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坑鄉是安溪四大中心市場、七大衛星集鎮和內安溪的主要商貿集散地之一,2002年總人口81425人,有中學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國小25所,在校生17983人,基層黨支部38個,黨員1092人。2001~2002年,長坑鄉以加快發展、提高經濟總量為主題,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主線,以完善基礎設施為先導,以壯大茶葉產業、推進鎮區建設、提高計生工作水平為重點,實施綠色富民、科教興鄉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2002 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9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87億元,財政預算內收入4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68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15.2%、26.8%、15.7%和5.5%。
兩年來,長坑鄉農業經濟穩步增長,2002年實現糧食總產13810噸。招商引資和鄉鎮企業取得新突破,進一步完善長南格工業園基礎設施,全鄉新辦企業13家,其中台資企業1家。計畫生育和人口控制目標進一步落實,2002年脫掉了市計生“黃牌警告”的帽子。脫貧致富成效顯著,共爭取市、縣幫扶資金160多萬元,實施硬化道路、修建學校、扶助困難戶、貧困生等一大批項目。小城鎮建設紮實推進,學府路各項建設全面推進,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教育方面共投入資金520多萬元,建設南斗中學實驗樓、崇德中學科技樓、中心學校綜合樓,完成玉湖中學的危房改造,添置基層國小教學設施,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2001年,蘇桂泉被中共泉州市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3個黨支部被縣委評為“基層組織先進單位”;5位幹部被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2002年1月,陳文元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扶貧開發先進個人”;6月,陳雪娥被市婦聯評為“泉州市春蕾助學先進個人”。
地情概況
長坑地理條件優勢,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長坑茶葉久負盛名,國家級茶樹良種大葉烏龍就發源於此,產茶歷史悠久。境內峰巒疊心翠,去遮霧繞,空氣、土壤、水質不受污染,茶葉品質優良,是發展綠色茶葉食品的理想之地。作為安溪烏龍茶的主產區,長坑鐵觀音一直是安溪縣國家金獎產品,鐵觀音的主要原料,受到國內外茶商的讚譽。除了茶葉外,長坑鄉農業還有眾多的名優特產。由於長坑歷史上岩漿活動的積澱,花崗岩、高嶺土、泥炭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大,易於開採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為長坑鄉發展經濟提供有力的後勁。長坑山明水秀,勝景天成,並保存眾多的文物古蹟。觀光茶園和生態農業已成為長坑茶鄉新的旅遊亮點,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點是長坑發展旅遊業的重要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長坑進入歷史發展新時期。尤其是幾年來,長坑鄉黨政領導抓住時代機遇,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大力開發農業綜合開發,切實抓好以茶葉、畜牧、水果、林竹、食用菌生產為主的五大基地建設,走出具有山區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與此同時,以茶葉加工、傳統手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茶葉是長坑的支柱產業。為此,長坑鄉積極做好茶文章,以茶為媒,以茶引商,以茶興鄉。鄉黨委政府一手科技興茶抓質量,一手市場興茶搞拓銷,1999年以來,長坑鄉已舉辦多屆安溪縣“長坑杯”茶王賽,大大提高長坑茶葉的知名度。1999年長坑茶葉參加安溪香港茶王賽獲得銀、銅獎和優質獎,長坑茶葉走俏四方。為了方便茶葉貿易,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長坑茶葉市場已建成投入使用。全鄉現有茶園近4萬畝(其中鐵觀音茶園2.5萬畝),已建成綠色鐵觀音茶葉基地1萬畝,年產茶3500噸,茶葉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茶業的發展也帶動鄉鎮企業的發展,並引起外商投資熱情,目前已有4家台商企業在長坑落戶,進行茶葉深度加工。
發展特色
強化農業基礎地位
兩年來,長坑鄉積極實施“科技興農”發展戰略,注意抓好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種、養、加、勞”一起上,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抓好糧食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的推廣,良種覆蓋率達97%,“旱育秧”和“拋秧”等糧食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2002年實現糧食產量13810噸;鞏固衡陽脫毒馬鈴薯基地,推廣“一稻兩薯”的成功做法;發揮玉南食用菌示範場示範引導作用,先後試驗13個菌系500萬袋,扶持30戶種植大戶,年實現食用菌產值400萬元;2002年10月,實施國家立項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籌集資金230萬元,投入華美、文坪、三村、玉湖4個村8000畝農田的水利設施建設。
加快實施“綠色富民工程”
兩年來,長坑鄉堅持念好山經,實施綠色富民工程,做好做大茶的文章。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 茶園進行整體規劃,建成萬畝茶葉綠色食品基地,提高茶葉主產區的品位和經濟效益。從源頭抓質量,最佳化茶葉品種,兩年共改植換種老茶園3500畝。舉辦科技興茶培訓班和經驗交流座談會25次,受益茶農2.5萬人次,提高了茶農制茶的技術水平。廣泛推廣微生物有機肥,加強對農殘的綜合治理,組織農機站、供銷社、工商分局等職能部門定期對轄區內的農藥經銷網點進行檢查,嚴肅查處高毒、劇毒、高殘留農藥的經營行為。投入14萬元建設公廁一座,完善茶葉市場配套設施。加大宣傳力度,分別於2001年11月11日和2002年10月25日成功舉辦安溪縣第四、五屆“長坑杯”茶王賽,長坑的茶葉知名度不斷提高。長坑茶葉在海內外茶事活動中多次取得好名次。2001年,長坑選送的鐵觀音、大葉烏龍參加省農業廳品質鑒評,被評為“省優質茶”。2002年,在首屆“中華茶產業國際合作高峰會”茶王賽上獲得2個鐵觀音優質獎;在海峽茶都(廈門)茶王賽囊括鐵觀音茶王和銀獎;在世界香港“福建節”茶王邀請賽獲得鐵觀音三等獎。
鎮區建設紮實推進
兩年來,長坑鄉將鎮區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學府路完成征地23.6畝,拆遷民居32幢、面積5142平方米,建設商住房31幢255間;投資65萬元,砌築排洪溝650米。長鳳路建設有序推進,新建13幢52間。茶葉市場和十八階完成征地70.3畝。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兩年來,長坑鄉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致力改變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籌集資金95萬元,完成雲二、祥泉5.6公里道路硬化,全鄉村級道路硬化率達92.3%。通訊設施逐步完善,通訊網路進一步健全,新建移動通訊基站10個(其中聯通公司3個),訊號覆蓋率達89%;2002年1月開通泉靈通網路。2001年10月,有線電視實現與縣市聯網,並逐步向全鄉延伸,新開通三村、玉湖、西溪等村用戶。農村電網改造穩定推進,完成25個村的農網改造,完成率達96.1%。為解決鎮區民眾生產生活用水問題,著手實施建設長坑自來水廠,已完成規劃、設計、報批、立項等工作。
長坑鄉賢
茶香鍾神秀,地靈毓人傑。唐宋以來,長坑就成為安溪著名的手工業生產基地,產品遠銷到東南亞及非洲等地。這塊飄香的土地上人才輩出。如:為官廉潔、學問文章著稱於世的清朝進士官獻瑤,捐贈巨款支持孫中山進行革命的僑商官光厚...... 在現代,則有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陳火旺中將,國際知名電腦專家蘇聰穎,美國醫學生化專家陳志堅以及鐵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局長陳樹林等。台塑大王王永慶、王永在兄弟也祖籍長坑。
茶葉發展
長坑鄉茶葉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大力調整最佳化茶葉結構,繼續圍繞”一線兩片”的整體規劃,打造長坑鄉茶葉基地、長坑鄉公路兩側茶葉基地示範茶葉的大格局。深入實施茶葉優質茶葉工程,落實現代化茶葉管理技術,實現茶葉生態化、設施現代化、管理規範化。加快省級旱作高效茶葉示範項目建設,按照在示範區內建設1茶葉基地茶葉的規劃,積極引進推廣茶葉價值品種500畝,初步形成長坑鄉公路兩側發展高效設施栽培茶葉的基本框架。搞好標準化茶葉基地建設。
招商引資
長坑鄉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責任體系,堅持多渠道招商,強化企業招商主體作用,提高招引成功率,發揮優勢擴充外向型經濟規模。利用茶葉等外向型企業為橋樑,有針對性地接觸外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資責任感,營造濃厚的招商引資範圍。培植一批新的經濟成長點。按照培大培強培優的工作思路,突出”規模擴大、招商引資、運行質量、發展環境。深入挖潛,合理規劃,進一步膨脹企業規模,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最佳化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後勁。
社會事業
長坑鄉注重統籌兼顧和協調並進,社會各項事業有新進步。始終加強計畫生育目標責任管理,強化基層基礎,最佳化服務手段,保持了一等水平。不斷加強對教育工作的投入,要集中力量落實校舍改造任務,切實改善教育教學條件。搞好教育師資改革。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進,切實提高了農民的基本醫療保障水平。
長坑建設
長坑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形成了以茶葉為龍頭等企業。利用好“茶葉基地”的重要機遇,推動茶葉行業走聚集發展、規模經營、互利雙贏的發展道路。
長坑鄉突出長坑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載體。必須投入改造長坑鄉路,構建“三縱四橫”的道路網路,實現長坑鄉“七通一平”,解決長坑鄉給排水問題。同時,建設長坑鄉服務規劃,建立包保責任制,營造一個安全的發展環境。優越的長坑鄉環境,推動了茶葉行業的快速發展。做到項目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統一、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有力推動了茶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黨政建設
長坑鄉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貼近農村基層實際,強化教育、制度、監督三個機制,促進了全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 強化教育機制。針對農村居住分散、生產季節性強、管理體制相對鬆散的特點,採取長坑鄉輪訓、黨紀政紀專題講座與集中普法教育相結合等方形式,增強教育的效果。對在村兩委換屆中新任職的農村黨員幹部和提拔幹部進行廉政教育培訓,以此帶動對全基層黨員幹部的廉政教育。推行提出決議、徵求民意、確定議案、組織把關、民主決議、組織實施的“六步決策”工作制度,最大限度地杜絕決策上的不廉潔行為;加強財務管理,杜絕用錢上的不廉潔行為。切實加強對農村財務的監管,積極推行村級財務帳目、集體資金由“雙代管‘制度,進一步規範報帳程式,並加大村務公開力度,從源頭上減少了村黨員幹部不廉潔行為的發生;強化監督機制。進一步深化村務公開,讓村民監督。制定了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一章一約四項制度”,建立了黨員代表議事會、村民代表會議和民主理財小組,為黨員民眾參與村務監督管理提供有效載體;在各村設立監督員,實行專職監督,實行定期經濟責任審計,強化對村兩委的監督。
主要姓氏
分布地區 | 姓氏 | |
---|---|---|
長坑:下尾、竿林、照山、前坪、大坂 | 王、蘇 | |
山格:魁苑、上厝借、水口、新圩、鳳山、三洋壋、水美山、山邊、坑園、內墓、大扮、埔尾、珩尾 | 陳、邱、謝 | |
三村:庵邊、後墘、南旺、西林、柯厝、土樓、目洋 | 柯、吳 | |
雲集:西坑尾、堀斗尾 | 陳、張 | |
雲一:尾橋、半山、新溪 | 陳、張 | |
雲二:西山、東山、蘇塘 | 林 | |
山格:山邊 | 林 | |
南斗:洋中、監宮、梧林、石碑、程光、埔尾、後垵、後墘、前寮、后街巷、中木、大池、坑內、三角溪 | 陳 | |
月眉:山仔、月眉橋、鳳中墘、水口、松柏兜、崩珩頭、草池、下龍坂、祖格頭洋 | 陳 | |
青苑:苑美、楠樹腳 | 蘇 | |
玉南:大草埔、橋仔頭 | 陳 | |
衡陽:樓仔腳、大軋、橫坪、大山尾、崩珩兜、後溪坪、門口、頂寨、苦坑、壩仔頭、石碑、面前、尾堀、員田、水尾、浮桐寮 | 蘇 | |
西溪:員山、四房、刺坑、大坂、龍中、水尾 | 蘇 | |
小西:草墩、朴墘、南坑、暗香林 | 蘇 | |
玉美:平陽、斗星、草坂、金鉤、山嶺 | 蘇 | |
南陽:宮兜厝、洋頭、石獅兜、榻湖 | 蘇 | |
扶地:長町、大份、格前、東坑、九斗尾、土坑 | 蘇 | |
珍田:祥泉、下堀、上堀、上磜 | 蘇 | |
珊屏:石塔、溪頭、美林、後爐、楓子格 | 劉 | |
田中:田中、天山、大坂、巫村、小村、尾洋 | 劉 | |
下林:下林、貞治 | 王 | |
玉湖:石盤兜、土樓、冷水堀、蔡厝洋、下湖橋、新土樓、中堀、雲田、下土樓、白厝岩、外堀、內堀 | 王 | |
石橋:鳳古格、大洋尾、打鐵 | 王 | |
文坪:用中、雙溪、後壟仔、路堂頂、文德垵、割德洋、庵格 | 王 | |
華美:城門口、東墘、大浮山、田中 | 王 | |
水缸:水缸 | 上官 | |
福春:下塘、西嶺、坑頭、上塘、橫山後、出山格 | 上官 |
旅遊景點
獅峰山達摩岩
達摩岩位於安溪縣長坑鄉獅峰頂,始建於宋,代有修葺,是安溪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安溪達摩弟子在獅峰山設壇供奉達摩,始名獅峰寺。後人為紀念達摩,易名達摩岩。初,廟宇辟三門,重檐歇山式建築。因年久失修,加上人為破壞,曾是一片荒蕪。近年村民按原來規模重建,並保留古代的柱礎、水槽、舍利塔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題“達摩岩”三字。
今寺旁尚存“達摩岩”摩崖石刻三字,每字高1.5米,寬1.2米,楷書陰刻,左邊鐫刻“淳熙十三年”,是安溪縣境內最大的宋代石刻。
摩崖石刻下有一棵“三色樹”,高10餘米,樹圍2.5米,長松皮,生柏葉,結楓蕾。“三色樹”下有清泉一股,旱不凅,雨不漲,四時不竭,泉水清洌。獅峰岩頂有一危石,稱出米石。山巔石橋邊一石筍上,刻有“獨秀峰”三字,亦為宋代石刻。
太湖岩又稱泰湖岩,位於安溪縣長坑鄉田中村,始建於南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安溪縣誌》載:“宋張道源祖師居此。康熙辛卯歲(1711)毀於火,古蹟猶存。寺僧構屋數櫞,奉祀祖師。”
南宋紹定年中(約1230年),道人張道源原在德化九竇溪,後尋到安溪還一里,擇地定居下來,並將該地稱為太湖,開山修建太湖岩。後人尊稱張道源為惠應祖師。
明代,太湖岩與清水岩、泰山岩並稱安溪宗教建築物的“三岩”;太湖岩惠應祖師張道源、清水岩昭應祖師普足、泰山岩顯應祖師惠勝並稱。
太湖岩依山而建,分為頂岩、下岩兩大部分。從田中村沿山路而上約3公里處,是太湖岩的格仔厝。步入“百丈山”山門,便到下岩。下岩邊原有古木三株,古木邊是圓明法界山門,山門邊是雙層門樓,浮杉池就在門樓邊。浮杉池邊有一舍利塔,平面六角形。過浮杉池,便是頂岩。頂岩前殿為如來殿,殿邊是香積廚和版屋。從前殿兩側步上30級台階後,就到主殿。頂岩東側從下而上是地藏閣、大士庵、祖師殿。祖師殿兩邊又有兩座舍利塔,都比浮杉池邊的舍利塔大,高2.16米,分別為須彌座、仰履蓮,塔身雕光坐態佛像。
太湖岩遺址尚存清代“祝聖放生池”碑刻一方,高1.1米,寬0.52米,字徑0.28×0.23米,弧頂。清代六角石柱4支,高3.2米,上鐫對聯: “惠應千年不爽,問肝腸鐵石一腔;圓明兩曜齊光,看色相金莖百態。”“湖開百丈,面同發,曳碧岩,地聯太華稱名岳;惠濟四方,伏群魔,安眾庶,派傳照顯作大師。” (泉州歷史網)
明弘治十八年進士、監察御史詹源曾游太湖岩。
賦《登泰湖岩》:
泰湖名特重,臘月更躋攀。
好鳥深藏竹,幽僧少出山。
驟來如晤道,坐久不知還。
童冠謳歌起,遙聽夕照間。
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戶部員外郎詹彬賦:
發源自佛耳,名剎難稱儔。
不雨山長潤,無風氣亦積。
銜杯僧共坐,穿徑月同游。
寄語長安客,何如此地幽。
清康熙十一年舉人、武強知縣的官朝京遊歷太湖岩,作《泰湖岩次韻》四首,《安溪縣誌》錄其二:
(一)
誰家參透此禪關?歷盡崎嶇意自閒。
日色常懸天地闊,泉聲不變古今潺。
山中花雨連階積,殿上香風惹袖還。
最是奇人多勝事,錫飛高出在雲間。
(二)
紛紛塵劫枉相關,占得清高卻自閒。
地聳千家岩色曙,源通萬谷水流潺。
豈知一佛今猶在,誰道真人去不還。
補陀岩
補陀岩,坐落於長坑鄉山格村境內的大香山脈鳳形山麓,原名普陀岩。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張瑞圖到此,認為天下一“普”無二“普”,乃改今名。民國33年(1944年)焚毀後重建,1966年又遭毀棄。1980年僑胞捐款倡議,五社眾等再次集資、投工,按舊基重建。
岩寺依山築在高台上,占地面積達1334平方米,規模頗大,建築風格亦十分獨特。十七檁結構,主殿重檐屋頂,抬梁架,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大門前有一條丈余寬五間長的大廊連結兩旁護厝,使整座岩寺呈倒“凹”字形結構,屋頂剪瓷彩雕,頗具獨特風格。正殿又分為中殿和前後廊。中殿祀主佛顯化大士觀音(俗名施美瑛)和施母;後廊供奉如來佛祖及十八羅漢塑像;前廊兩端置小龕,供奉提邢相公和伽藍大王。大廊下埕砌12級石台階,階下是一個半月形大庭。大庭內有放生池和花壇。庭前有一道1.6多米高的圍牆,圍牆下隔路建有一座下樓,把面前的香爐山高高托起,使岩寺顯得更加壯觀。距岩寺數百米處築有一護界亭,水泥路頭又建有停車亭,停車場所寬闊,為補陀岩增添幾分勝色。2003—2005年,補陀岩文管組又發動捐資,自停車場至岩寺庭角鋪設了石碣路,對岩路口至停車場路段則進行拓寬並硬化,再將補陀岩大門兩側的木結構、正殿內及大廊前的柱子更改為石雕,顯得更加壯觀。
補陀岩存有不少文物。岩中珍藏的明代青草石香爐,雕有四隻虎腳,正面雕一個八卦,一個獅頭,兩邊對聯:“香燃北山環龍案;爐置南海蓮花台。”此外,還有清代漆金輦轎、瓷香爐等。而岩寺中鐫刻的“古洞爐飛神補闕;空山石落化陀崖”、“鐘聲未斷泉聲繼;香氣初升瑞氣騰”、“萬姓感恩非小補;一心悟道即彌陀”、“遍覆慈雲神補闕;宏施甘露化陀崖”、“何必西天乃有生佛;不須南海亦是補陀”、“福地無雙,日月精華資採補;慧根第一,缽衣傳付羨頭陀”、“施女降生欣誦佛;薛蘿趺坐化觀音”、“補時濟世稱至聖;陀佛佑民為顯神”、“心即佛,佛即心,修到佛心非小補;色是空,空是色,妙臻空色恍彌陀”等楹聯,亦對仗工整,耐人品味。
補陀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流傳著一個個美麗古老的傳說。岩內的聖旨牌講述的是: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長坑福春村的官獻瑤,少時在補陀岩書房讀書,曾向內祀觀音許願,今後若能取得功名,定當重謝。後來他果然入朝為官。回鄉時,官獻瑤特地為補陀岩撰寫了一副對聯:“水作潮音風引到;岩如鷲嶺石飛來。”還捐資鋪一段長達1公里、寬1.6米,其中有兩段石板橋的石碣路。回朝後又申報朝廷,皇上賜與聖旨牌。
補陀岩面對香爐形山,兩旁山脈像鳳翅把補陀岩環抱著。左右兩條清澈見底的澗水於岩寺前匯合成小溪,在奇石怪樹下向東方流去。鳳形山後有一個天然岩洞和一座酷似仙人騎鶴的山。右邊的山坳像馬鞍,故稱馬鞍格。右澗上游有一條小瀑布和一個豬槽潭。來到這山幽水秀的補陀岩,時見鳳尾森森,禽鳥和唱,無山不奇,無水不秀。若站在殿前長廊憑欄遠眺,一杯鐵觀音在手,如入神仙之境,定會令人心往神馳,留連忘返。
1991年3月4日,補陀岩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顯殿,坐落於長坑鄉雲二村東北部,依山而建,背靠龍脈,三峰文筆拱峙,登巔遠眺,山水廳秀,風景幽雅,美如“仙境”而蜚聲海內外。
大顯殿內供奉五穀帝仙、保生大帝、楊公真仙、玄天上帝。約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當地信眾於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奉神像巡境,二月十五日做“佛生日”。八月間,四方信眾到殿朝拜祈夢。安溪縣的官橋及台灣省等地建有分爐。