、農場、畜牧場、林場等。80年代後推行村企業個人承包,至1995年,全鄉村辦企業總數達63家。以後,村辦企業滑坡,至2000年,全鄉村辦企業僅35家。

民營企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種養、加工、運輸、商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民營經濟,迅速發展。至2000年,全鄉規模不等的民營企業達605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