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坑鄉

木坑鄉

木坑鄉位於汕頭市金平區鮀江街道。潮汕自古以來建了數十座木坑廟,紀念功不言祿的“木坑聖王”介子推,該鄉名是紀念木坑聖王而取的。

木坑廟

潮汕自古以來建了數十座木坑廟,紀念“木坑聖王”介子推。而在木坑,更是由於“木坑廟”而得名。

在這木坑鄉莊氏宗祠大門前闊埕南側近處,有一座清初建的木坑聖王廟,1994年又重建一新。

木坑鄉中的木坑廟坐東向西,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分二進、一拜亭、兩天井。門匾石刻“木坑古廟”。大門前有株參天古榕,門口大桌上擺有三大鐵鑄香爐,中國者鑄“國王、夫人、巡撫、總督、夫人大使”,兩側各鑄“木坑聖王、老太夫人、花公、花媽”、“佛祖、石寶娘、大仙”,奉祀多位,神佛並拜。門聯云:“木老山門古,坑深國澤長。”後進大殿主龕、兩附龕。這裡是木坑廟,木坑聖王及其母親木雕神像(各0.6米高)本應奉於主龕,但卻被奉於南側附龕中(連同花公、花媽像),反而把1米高的三山國王及其夫人像供在主龕,如此設定令人費解。北側附龕則奉1.2米高彌勒佛坐像。拜亭南北兩側,各設龍井、虎井,壁上有大龍噴水、老虎下山的彩色浮雕。

這受民尊敬的木坑聖王,是兩千多年前不圖功名而殉身的忠臣介子推。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晉獻公之子重

耳,為避後母驪姬陷害,被迫逃亡異國,介子推跟隨他19年。有一次,重耳流亡衛國時,貧病交加,飢不能行,介子推便割自己腿肉煮給他吃,世稱“割肢啖君”。後重耳復國當君,稱晉文公,當年跟隨逃難者皆有賞,獨忘封賞介子推。介也恥於言功,背上老母,登上綿山隱居。後晉文公想起了他,許以高官厚祿,使人召之而不出,遂親往訪求而被拒見。為讓他出來,便舉火焚山。不料介偕母抱樹不出而皆被燒死。晉文公很悲痛,派人砍下那株樹,製成木屐,穿於雙足紀念之。自此,世有木屐並有“足下”敬稱。介死在清明前一天,晉文公為表哀思,就定是日禁火而寒食,後相沿成俗為“寒食節”。

習俗

每年三月初三古清明前一日“寒食節”、初十“介公生”兩天,是木坑鄉的大日子,好似廟會,在這天,鄉民都會齊往介公廟祭拜功不言祿的介子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